APP下载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境脉式教学实践

2023-02-06韩芳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韩芳

摘要 本案例围绕认识园林—了解园林—设计园林—感悟园林的情境脉络,设置多个情境任务,让学生在视频、模型、图片中梳理知识构架、认识园林,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沉浸在“园林设计师”的体验式任务中,从“建筑师”的角度直观体验园林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园林的审美感知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更通过亲身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文化自信心,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美术核心素养 境脉式教学 中国古典园林 体验园林设计

《苏州园林》是《美育》教材里的重要一课。本案例通过境脉式教学尝试实践“苏州园林”这一主题的审美教育。“境”指情境,“脉”比喻条理,境脉学习不是“境”与“脉”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借助情境的条理性把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境”还指学生的内在世界和多样的外部世界,“脉”还强调学习过程的核心目标取向[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审美感知力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2]。本课具体指向古典园林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园林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标要求设置相关教学情境,确立教学框架,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

园林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八年级下的综合探索单元选择了苏州园林作为赏析认识园林的主角。古典园林的文化艺术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哪些造园艺术的艺术语言能够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在不能实地参观的情况下,如何组织课堂上园林教学的任务环境?学生采用何种方式体验,以达到将来他们在畅游园林时能够运用这些造园的艺术语言感知、欣赏古典园林?本节课先让学生在真实的园林中,体验古典园林的美;然后把自然的情境移植到课堂上,通过情境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核心素养。结合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如下的教学框架(表1)。

本案例为学生设置了围绕认识园林—了解园林—设计园林—感悟园林的一“境”到底的情境脉络。以参观为起点,逐步延伸学习脉络体系、丰富真实场景,感悟古典园林所反映的文化艺术内涵,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调查体验,了解园林

学生有的去过苏州,感受过“苏州园林”;有的去过北京,感受过“皇家园林”;作为南京的学生,对“江南第一园林”也不陌生;再加上语文课上还学习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大部分学生对园林都有了解。但学生们对园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直观感受层面,只是凭直觉认可园林的人文气息与艺术品质。学生都觉得园林是美的,那么美在何处?为什么美?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过。

另外,不同学生对园林的感知是带有个体主观性的,课堂上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主观感知,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基本构造、造园手法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目的性的积累。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体验任务:

1.参观南京的园林,发现园林里有什么。(了解园林的“零部件”)

2.利用寒暑假参观北京的颐和园和苏州园林,寻找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不同的感觉。(了解园林有着不同的“造园手法”)

3.根据调查和亲身体验,填写参观园林《学习单》,并拍照或拍视频课堂汇报的素材。

布置学生参观园林,属于“实物直观”的“观察方式”。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对园林的感觉、直觉和表象。参观园林时,学生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不仅是对园林事物的直接印象,还包括后继通过记忆活动将直接印象重组、再创造后形成的新的感知。

二、汇报交流,感知园林

根据参观的园林的不同,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别进行资料整理,做成PPT、微视频等,在课上汇报展示。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下表(表2):

通过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实际上对园林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識储备。但是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这种观察模式获取的感性知识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直观获取的感性知识中,园林的本质要素和其他非本质要素是掺杂在一起的。因此教学中要将园林中的本质要素进行归纳和强化。

展示视频《网师园》,让学生对园林的结构等进行分析。观看《网师园》的视频,你看见了什么?学生说,教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在参观园林的《学习单》上填写,整理归纳园林元素为:石、水、树、屋。教师利用动画展示“石、水、树、屋”,强调园林元素的分类。

通过汇报交流,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将学生参观园林时接触到的各种园林元素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将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利用了“模象直观”的观察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园林的本质要素。

三、境脉相连,塑造园林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学习园林元素的目的,是为了在深入了解园林后进一步将知识迁移应用。

园林元素是构建园林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后,都非常开心,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造园手法,都跃跃欲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了“校园设计”情境,即,为校园设计“带园林的书苑”这样一个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沉浸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园林之美的理解,进一步感知古典园林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

情境1:“园林设计”我当家

展示网师园和学校的鸟瞰图(图1)。网师园只有8亩,我们学校占地21亩。设想一下学校要扩建一个“带园林的书苑”,请你们做设计师,你们会怎样做?学校的这块空地,怎样才能成为园林呢?

情境2:“园林元素”初体验

将学生分成6组,分别用微缩的“园林模型”和AI辅助设计软件,分组模拟设计园林。学生利用实物或者是虚拟的建筑、小桥、植物做一个园林设计师,思考如何组织零散的园林元素。

学生用十分钟分组摆放沙盘或者操作园林设计软件,调动现有的知识与理解,初步体验园林设计,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园林元素“不知放在哪里”的困惑。此时,教师适当用问题引导。

问题1:这么多零散的元素该怎么组织呢?

问题2:亭子、树木、建筑如果沿着直线排成一线,美不美?为什么?

问题3:园林的各个元素摆放有什么规律?

问题4:园林的各个元素组合后有什么功能?

教师录下学生分组活动的实况,直播在大屏幕上(图2),各组同学互相学习、点评。

教师:大家看,这位同学设计的园林中,走廊是直线,水中修建的桥也是直线的,请问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两点之间距离最短,走起来快。

教师:直线的确距离最短,但是在园林这个特别的场景中,我们在设计时要关注的是什么?是快捷还是欣赏?

学生:应该是欣赏,感受园林之美。

教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呢?

学生:可以改成曲线。

教师:很好,我们常常说曲径通幽,曲线在园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将小小的园林拓展出多重的空间。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经典场景。

展示瞻园回廊和豫园九曲桥(图3)。和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在大自然中本来就很少有直线,通过曲折迂回的桥面或园路,移步换景,可以打造出多种不同的园林风光。

最后总结:私家园林是宅邸的花园,它不同于生活区,是古人因寄情于山水而“移天缩地”,把大自然搬到了家中,为的是随时可以欣赏自然,足不出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皇家园林的起源是皇家打猎的“苑囿”,规模巨大,还兼具古代皇帝办公的功能。无论是私家园林還是皇家园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此教学环节中,先请学生自主来构建园林,学生虽然看过、去过很多园林,但是在构建时却不知道怎么操作。为了减少学生设计时的困难,把园林按比例缩小,置于学生的视野之内。用模型法排除了一些与园林元素无关的细节,从而突出了园林的本质元素,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体验感。学生在构建园林时突破游览者的视角,以“设计师”的思维打量园林。

当然,园林的设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惑,此时教师及时用问题引导,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教学重点上,同时将学生作品中的共性问题通过一个典型的作品案例来展示。通过对园林元素的分析理解,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理解园林的美。

园林设计初体验活动采用了“模象直观”的方式,鉴于实际园林十分庞大,沙盘、模型等模象可以做到“大的变小”,动手动脑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操作从易到难,从平面到立体,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3]。

情境3:“造园手法”新尝试

造园不仅仅是园林元素的简单组合,要想建造一个经典的园林,还要有更高的艺术素养。那么古代园林有什么“造园秘密”呢?本环节在情境2的基础上,通过几个视频,让学生积累艺术素养,然后再次尝试,获得提升。

视频1:“园林一池三山”动画,简单明了说明古人如何在人工环境里模拟山水实景。

教师介绍,中国园林一开始没那么复杂,起源于模拟求仙问道的一池三山。后期加进去文人雅思,园林从模拟山水实景变成了追求山水意境、寄托人文情怀,才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古典园林。

学生初步了解园林设计“移天缩地”的造园手法,理解“叠山理水是园林的骨架”。

视频2:“苏州园林”的两段视频《框景对景》和《借景》,展示苏州园林里造景方式的精彩范例。

借造园专家的精彩介绍,尤其是《借景》一段中谈到的对古典园林和古城的保护,加强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艺术的意识。

学生继续跟着古人学一学,根据古典园林的造景方式,改善自己的设计。

学生在初稿的基础上调整了设计,讲述了思路。有同学谈到园林大门内设置“障景”、水面的两侧要考虑“对景”;还有同学为了“移步易景”设置了园林的游览路线(图4)。

此环节中,学生对“造园手法”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利用动图演示“对景、框景、漏景、障景、借景”的设计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各种造景的方式,再对比实景图片,知道其实际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艺术思维。利用AI辅助设计软件和微缩模型等实物材料,达到在“模拟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情境4:“园林美学”深感悟

展示南京古典园林瞻园和熙园的实景,让学生找出两座园林之间的异同。学生发现,园林的基本元素都相同,但组合出来的景致却大不相同。

通过以上情境,学生感悟:园林的变化莫测,除了造景手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元素的千变万化。各种叠山、理水、建筑,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致,充分展示出古代造园家的巧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尝试不同的山石叠放方式、调整建筑物位置等。还有同学画出了为学校设计的园林小景(图5)。

四、情感升华,认可园林

播放在苏州园林中演唱昆曲《游园惊梦》和《红楼梦》中“游大观园”的片段。演员在园林中演唱昆曲,人与景融为一体,学生观看后,能够更深刻地体悟园林的美。而大观园中众多的楹联和匾额,又通过文字的意境将园林的美表达出来。

最后,教师总结,点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为以后深入探究园林的人文价值做准备,并布置课后进一步的探究任务,鼓励同学课外拓展,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艺术:1.可以课后画一画自己设计的园林全景;2.可以画一画园林的局部元素:一座假山、一个亭子;3.可以规划校园小景的平面设计,为学校增添园林的元素;4.可以走进园林写生;5.可以参观古典园林,写一篇关于“园林元素”“造景手法”或“人文巧思”等主题的小论文。以上探究任务,不论其形式如何,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对园林的兴趣,提升审美素养。

五、反思评价,巩固提升

本节课坚持素养导向,围绕核心素养内涵、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依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教学各个环节以评促学,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進步,发掘学生有创意的园林设计方案,并予以鼓励。运用设计作品展示、汇报总结等形式,对学生园林艺术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表3),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进行写实记录。

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全面性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需要自己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本节课围绕多个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模型、视频、图片中梳理构架、认识园林,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沉浸在“园林设计师”的体验式任务中,从“建筑师”的角度,用微缩模型和电脑模拟手段,直观体验园林的设计。这些情境任务将课堂延伸,将方寸课桌变成模拟园林设计的场域。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分组活动时,使用希沃教学助手,协助展示学习动态、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老师和同学的动态。

通过“了解—理解—设计—感悟”各个环节,将情境串联起来,形成脉络,既能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对学生的审美感知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感知古典园林的美,丰富学生关于园林的营造知识,了解古典园林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园林的鉴赏能力,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也达成了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注释:

[1]邓 蓓,张宝歌,高梅香.境脉学习理论视域下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探究[J].地理教学. 2022(16):33-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周瑾.基于科学史培养高阶思维的探究实验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学. 2022(07):44-46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
从古到今,浅谈风水理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公园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的艺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