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垫床联合曲线型仰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压力性损伤及预后的影响

2023-02-04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骨瓣体位脑出血

杨 杰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300170

脑出血是高血压较为严重的问题,多因情绪激动、血压骤然升高所致,病情进展迅速,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脑水肿、脑疝的发生,从而危及患者生命[1]。去骨瓣减压术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技术,此技术能够明显解除患者颅内高压,增加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从而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但由于手术部位较特殊,术后颅内生理结构等的改变,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2]。压力性损伤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术后昏迷、体位受限、血管损伤、大小便失禁等有关,一旦发生,不但加大患者痛苦,同时还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3]。以往传统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一般以体位更换、皮肤保护、营养支持等为主,虽能达到一定预防目的,但效果十分有限[4]。本文旨在探讨气垫床联合曲线型仰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压力性损伤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7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5];(2)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3)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8分;(4)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脑外伤;(2)术前有压力性损伤;(3)既往有颅脑手术史;(4)循环及呼吸功能异常;(5)凝血功能异常;(6)难以进行皮肤状况评估。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1.68±6.25)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平均高血压病史(7.25±1.32)年;出血部位:大脑皮层15例,丘脑13例,小脑9例。研究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2.36±6.28)岁;高血压病史4~10年,平均高血压病史(7.32±1.28)年;出血部位:大脑皮层16例,丘脑14例,小脑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具体如下:(1)风险评估:术后,责任护士采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进行客观、准确评估,对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的人群(评分≤18分)需于床头悬挂风险标识,给予重点防范,认真执行压力性损伤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并填写《压力性损伤护理单》。(2)体位更换:术后合理安置患者体位,于颈部垫置软枕,每2~3h协助患者体位更换1次,注意动作轻柔,减少摩擦力,并用棉垫圈保护减压窗,以减轻骨瓣处局部压力。(3)皮肤管理:叮嘱家属每日采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对患者皮肤进行适当按摩,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定期更换床单,选择新型敷料保持皮肤完整性,若患者大小便失禁,每次大小便清理后,可采用林可霉素均匀涂抹于皮肤上。(4)营养管理:协助营养师为患者制定科学营养方案,包含营养摄入量、营养途径、营养搭配等,多补充蛋白质,以便增加创面愈合能力。(5)压力性损伤处理: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后,责任护士需及时填写《压力性损伤报告表》,注意保护伤口及周围组织,清除伤口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伤口换药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清洗,控制局部感染,根据伤口分期与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敷料进行覆盖,评估局部皮肤渗液与敷料的关系,适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湿润度,以促进创面愈合。

1.2.2 研究组在常规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同时又给予气垫床联合曲线型仰卧护理,具体如下:(1)气垫床:让家属自行购买带有喷气小孔的电动气垫床,放气垫床之前,先在病床上铺一层垫被,以免气垫床磨破,气垫床充气达适当压力后将透气性好的棉毯铺在上面,再将患者置于气垫床上,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好气垫床压力,使用气垫床期间需保持气垫床清洁,定期对床垫、棉毯等进行清洗、更换,叮嘱家属每日检查气垫床运行是否正常,压力不足时及时补充,为患者执行床上照护时先将气垫床压力调低。(2)曲线型仰卧护理:术后患者仰卧于病床后,责任护士根据压力再分配理论及生理曲线确定患者体位角度调整范围,帮助患者取头低脚高位,缓慢抬高病床背板15°~20°,降低腿板15°~20°,颈部垫软垫避免悬空,确保患者头部和颈椎处于同一轴线,角度调整时适时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患者反应酌情调整,使患者尽可能与床面紧密相结合,确保受压皮肤压力值最低;适当延长患者体位更换时间,每4h帮助患者从曲线型仰卧位更换为直线型仰卧位,体位更换时发现皮肤潮湿立即更换床单。

1.3 观察指标

1.3.1 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具体如下:Ⅰ期(淤血红润期):压疮初期,局部红、肿、热或有触痛,皮肤结构完整,指压不变白红斑;Ⅱ期(炎性浸润期):表皮水疱形成,表皮受损,但未穿透真皮层;Ⅲ期(浅度溃疡期):表皮水疱逐渐扩大、破溃,真皮层创面有黄色渗出液,表皮或真皮全部受损,伤口床可能存在坏死组织或腐肉,但未暴露骨骼、肌腱或肌肉;Ⅳ期(坏死溃疡期):组织坏死达真皮下层和肌肉层,坏死组织发黑,有臭味,伴肌肉、肌腱暴露[6]。

1.3.2 意识觉醒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意识觉醒情况,采用GCS量表进行评价,包含语言反应(5分)、肢体运动反应(6分)和睁眼反应(4分),总分3~15分,分值越高表示意识觉醒越佳[7]。

1.3.3 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量表包含意识水平、凝视、视野等11个条目,评分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于术前、术后1个月各测评1次[8]。

2 结果

2.1 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2%(χ2=8.810,P=0.003<0.05),见表1。

表1 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GCS评分比较 术后1周,研究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GC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虽然能够明显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帮助患者尽早脱离危险,但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极易诱发压力性损伤,对术后康复极为不利[9]。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较复杂,以往传统压力性损伤预防管理虽然能够达到一定效果,但存在局限性[10]。气垫床是长期卧床患者较为常见的压力性损伤预防手段,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分散体压,减少皮肤摩擦力[11]。孙洁[12]研究发现,对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采用气垫床进行防压力性损伤护理,能够使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20.00%降为2.86%,有效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合理的体位对长期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同样具有明显作用[13],王丽艳等[14]研究发现,对手术患者给予曲线仰卧位护理,将压力均匀地分配到身体各个界面,能够有效延长组织对压力的抵抗时间,从而预防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气垫床联合曲线型仰卧护理对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作用。

本文中笔者让家属自行购买带有喷气小孔的电动气垫床,先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好气垫床压力,再将患者置于气垫床上,通过气泵的持续运转,维持患者皮肤干燥,避免局部细菌的滋生,通过气垫床的弹性及柔软度,减小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压强,从而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而同时配合曲线型仰卧护理,根据压力再分配理论及生理曲线确定患者体位角度调整范围,增加身体和床的总接触面积,有效减轻患者卧床期间的受压皮肤压力,降低患者与床铺间的摩擦力和剪切力,进一步提高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GCS和NIHSS是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15]。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气垫床及曲线型仰卧护理能够明显增加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压力性损伤对病情恢复的影响,从而帮助患者早日觉醒,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预后。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气垫床联合曲线型仰卧护理,能够将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全身,明显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促进患者意识觉醒及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并应用。

猜你喜欢

骨瓣体位脑出血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