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悟空的泪看《西游记》的创作心态

2023-02-06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唐僧师父孙悟空

雷 勇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唐僧特别爱哭。小说中的唐僧是圣僧,但同时也是一个受考验的凡人,手无缚鸡之力,更没有什么神通,胆小、懦弱,因此遇到危难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哭,这也属正常。但值得注意的是,闯龙宫、搅地府、闹天宫、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有大量挥洒热泪乃至失声痛哭的记录。许振东先生曾以“哭”和“泪”为关键词对全书做过检索,发现相关的文字共有184处,其中有关唐僧的有55处,而和孙悟空有关的也有21处[1]。对此,不少研究者已有所关注①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有:赵红娟《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湖州师专学报》1993 年第3 期,第45-49页);刘锋焘《一个虔诚执著的追求者形象--孙悟空形象新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43-47页);杨赟《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哭泣的多重意义》(《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3 期,第47-49 页);潘融《神猿也伤心--从孙悟空的哭谈起》(《文教资料》2007年第34期,第35-37页);刘恒滨《外释内儒--也谈孙悟空形象》(《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第7-8页)。。但孙悟空为什么流泪?在孙悟空眼泪的背后隐藏了作者怎样的创作心态?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比较深入的解读。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

一、《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哭泣

据笔者的统计,《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流泪的描写共有29处,虽没有唐僧多,但八戒和沙僧流泪的次数加起来还不到他的一半。其流泪的场合和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假哭。这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为了骗取妖精的信任。如:第三十一回,在碗子山波月洞,孙悟空变成百花羞公主的模样哄黄袍怪,“把眼挤了一挤,扑簌簌泪如雨落,儿天儿地的,跌脚捶胸,于此洞里嚎啕痛哭”[2]上397-398。第四十四回,车迟国众僧遇难,行者假扮全真道人去打探消息,为了方便套话,他“扯住道士滴泪”道:“我说我无缘,真个无缘,不得见老师父尊面!”[2]中569二是为了防止唐僧偏袒八戒而假哭。如:第三十二回,孙悟空要捉弄猪八戒去巡山,生怕唐僧不允,于是“弄个虚头,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泪来,迎着师父,往前径走”[2]上409,“那行者这一场扭捏,只逗出长老这几句话来,他揾了泪道:‘师父啊,若要过得此山,须是猪八戒依得我两件事儿……’”[2]上410这类哭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没有更深刻的意义。第二类是真哭,是孙悟空真挚感情的流露,在其背后蕴藏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小说中的主体。这种哭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一)思考生死问题时

小说第一回就写了孙悟空的流泪,石猴因为发现水帘洞而顺利地当上了猴王,在花果山过得逍遥自在,“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2]上6。但有一天,“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2]上6。原来是他想到了生死问题,担心死后被阎王老子管束,于是就伤心起来。

(二)与师父离别时

第二回,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师从须菩提祖师学道,因在大众面前卖弄七十二变的能耐而被菩提祖师驱逐。“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哪里去?’”[2]上23

第二十七回,孙悟空打死白骨夫人,被人妖不分的唐僧黜退:“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2]上35接着小说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2]上352

(三)降魔遇挫时

第三十三回,在平顶山莲花洞被银角大王的三座大山压得无法脱身。他感叹道:“可怜!可怜!你死该当,只难为沙僧八戒与那小龙化马一场!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叹罢,那珠泪如雨。”[2]中426

第四十一回,师父在火云洞为圣婴大王所擒,孙悟空被红孩儿一口烟喷得“眼花雀乱,忍不住泪落如雨”,投入涧水内救火,“怎知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2]中531,险些“魂飞魄散丧残生”。被沙僧抱上岸后,“少时间,却定神顺气,止不住泪滴腮边。又叫:‘师父啊……’”[2]中532。

第五十一回,孙悟空遇上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被青牛精用金刚琢套去了金箍棒,他“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兜山后,扑梭梭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啊……’”[2]上654。

第六十五回,在小雷音寺被黄眉老佛压制,请来的救兵也全当了俘虏,妖怪用一个白布搭包将八戒、沙僧、二十八宿都装了进去,孙悟空跳在九霄才得逃脱,随后他“落在那东山顶上,咬牙恨怪物,滴泪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声”[2]中839。

第六十六回,黄眉老佛将孙悟空再次请来的五龙和龟、蛇二将装了进去,值日功曹让大圣再去求救。“行者闻言及此,不觉对功曹滴泪道:‘我如今愧上天宫,羞临海藏!’”[2]中843

同一回中,在日值功曹的指点下,孙悟空又请来小张太子和四大将,不料又被妖精一搭包装了去,孙悟空“纵筋斗云,起在空中,见那怪回兵闭门,方才按下祥云,立于西山坡上,怅然悲啼道:‘师父啊……’”[2]中846

第七十三回,被蜘蛛精的师兄蜈蚣精用金光罩住,孙悟空变作穿山甲,硬着头在地下钻了二十余里才脱难,“出来现了本相,力软筋麻,浑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泪。忽失声叫道:‘师父啊!’”[2]下936

同一回还写了悟空从多目怪的金光笼罩之中逃生后,见到一个妇人为亡夫烧化纸钱,听了她的诉说不由“眼中泪下”。他对妇人说:“因见你为丈夫,有此纸钱报答,我师父丧身,更无一物相酬,所以自怨生悲。”[2]下937

第七十五回,在狮驼岭狮驼洞被装入阴阳瓶中,孙悟空疼得心焦道:“怎么好?孤拐烧软了,弄做个残疾之人了。”“忍不住吊下泪来。”[2]下959

(四)师父遭难时

第七十三回,孙悟空被蜈蚣精所败,请来毗蓝婆菩萨相助,但降了妖却解不了唐僧中的毒,“行者垂泪道:‘却怎么好!却怎么好!’”[2]下940

第七十七回,在狮驼岭狮驼洞,听八戒说“师父没了,昨夜被两个妖精夹生儿吃了”,于是“失声泪如泉涌”[2]下989;再听沙僧也说唐僧被吃,“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2]下990。

第八十三回,在陷空山无底洞,孙悟空被地涌夫人一只花鞋所骗,唐僧又被摄去,悟空心焦性躁,四处寻觅,只见那路旁边斜軃着半截儿缰绳。他的表现是:“一把拿起,止不住眼中流泪,放声叫道:‘师父啊!我去时辞别人和马,回来只见这些绳!’正是那见鞍思俊马,滴泪想亲人。”[2]下1056

第八十六回,中了花皮豹子精的“分瓣梅花计”,师父被掳去,行者发出“天!天!却怎么好”的感叹,“止不住腮边泪滴”[2]下1096。随后妖精从门窟里抛出一颗“血滴滴”乱滚的人头,孙行者认得是个真人头,“没奈何就哭”[2]下1094。

(五)心里委屈或对观音、如来佛诉苦时

第二十八回,孙悟空因打死白骨精被唐僧驱逐,回到花果山,眼见昔日的洞天福地已成断壁颓垣、荒山焦土,加上刚刚蒙冤,孙悟空悲从中来,“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2]上353。

第三十四回,在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和银角派小妖巴山虎和倚海龙去压龙山压龙洞请干娘九尾狐狸来吃唐僧肉,顺便带宝贝幌金绳来捉拿孙悟空。偷听到消息的孙悟空半路拦截,打死两个小妖,自己变成倚海龙去找九尾狐狸,走到洞口,“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2]中436。作者在此对悟空的哭做了解释,他是因为要给妖怪磕头委屈地哭。接着写道:“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2]中436

第五十七回,孙悟空不听唐僧叮嘱,将拦路打劫的数十名强盗统统打死,唐僧不仅连念数十遍紧箍咒,还第二次将孙悟空赶走,孙悟空只有去南海落伽山找观音菩萨诉苦,“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2]中732。

第七十七回,孙悟空听说唐僧已死,凄凄惨惨地自思自忖,以心问心,决定去见如来,一见如来就“倒身下拜,两泪悲啼”。然后说:“弟子没及奈何,特地到此参拜如来。望大慈悲,将松箍咒儿念念,退下我这头上箍儿,交还如来,放我弟子回花果山宽闲耍子去罢!”“说未了,泪如泉涌,悲声不绝。”[2]下991

从以上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孙悟空一生的确有过多次流泪的经历,但是“诸如此类的哭,由于大家一开始便把孙悟空作为一个喜剧英雄来接受,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3]。总的来看,孙悟空的哭有时是假意,有时是真情,但大多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更为重要的是,孙悟空的泪不同于唐僧泪眼婆娑的窝囊之泪,他的流泪有更为复杂的原因。

二、孙悟空哭泣的心理分析

一般都认为痛哭流泪乃匹夫匹妇的懦弱行为,非大丈夫所为。作为曾经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本人也很鄙视哭鼻子的行为。在他跟随唐僧不久,唐僧的马在蛇盘山鹰愁涧被小白龙一口吞了。唐僧着急地说:“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就“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起来,忍不住暴躁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2]上188过狮驼岭之前唐僧听说妖怪厉害,“止不住眼中流泪道:‘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孙悟空闻言又说:“莫哭莫哭!一哭便脓包行了!”[2]下948除了唐僧,孙悟空也见不得其他人哭。在黄风岭中了黄风怪虎先锋的金蝉脱壳计,唐僧被摄去,猪八戒“眼中滴泪”,被孙悟空呵斥道:“莫哭!莫哭!一哭就挫了锐气。”[2]上160孙悟空对在困难面前流泪的行为是如此鄙视,那他自己为什么还会痛哭流涕呢?人常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孙悟空的流泪痛哭有其自身的原因,总的来看,体现为三种心境:

(一)对师父的一片真情

孙悟空一生拜过两位师父,一为须菩提祖师,一为唐僧。在从菩提祖师学艺的十年期间,他不仅学习长生之妙道,还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习字焚香、讲经论道,可以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全面洗礼,这让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尊师重道、知恩必报的观念在他脑中扎了根,这为他以后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对孙悟空流泪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哭主要发生在取经路上,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唐僧有难之时,都是为师父的遭难而伤心,这些泪都体现了对唐僧的忠心。《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这就是“师徒如父子”。在小说第三十一回孙悟空就对妖精说:“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2]上399第七十二回他对唐僧说:“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下914第八十一回写唐僧在镇海寺偶感风寒,“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怕“误了路”。悟空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甚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2]下1030可见,孙悟空已将这种观念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他以儿子的身份自居,也以一片孝心来对待师父。在取经路上孙悟空处处保护唐僧,也像侍奉父母一样侍奉着唐僧,事无巨细,从各个方面都给了师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饿了、渴了,为其化斋、取水;冻了,为其添衣;尤其是在唐僧被妖怪抓去时,每次都是奋不顾身去救,常常是焦急万分,乃至流泪痛哭。如在小雷音寺遇怪,孙悟空独力难敌,所请的援兵也一再被妖怪的搭包装了去,此时他心力交瘁,悲从中来,“滴泪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声”,他为自己不能救师父而悲嗟失声。在听说师父没了时他更是“泪似泉涌”“放声大哭”“悲声不绝”。

孙悟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恩情结,对唐僧的解救之恩一直念念不忘,每当师父遭难、他孤立无助时都会流着泪念叨一番。如第四十一回:“师父啊!忆昔当年出大唐,岩前救我脱灾殃。三山六水遭魔障,万苦千辛割寸肠。托钵朝餐随厚薄,参禅暮宿或林庄。一心指望成功果,今日安知痛受伤!”[2]中533第五十一回:“师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岂料如今无主杖,空拳赤脚怎兴隆。”[2]中654第六十六回:“师父啊!我自从秉教入禅林,感荷菩萨脱难深。保你西来求大道,相同辅助上雷音。只言平坦羊肠路,岂料崔巍怪物侵。百计千方难救你,东求西告枉劳心!”[2]中84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他把对唐僧的尽忠变成自觉行为,为师父九死而不悔,在取经过程中历经生与死的各种磨练,即便是受到师父的误解、念咒、驱逐,也始终心存感恩,时时惦记师父的安危,表现出对师父绝对的忠诚。在到达灵山后,孙悟空还再次由衷地对师父说:“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2]下1233

(二)忠而见疑的委屈

有动情的悲啼,也有委屈的痛哭。既然戴上金箍作了唐僧的弟子,那就要受他的约束,也难免会受各种委屈。如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唐僧听信八戒的谗言,罔顾事实,也不听孙悟空解释,两次三番念动紧箍咒,让他疼得滚地求饶,最后还绝情地写下贬书,将他逐出师门,孙悟空不但肉体受尽折磨,人格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像这样忠奸不辨、黑白不分的情形,怎能不让赤诚的英雄伤心落泪呢?

更让孙悟空难堪的是,为了这个肉眼凡胎的师父,他还不得不忍受来自妖怪的屈辱。孙悟空生性高傲,与龙王、阎王称兄道弟,见了玉帝既不跪也不拜,仅唱个“大喏”,答应一声“老孙便是”。但为了师父却不得不低头,不仅要低声下气地求神佛,甚至还得向老妖婆下跪讨好,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小说第三十四回有一段心理描写:

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煠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心却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2]中436

在孙悟空看来,为取经而给妖怪磕头不仅是大大的吃亏,而且是莫大的屈辱,但为了救师父他又不得不放下自尊,对他而言这确实是无比痛苦的事,岂能不大哭一场!

孙悟空爱憎分明,对妖精和坏人向来秉持除恶务尽的原则,这就难免和迂腐的唐僧发生矛盾,取经途中二人的冲突多是这个原因,结果是孙悟空一再被训斥,甚至被驱逐。过了西梁女国之后,孙悟空将拦路打劫的数十名强盗统统打死,还割下一个脑袋血淋淋地“赶到唐僧马前”,把唐僧吓得“跌下马来”,于是唐僧连念数十遍紧箍咒,然后再一次将孙悟空赶走。孙悟空无处容身,只好去南海落伽山找观音菩萨诉苦,一见菩萨便“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第五十七回)。观音菩萨就像一位慈爱的姐姐给孙悟空开导了一番,把他暂时留在自己身边,并应承找机会给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虽然最终还是归了队,但这次被逐确实让孙悟空委屈万分,不由得“放声大哭”,这也是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

高徒跟从窝囊师父,处处受到约束、打压,在深感屈辱而伤心之时,痛哭流泪也是一种正常的感情宣泄。忠而被谤,这是中国文人创作中常常表现的主题,这一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特别能打动读者的心,因此孙悟空也成了悲情英雄的代表。

(三)对前途与命运的迷茫和忧惧

在取经队伍中,孙悟空可以说是意志最坚定的一位,这固然有报恩唐僧、保护其安全的原因,但“修成正果”也是孙悟空自身的追求,其间渗透着虔敬的成份。因此,孙悟空的哭还有另一种原因,即“叹成功之难”[4],他是为能否修成正果而担忧甚至流泪的。

孙悟空是天产石猴,一出世就要称王,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的逍遥生活,他甚至还异想天开地追求一种“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不要阎王老子暗中管着的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如前所述,在小说第一回就写了孙悟空烦恼堕泪,他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间?”[2]上7石猴突然悟到了岁月流逝、死生有年之理,于是立志要追求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为此他漂洋过海,经过几年的艰辛后终于在西牛贺洲拜须菩提祖师为师,从此开始了他的修行之道。

孙悟空跟随须菩提祖师学道十多年,最后竟因卖弄神通被驱逐,他在离开时依依不舍地对老祖说:“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却说:“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走前还特别叮嘱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2]上21菩提祖师的话看似绝情,但实际上预示了孙悟空走的将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悟空在学会本领之后果然威风,闯龙宫、搅地府、大闹天宫,搅得三界不宁,“齐天大圣”的威名人神皆知,但无论本领有多么高强,他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最后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直到五百年后才因为答应观音菩萨保护唐僧取经而重获自由。

林庚先生说:“孙悟空一路西行所经历的一切都莫非兴致盎然的游戏。”[5]杨子彦先生也说:“诙谐幽默的游戏态度,聪敏的天性,高超的本领,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得孙悟空总是能绝处逢生,也总是能保持轻松乐观的态度。”[6]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取经途中的孙悟空的确是乐观的,他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总是能凭借自己的本领和智慧战胜一个又一个妖魔。但是,西天取经的路充满了艰险,在漫长的取经路上孙悟空洒满了汗水,同时也洒满了泪水。正如吴光正先生所说:“孙悟空的‘降魔除怪’实际上就是如来和观音导演的一次心性修炼。”[7]142他从须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本领足以让他大闹天宫,也足以力敌各路妖魔,但实际上孙悟空除了能够打败一些土生土长的妖魔外,对来自天宫、地府、龙宫和佛土的妖魔往往束手无策。他曾感叹说:“师父啊!你是哪世里造下这迍遭难,今生里步步遇妖精。似这般苦楚难逃,怎生是好!”[2]839对妖精的无奈、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前途的迷茫,都让他洒下了辛酸的泪水,到了狮驼岭狮驼洞,各种负面情绪齐聚,让他情绪失控,终于来了一次大爆发。首先是被装进阴阳二气瓶里被火烧,“忍不住吊下泪来”(第七十五回);接着听八戒说唐僧被妖精吃了,于是“忽失声泪如泉涌”;再后来听沙僧也说唐僧被吃了,“心如刀绞,泪似水流”;于是,“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第七十七回)之所以哭,固然是以为唐僧已死、取经大业告吹,但更主要的还是面对法力强大的妖精时的挫败感。在走投无路、迷失了方向的情况下,他只好亲自到灵山去见如来,一见面就“倒身下拜,两泪悲啼”。在一番宣泄之后他说道:“弟子没及奈何,特地到此参拜如来。望大慈悲,将松箍咒儿念念,退下我这头上箍儿,交还如来,放我弟子回花果山宽闲耍子去罢!”“说未了,泪如泉涌,悲声不绝。”(第七十七回)离灵山越近,遇到的妖精就越强,妖精的背景也越大,孙悟空每次都是费尽心力也无法取胜,最终都需要菩萨或佛祖的帮助才能够成功,观音和如来不仅亲自出面为他解决麻烦,而且也帮他重新找回自信,然后再次踏上取经的征途,最后取得正果。

总之,孙悟空的流泪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孙悟空的流泪“并没有削弱对其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是更增强了其英雄形象的饱满度和丰满性”[8]。

三、孙悟空的泪与作者的创作心态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在西游故事的演变过程中打上了不同文化的烙印,孙悟空形象也是如此。总的来说,到了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才真正完成,在这个形象身上也明显地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此,孙悟空的流泪不仅有故事情节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和作者自己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孙悟空的泪寄予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作品中的孙悟空,处处闪耀着斗士的风采,表现着斗士的品德和才能”[9]。小说中的这位英雄也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他虽然本领超群,但却命运坎坷。孙悟空原本是一个天生的石猴,在高高在上的神、佛眼中,他永远都是“妖”,因此从出世之日起,一直就被当作异类,一直被歧视。

小说中的玉皇大帝是一个专制、无能的昏庸之主,知道美猴王在龙宫、地府的所作所为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他剿除,在听了太上老君的建议后,采取了招安措施,虽招揽他走进天庭并两次给悟空加官,但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哄骗手段而已,并无爱才、用才之意,孙悟空就一再说玉帝“轻贤”“不会用人”。正如陈洪先生所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玉皇大帝给他封的‘弼马温’这个名号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倒没什么名利的要求,只是觉得玉皇大帝瞧不起他。而这里其实寄予了作者胸中愤世不平之气。”[10]

大闹天宫的结果是玉帝请来佛祖将孙悟空镇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后才以保唐僧西天取经为条件重获自由,虽是委以重任,但所事非人,仍旧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僧与孙悟空是师徒关系,但从取经过程中两人的实际作用和表现来看,“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其实是倒置的”[11]。小说中的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每次遇到妖精都会被惊得掉下马来,被妖怪所擒只会“纷纷落泪”“泪眼双垂”,看到道路艰难也会“眼中垂泪”,遇到艰难险阻,除了哭之外,别无他法,所以孙悟空不止一次讥讽他是“脓包”,就连八戒也笑“师父老大不济”,可以说没有孙悟空的保护,他在取经路上寸步难行。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者,唐僧毫无主见,取经途中总是孙悟空在前边辛苦探路,而唐僧则优哉游哉地坐在白龙马上看风景,连作者也感叹说“取经僧全靠美猴王”[2]下1045。正如吴光正先生所说:“孙悟空以其独特的神通和智慧参与到取经队伍中来,不仅作为西天取经的向导,而且作为唐僧的精神导师指导着唐僧完成心性修炼的心路历程。”[7]141

但更令孙悟空愤愤不平的是,唐僧不仅无能,而且还不明是非、不辨贤愚,不仅一再被妖精的假象迷惑,而且还特别容易听信猪八戒的谗言,因此不仅不能率领取经队伍克服各种磨难,反而成了孙悟空除妖伏魔的最大障碍。作者通过唐僧真伪不辨、惩善护恶的大量情节,描绘出了封建时代以愚役智、以邪压正、以恶抑善的社会现实,营造出了孙悟空忍辱求生和苦恼无奈的悲剧环境。忠而见疑、贤愚不分,面对这样的师父,孙悟空感到深深的无力,在被驱逐时更是感到由衷的悲伤。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12]109

“大贤处下,不肖处上”,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吴承恩的切身感受。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人生选择大致只有仕和隐两途,而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据《天启淮安府志·人物志》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利,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13]164他童年时就以文才闻名于淮安一带,但却“屡困场屋”,在科场上很不得志,直到四十多岁才得了个“岁贡生”,六十多岁还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就”长兴县丞,但“又不谐于长官”(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13]162,不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吴承恩一生坎坷,却有一身傲骨,他自称“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14],但面对“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的黑暗现实,他也深感无奈和愤激,只能发出“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的悲叹(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13]158。在“小智役大智,小力役大力”的时代,一介书生无力回天,只能借创作来发泄心中的悲愤不平。孙悟空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这个形象身上寄予了吴承恩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因此,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也带上悲情色彩,而孙悟空的一再落泪也博得了读者的同情和理解。

(二)个人人格独立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冲突和无奈

吴承恩塑造了一个具有“童心”的英雄形象,想借孙悟空形象来扫除现实中的一切妖魔鬼怪,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张扬个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而孙悟空坎坷的命运则是作者面对现实的无奈叹息。

如前所述,在小说第一回就写了孙悟空的第一次流泪。美猴王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的逍遥生活,他甚至还想追求一种“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的绝对自由。追求“自由自在”,强调“强者为尊”,这是孙悟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充满自信,希望凭借个人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于是,闯龙宫、闹地府,开始对冥冥中的命运进行挑战,但他的自由平等观念肯定不会为天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容,因此最终发展到了和代表最高权威的天庭直接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庭和美猴王的冲突中,佛门很早就介入了。先是观音菩萨让弟子惠岸行者助天兵伏妖,惠岸失败后观音又举荐了二郎神,这才擒住了孙悟空。在孙悟空冲出八卦炉、天庭大乱无奈向佛祖求救时,如来佛更是亲自出马前来“炼魔救驾”。一见面如来就笑着对孙悟空说:“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听完悟空的自报家门后,佛祖呵呵冷笑道: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2]上81-82

孙悟空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最后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2]上83。在佛祖眼里,孙悟空仍是个“猖狂村野”的“畜生”,玉皇大帝再无能也是自幼修持,应该“享受这无极大道”,这是既定的社会秩序,容不得妖猴来破坏,因此,看到孙悟空冥顽不化时就直接出手镇压。由此可见,是天庭和佛界联手扼杀了孙悟空的抗争。张锦池先生曾感叹说:“玉帝既是个严礼法重等级假仁义而弃置人才的玉帝,与之同侪的如来又是个造‘经’为换‘金’的如来,则他们头上的灵光圈还有几多神圣可言呢?”[15]

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必须正视神佛对他命运所作的安排,这时的孙悟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抗争,结果只能是永远被困在五行山下,在屈辱与困顿中煎熬地度过一生;一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接受菩萨的规劝,脱离当前的被动状态,重获自由。面对两种可能,孙悟空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这能让他重获宝贵的自由,也保留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丝希望,而“修成正果”更让他看到了新的奋斗目标,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小说第八回写道:

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2]上99

由此可见,西天取经实际上是天庭和佛界对“妖猴”的又一次改造,孙悟空不过是玉帝和佛祖摆设的巨大棋盘上的一个小卒而已,只有顺应形势、接受神佛的安排,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完全是因为他“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可以说这是神佛对他改造的成功。

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的时代,也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从王阳明到李贽,一批思想家提出了不少大胆的命题,其中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他们认为人人可以为圣人,一切应回归到自我的修持上来。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李贽、袁宏道、徐渭、汤显祖等,都明确提出了个性解放的主张。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自我,看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由此蔑视清规戒律、蔑视外在权威;二是重个性,要求解除强加于人的精神桎梏,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三是肯定“人欲”,承认生活享受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他们的影响下,重自我、重个性成为一时风气。孙悟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意识、自尊意识和乐观精神正是这种思潮影响的产物。“这种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正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16]

但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给孙悟空这样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人物提供生长的土壤,相反,这类人物被扼杀倒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王阳明功高盖世,但却不被嘉靖皇帝重用,个人处境尴尬,去世后其学说也被定为伪学,严令禁止;被视为“异端”的李贽不仅不被封建卫道士们所容,朝廷也没有放过他,在七十岁的高龄还被捕入狱,最后惨死狱中,其著作也被皇帝下旨“尽搜烧毁”。这些都说明,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并非处于正统之地位”,“从政权运作,从合法性而言,程、朱理学仍然处于正统之地位”[18]。文人渴望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但个人人格独立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矛盾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归化王权和神权、接受统治者的安排,这是追求独立人格的人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却是人的社会价值部分实现的唯一途径。在成为唐僧徒弟之前,孙悟空追求绝对的自由,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在他身上寄托的是作者追求人格独立的理想。重获自由之后孙悟空则一心一意保护唐僧,希望能取回真经,以便“皇图永固”,也让自己修成正果。吴承恩最终让孙悟空被如来收服,成为依附神佛、为王前驱、替天行道的英雄,他不再是敢于反叛王权、神权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人英雄,最终只能皈依神佛、听命于君,是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承认与回归。因此,孙悟空的取经是对既定社会秩序的接受,取经成功则意味着个性的泯灭,实际上是个人人格独立追求的失败,对高傲的孙大圣来说,这种成功的背后仍然隐藏着悲愤和无奈的眼泪。

四、结语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他还进一步强调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19]套用刘鹗的这种说法,我们也可以说《西游记》就是吴承恩之哭泣。明中叶以后思想解放的呼声唤醒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在一个时期也形成了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但是,这种风气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秩序,封建势力依然强大,那些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驱者,要么被毁灭,要么就是回归既有的秩序。显然,归于王权和神权、接受统治者的安排,这是追求独立人格的人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却是人的社会价值部分实现的唯一途径,孙悟空的经历恰好说明了人们在封建时代无法逃避的命运。正如李贽在《读若无母寄书》中所说:“言出至情,自然刺心,自然动人,自然令人痛哭。”[12]141吴承恩通过孙悟空的经历给读者描绘了那个时代追求人格独立者的悲剧图景,他借孙悟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表现了对众多像自己一样的士人命运的思考和悲叹,因此,孙悟空的泪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唐僧师父孙悟空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云山之间
我的师父
惹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