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碳排放角度看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之间的差异

2023-02-03车希泓唐立成单大坤徐文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9期
关键词:差异分析材料选择

车希泓 唐立成 单大坤 徐文

摘 要:本文比较了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在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室内空气质量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对两者都具有重要影响。低碳材料的选择可以减少碳排放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此外,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还与能源利用有关,选择高效节能的空调和通风系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同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低碳材料的选择、控制污染物释放和采用高效节能的能源利用方式,可以实现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室内空气质量,差异分析,材料选择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9.025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项目“家具绿色标准体系和低碳评估体系研究与构建”(项目编号:2022MK058)、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揭榜挂帅项目“家具绿色标准体系和低碳评估体系研究与构建”(项目编号:CY2023003)以及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科研项目“家具产品碳足迹评价体系培育”(项目编号:ZC2021A004)资助。

Differences in Indoor Air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China, Japan, and Singapore from a Carbon Emission Perspective

CHE Xi-hong TANG Li-cheng SHAN Da-kun XU Wen

(Zhejiang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indoor air quality requirements among China, Japan, and Singapore.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or air quality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selec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decoration materials has signifi cant impacts on both aspects. Selecting low-carbon materials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Additionally, the control of indoor air quality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energy utilization. Choosing energy-effi cient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s can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The selection of low-carbon materials, control of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adoption of effi cient energy utilization methods can achieve the two objectives of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Keywords: indoor air quality, differential analysis, material choice

0 引 言

隨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碳排放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室内空气质量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中国、日本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在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居民在室内环境中的健康和舒适。

本文旨在从碳排放的角度,对中国、日本和新加坡在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施工的方式与物料的选择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碳排放[1],通过对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对各国在室内环境产生的污染因素和碳减排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这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健康、更环保的室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室内空气质量要求

1.1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现行的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的标准主要有两个,GB 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与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 50325-2020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起草,代替原GB 50325-2010,主要用于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室内环境质量验收。该标准根据人群在其中停留时间长短及人群健康程度的因素,将民用建筑工程分为两类。I类包括住宅、居住功能公寓、医院病房、老年人照料用房屋设施、幼儿园、学校教室、学生宿舍等;II类包括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等。主要关注的污染物有氡、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下简称TVOC)[2]。

GB/T 18883-2022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主要起草,代替原GB/T 18883-2002,主要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等室内环境,包括已经投入使用的场所。该标准将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分为五类,分别是物理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新风量)、化学性(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并[a]芘、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生物性(细菌总数)、放射性(氡)[3]。

1.2 日本室内空气质量指导值

日本厚生劳动省就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于2019年(平成31年)更新了室内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浓度指导值。该指导值主要适用于建筑卫生和其他生活环境中对人造成危害的常见化学污染物,主要关注的污染物有甲醛、乙醛、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对二氯苯、十四烷、毒死蜱、仲丁威、二嗪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下简称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以下简称DEHP)和TVOC[4]。

1.3 新加坡室内空气质量准则

新加坡于2016年发布了SS 554:2016《空调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行业准则》,代替了原SS 554-2009,并于2021年进行了一号修正案,对该准则进行了补充更新。该准则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分为四类,分别为热舒适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化学参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TVOC)、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生物参数(活菌指数),当有明确污染源时将对二氧化氮、臭氧、氡、石棉、尼古丁和半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SVOCs)进行限制[5]。

2 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室内空气质量主要参数及限量值比较

通过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加坡室内空气质量及限量值的比较,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室内空气质量所关注参数的限量值均存在差异,严格程度各有不同,以下按主要来源分别讨论。

2.1 建材、装饰装修材料、家具造成的污染

室内空气的污染,很多是由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家具选择等环节引入的,主要的参数及限量值见表1。

该类污染物存在叠加效应,尽管造成污染的材料中有害物质相关的指标控制在了限量值允许范围内,但是在室内中随着使用量的增加,污染物很难控制在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看出,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存在于多种污染物[6],我国与日本、新加坡都根据本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对种类及限量值进行了设定。我国的主要参数要求更偏向于污染来自室内环境存在大量使用的石材、人造板、壁纸、胶水、涂料等;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主参数要求考虑到塑料、电缆防护层等对室内空气产生的污染[7];新加坡更是考虑到石棉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性,石棉主要来源绝热材料、隔音材料[8]。从使用的建材、装饰装修材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角度看,吊顶和墙面类的施工过程占了绝大部分比例,而单位面积上不同的材料选择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少则几倍的差距[9]。

2.2 工作、生活活动中造成的污染

工作、生活活动也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主要的参数及限量值见表2。

该类污染物受人们工作、生活活动的影响较大,主要存在于室外的大气环境中,从而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可以看出日本因其国土资源、气候环境、地质条件的原因,存在大量木制结构的建筑[10]。更多杀虫剂、驱虫剂的使用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新加坡因控烟措施严格,在室内空气质量里也限制尼古丁的含量[11]。

2.3 其他参数

除主要污染物参数外,还有其他影响舒适性的参数,见表3。

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在室内环境中给人的感官较为直接,皮肤温度变化直接影响热感觉,影响人的皮肤温度及热舒适性[12]。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产生了四个主要气候区域(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四个主要区域的建筑二氧化碳排放数值大小依次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13]。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差异巨大,故在温度、相对湿度的设定上,给了较为宽的要求。可以看出,新加坡作為发达国家,气候类型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国家,国土面积较小,气候类型单一,更接近我国夏热冬暖地区,考虑到炎热潮湿地区的热舒适性[14],对于空调控制的室内环境要求较高。我国GB/T 18883-2022更考虑到新风量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并考虑了房间里人的数量。

2.4 小结

我国与日本、新加坡对于室内空气相关要求的文件中侧重点各有不同。从控制环节角度,其中GB 50325-2020在条文说明中介绍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施工阶段对装饰装修材料的控制,更多地考虑到了污染源的把控。日本厚生劳动省室内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浓度指导值在附录中说明了每种污染物的风险,更多地考虑到了对人产生的危害。新加坡SS 554:2016+A1:2021在附录里介绍了每种污染源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方法,更多地加入了净化系统,防止病毒传播的内容。

3 讨 论

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碳排放都有影响。在建材和装修过程中,选择使用低碳材料可以降低碳排放。例如,采用可持续材料、环保建材和绿色装修产品,如使用具有较低碳排放的木材替代传统的水泥和钢材,可以减少碳排放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某些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可能释放有害污染物,如甲醛、苯系物、TVOC等。这些污染物的释放会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其制造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伴随着一定的碳排放。因此,选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和低甲醛释放的材料可以减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也能间接减少相关的碳排放。

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还与能源利用有关,而能源的生产和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例如,空调和新风系统在调节室内空气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和通风系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同时对室内空气质量具有良好的改善。

因此,通过在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选择方面注重低碳材料的使用、控制有害污染物的释放,以及采用高效节能的能源利用方式,可以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降低碳排放。这种综合的考虑和控制可以实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同时,这也强调了在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和健康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辉,林万宏.建筑物装修期内碳排放的评估模型[J].江西建材,2018(2):209-210.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0.

[3]卫生健康委员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S].北京:中國标准出版社,2022.

[4]厚生労働省.室内空気中化学物質の室内濃度指針値について[S/OL].(2019-01-17)[2023-05-06].https://www.mhlw. go.jp/web/t_doc?dataId=00tc3866&dataType=1&pageNo=1.

[5]Singapore Standard.Code of practice for indoor air quality for airconditioned buildings:SS 554:2016+A1:2021[S]. Singapore.Enterprise Singapore,2021.

[6]赵飞凡,陈明雄,耿景振.室内装修污染源的控制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3(3):55-57.

[7]乔雅绮.住宅室内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1.

[8]室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浅述(三)[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3(3):22-24.

[9]魏力.建筑室内装修施工中建材选择的低碳理念应用[J].福建建材,2010(5):52-54.

[10]叶妙婷.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探析[J].才智,2011(29):232-233.

[11]王飞.新加坡的控烟“硬核”措施[ J ] .法律与生活,2020(23):58-59.

[12]张宇峰,张军,陈慧梅,等.温湿度突变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J].暖通空调,2014(7):93-100.

[13]丛锡龙.基于气候因素我国区域建筑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14]郝佳玥.基于气候响应的新加坡建筑设计策略演变[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12):122-123.

作者简介

车希泓,本科,工程师,项目主管,研究方向为家具家装产品、室内环境有害物质分析。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差异分析材料选择
基于观察区域游戏中材料选择适宜性的研究
探讨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及材料选择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分析
试论中国声乐作品的文化定位
我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内部差异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浅析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和使用
沥青纤维薄层罩面技术组成材料及配合比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