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2023-02-06锐,董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王 锐,董 辉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3.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是近十年价值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这是党和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话语及高校学生自身成长内在诉求在学界的关联映射。站在十年研究的长河来审视,对2012年以来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相关文本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梳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以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的原因,现有学术成果内容等诸多方面,对十年来的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省察,进而指出研究发展趋势,既可以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术研究路径,也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学理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报告与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为系统分析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即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价值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文化建设角度,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对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四次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过去十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提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持续培育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和国家主要运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进行了阐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行政部门以方案、意见、要求等政策话语表达形式,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推动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为这一研究的兴起和持续活跃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的原因分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指引着科研的方向。“培养什么人”是推动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精神追求是推动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的直接原因。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兴起与持续活跃,体现出学术界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与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建构形成了积极内在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理上的联动反映。

(一)回答“培养什么人”是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先而且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大学生信仰何种价值观,既对其思想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人生走向,更关乎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学界高度关注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这既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又彰显了学界以学术讲政治的理性选择,也为推动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并持续活跃的根本原因。

(二)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是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兴起的直接原因

心理学认为,需求是个体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人的精神追求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依赖,是人内心最渴望、最在意的东西,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目标在心理和行动上的集中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追求就是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从意识、思维、行动等方面追求实现目标的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年龄优势和知识优势的关键力量,他们有着强烈的政治热情和为民情怀,也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认识清楚但对其来龙去脉了解不深,对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态度坚决但研机析理不足,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厚重感的认识还有欠缺,等等。而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理性价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个体价值,使得学生精神追求从理论上得不到诠释,思想上得不到释怀,心理上得不到满足,长期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和国家的主流思想,为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追求提供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价值选择,对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分析梳理

采用文献研究法,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检索中国知网,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形成了八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内涵属性论

对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有学者指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期,引导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1]。也有学者立足于属性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政治宣传、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等多重属性[2]。

(二)功能价值论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价值功能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整合功能,具体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形成固化大学文化、创新课堂教学主渠道、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等具有重要功能[3]。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学者就认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扩充民族统一阵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的群众基础,而且对于维系边境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整体推动民族地区思想观念的科学发展,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三)融合结合论

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与思政理论课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研究结合融入,成为研究的一大特色亮点。有学者指出,从健全组织制度、构建“大思政”格局、创新宣介方式等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贯通融合。[5]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创业实践具体活动、人才培养等,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向互通[6]。

(四)特定场域论

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置于时代条件下,诸如大数据区块链条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治理视角下等,综合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或模式进行分析论证与实践考察。有学者指出,有大数据的支撑,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量化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教育工作带来新动力;加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的传播载体更加多样[7]。还有学者指出,通过改进优化策略,推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学生组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8]。

(五)学科视域论

从消费主义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解消费主义的价值误区和诱惑,推动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面形成思想共识[9]。还有学者立足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主张从加强价值载体建设、落实减负增效举措、强化示范引导力量、增强凝聚向心力等方面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结构功能[10]。

(六)引领导向论

有学者认为,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需要确立制度思维方式、构建制度运行机制、完善制度运行保障、彰显制度治理效能、构建效能评价体系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高校文化治理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中[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指导思想、理论武装、文化载体等内容上,从思想维度、治理维度、文化维度等方式上,从制度创新、旗帜示范、爱国引领、多维互动等实现路径上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进行引领[12]。

(七)行动方法论

这种观点既有理论特色的表征,又有实践活动的指向。比如有学者认为应基于认同原理、接受理论与现代系统论原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13]。有学者基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质的分析,主张在意识形态视角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多元文化引领[14]。还有学者指出,应该加强文化认同的可控性因素研究,利用多样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15]。

(八)队伍保障论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团组织工作人员等作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队伍。比如,高校教师身份定位和主体需要是开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前提和基础[16]。高校教师要立足研究者和实践者两个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17]。也有学者指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这项战略任务的组织保障,两支队伍的有机协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指向、价值导向和内在必然要求共同决定的[18]。

四、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十年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价值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但从总体上观照,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持续改进深化。

(一)研究的系统性不足,须从实践研究向基础理论研究转变

现有的研究成果明显呈现出实用主义倾向,虽然提出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策略,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相比较而言,基础理论研究在数量上偏少,从实践经验层面上升到学术思维层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建构范式显得单一。从学术研究的一般性要求出发,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若不能相得益彰,最终会造成实践经验缺乏理论根基和学理支撑。

从当前单一的经验总结范式向理论建构范式、历史范式、比较范式、心理学范式、社会大系统范式等多范式的转换,并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既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进一步凸显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实践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一方面,这一转向意味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必须从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的一般结论来简单裁剪、运用、解读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以探索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重点,与时俱进研究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这一转向客观上要求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加强自身学术体系化建设,形成高校这个特殊场域和学生这个特殊对象特有的研究体系,赢得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广阔空间。

(二)研究的内生动力不足,须从单一研究主体向多元研究主体转变

从作者来源信息看,高等学校相关人员成为该研究的绝对主体。比如,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部门、党务工作部门、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成为研究主体,但高校内部从事教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教学、心理咨询辅导的教师这一课题的关注度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其他教育研究机构等对此课题的研究热情不够、动力不足。除此之外,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一线反馈的主动性也不强。

内生动力作为行为机制的原动力,是认识世界、探求真理、勇于实践、促进发展的自觉精神追求和意志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强调内生动力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不断突破和自我发展,需要从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搭建科研共享平台、强化科研资源配置,提供科研经费保障等方面,持续深化研究热情,激发创新研究激情,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跨机构专家学者的协同研究与交叉研究,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集合优势力量,组建科研团队,激活内生动力,彰显研究张力,统筹实施,大力拓展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空间。

(三)研究对象模糊泛化,须从泛化研究向精准研究转变

按照国家对高校类别的划分,高校包括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同一高校学生主体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的学生群体。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形成的现有学术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把不同类别院校、不同学生群体层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淡化了院校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整体研究上“一锅烩”,研究结论往往显得主观化、泛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准思维在推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方法论上讲,精准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工作方法,为我们付诸实践行动提供了思想图谱。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即人与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气质、性格等各不相同。针对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研究,会大大提高研究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高校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精准研究,注意区分接受主体的层次性、差异性与多样性,不仅有助于认识不同院校、不同群体学生差异性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发展,也为梳理并揭示新时代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意识、行动、志趣、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原则,更是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四)对实证研究重视不够,须从规范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

实证研究以“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为前提,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普遍不足,口号式、引导式的说教居多,重复论述较多,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规律的创新性研究偏少。除此之外,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效果的评估考核方面的研究存在欠缺,比如在评估标准、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制度等方面的探讨还有很大空间。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加强实证研究,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进而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生成创新性,回答好“是怎样”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着重解决的是“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未来要加强科学评估的综合研究,把评述的定性描述与估价的定量描述结合起来,从理论层面深化研究评估的意义、特点、标准、原则、制度等,从实践层面进行评估的可行性分析,建构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把实施过程与实施目标统一起来,发挥评估的诊断反馈功能和调控功能,从而增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