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跟岗实习路径的优化探析

2023-02-03平娜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岗位考核

平娜娜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0)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是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课题。跟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习大体上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认知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1学期,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专业,以观摩、课堂学习的形式为主;跟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由学校安排岗位,学生以学徒的形式进行实习,可以说是半独立式实习;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5-6学期,由学校推荐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岗位,在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承担岗位职责。跟岗实习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是学生把校内所学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研究跟岗实习的模式优化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性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对高职学生跟岗实习的调研背景介绍

在调查内容方面,由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包含多个方面,本文重点选择了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最为密切的维度进行调研,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考查为核心,从个人特质、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规划6个维度及近30余项具体就业能力,综合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对跟岗实习课程的认知。具体包括学生对跟岗实习制度、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职业倾向、实习需求的评价和期待,以及从学生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理想、职业认知、职业心理、职业观念、职业经验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现状和就业需求。

本次调研选取了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商贸物流学院21级120名跟岗实习学生和参与跟岗实习的部分企业导师为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确保调研数据的实时性和真实性。

二、对高职学生跟岗实习的调研结果分析

(一)跟岗实习课程认可度高,学生职业能力显著增强

在“对跟岗实习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于跟岗实习的整体安排满意度较高(98.75%),反映了学生对跟岗实习课程的开展持支持的态度。在被问及“跟岗实习后专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时,86.21%的学生表示提高明显或非常明显,不明显的占13.79%。而在被问及“跟岗实习后,能否实现零距离上岗?”时,87.35%的学生表示基本可以及以上,9.2%的学生表示不能,3.4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能。整体上说明目前的跟岗实习课程模式比较适合学生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求学、就业需求。但对于上述能力提高不明显和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具体原因,及时进行沟通解决。见图1。

图1 学生对跟岗实习课程的满意度

(二)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学生对跟岗实习企业满意度较高

在从企业的角度了解现有跟岗实习模式时,当被问及“实习单位对跟岗实习工作的接纳态度”时,95.41%的学生表示实习单位能够很好地进行跟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安排,并且83.91%的学生表示企业开展跟岗实习时有计划、有指导,也有8.05%的学生表示企业有计划无指导、5.75%的学生表示无计划有指导、2.3%的学生表示无计划无指导,这说明参与实习的企业在培养模式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见图2。

图2 实习企业对跟岗实习的指导情况

(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储备不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没有完全对接

在对“你认为跟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进行调研时,学生表示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62.07%),其次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欠缺(37.93%)。而在被问及“您认为自己最需要提升和培养的职业素养是什么?”时,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72.4%)、沟通协调能力(64.3%)和团队合作能力(58.62%)分别排在前三位。这说明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没有完全匹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着所学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对等的问题。见图3。

图3 跟岗实习后,学生认为自身最需要提升和培养的职业素养情况调研

(四)职业态度积极向上,自我诊断客观清晰

在调研“你认为应当如何应对当前实习难的问题?”时,71.26%的学生选择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实习就业心态,64.37%的学生选择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当被问及“若对实习岗位不满意,您会采取哪种方式处理?”时,有77.17%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进行沟通,17.24%的学生选择努力调整自己并继续完成实习。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具有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学生对自身在实习单位中的具体就业实践效果进行自我诊断时,学生的外语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些能力亟须通过1-3学期的专业学习加以重点弥补。而在适应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责任感方面,学生自信度和实践体验效果较好,在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继续推行。同时发现,学生的抗压能力、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均表现较好,说明学生们的职业状态积极向上,心理调节能力显著增强。见图4。

图4 学生对自身在跟岗实习过程中的各项职业素养表现进行自我诊断

(五)跟岗实习模式个性化需求明显,轮岗机制落实不够

在跟岗实习模式方面,将近80%的学生认为跟岗实习的岗位要与所学课程保持一致,从而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在具体的培养模式方面,学生对于集中或者分散安排实习岗位要求不高,但是学生对于指导教师的带队人数方面,更倾向于5-10人的小组化指导形式。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个性化指导的需求,这启示我们在安排跟岗实习课程时可以多名教师同步“模块化”开展,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在被问及“选择跟岗实习岗位的主要考量因素”时,薪资福利、工作环境和个人兴趣爱好分别排在前三位(占比70%以上),这对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跟岗实习岗位筛选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同时,在调研“企业是否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岗位轮换?”时,轮岗两次及以上的仅占15%,这是未来跟岗实习课程中需要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内容。见图5。

图5 学生认为每名指导教师带学生的最适宜人数

(六)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反馈不到位

本次跟岗实习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过程考核+结果考核”,企业导师打分占60%,教师打分占30%,学生自评占10%。考核的内容比较全面。但是在考核反馈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主要通过成绩查询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实习效果,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补充。后期可以在跟岗实习的模式优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考核反馈形式进一步丰富,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跟岗实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于在未来工作中查漏补缺。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跟岗实习的建议

(一)完善实习制度,做好岗前培训

1.提升法律意识,保障各方利益

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跟岗实习时,正值学生的在校期间,学校需要对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方位保障。因此,要充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签署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协议,维护各方利益。同时,引导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要具备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2.应用PDCA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做好实习安排

在实习安排方面,按照PDCA全面质量管理办法来进行推进。PDCA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的简称。实习前是PLAN环节,即梳理实习制度、走访实习企业、宣传动员学生、做好人员安排;实习中包括DO和CHECK的环节。学生按照岗位实习要求执行跟岗实习安排,指导教师走进实习岗位进行指导。指导教师要边指导、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实习后是ACT环节。这里的处理相当于反馈环节,对跟岗实习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在总结活动中予以发扬;对于不足的地方也要总结(包括个人和课程),以引起重视。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在下一次跟岗实习课程中去解决。以上四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地运行的,既可在实习过程中阶段性地进行检查和反馈,也可在实习结束后整体进行反馈,从而确保高质量完成每一次跟岗实习课程。

3.加强宣传教育,确保各相关方了解实习安排

多数高职院校的跟岗实习都需要学生进入到企业以学徒制的方式进行实习,因此在实习之前,要做好跟岗实习的宣传动员,主要可以围绕三个角度。一是针对学生的宣传动员,保障学生熟知实习内容,从岗位职责、协议内容和职业心理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宣讲动员,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珍惜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二是可以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宣传动员,确保家长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度,实现家校互动;三是邀请企业导师提前进校进行跟岗实习宣讲,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岗位信息,同时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加强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元”育人

1.深入企业调研,对接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解决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应多实地走访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包括企业业务范围、发展规划、工作环境、岗位设置、薪资待遇等),调研企业需求(长期岗位需求、短期岗位需求、专业需求、能力需求等),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避免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2.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双元”育人体系

3.整合区域资源,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搭建跟岗实习企业资源库

首先,高职院校要深入开展区域发展调研,充分了解区域资源和人才需求方向,整合行业发展特点和企业信息,录入就业信息平台。其次,通过“学校+龙头企业(1-2家)+生态链企业(N家)”形式,确定不同企业扮演的角色。行业龙头企业是产教融合项目中的核心角色,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一方面,龙头企业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担任入校企业导师,实现“双师”培养。另一方面,围绕龙头企业,以“企业进校、学生入企”两种方式推动学生与生态链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跟岗实习实践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最后,学校要根据企业、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持续更新企业资源库,确保人才培养的领先性和适应性。

(三)打造小班化个性化实习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1.科学设定实习规模,提高实习指导的针对性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在明确了的重点任务中就包含了小班化教学。通过上面的跟岗实习情况调研,发现学生更倾向于小班化的实习模式。以往跟岗实习多采用“1名校内导师+1名企业导师+多名学生”或“1名校内导师+几名企业导师+多名学生”的模式。这种形式使校内导师很难同时了解所有学生的实习情况,会出现信息延误或疏漏的问题。采用小班化的模式,如“1名校内导师+1名企业导师+10名以内学生”,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职业需求。

2.多样化的岗位和企业选择,实现学生自愿自主

个性化的跟岗实习模式是以学生的实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基础、个性特征、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等给予“个性化”“定制化”的支持。学校根据现有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情况,提供多个跟岗实习岗位作为候选,并分配不同的指导教师带队分别进行实习,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以此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四)引入信息化工具,实现全过程跟踪

1.应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跟岗实习“全过程”管理

2)任务布置(Distribution)。 教师按照任务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个人(single work)、双人(pair work)、小组(4-5人/组)(group work)等各种不同的组别,每三周布置一次任务,教师提前介绍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的步骤。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种组别的任务,鼓励学生参与多项任务。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自有或者第三方实习管理平台对学生实习进行信息化管理。比如超星平台就具有实习管理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实习平台上进行打卡、日志填写、实习定位和问题反馈,方便学生、企业导师和指导教师实时了解实习信息,提高沟通效率。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也方便在实习平台中进行每日点评、指导,提高了反馈效率。

2.引入微信小程序,提高实习管理效率

在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分布在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引用不同的微信小程序可以解决跟岗实习中的时空距离问题。比如可以应用群接龙、共享文档、微打卡、问卷星和腾讯会议等不同的微信小程序实现信息的远程收集,实现“互联网+移动”的实习管理。

(五)立体化考核模式,健全反馈机制

1.加强过程考核,注重指导的实时性

跟岗实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并可使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在过程考核方面,建议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包括工作岗位、工作内容、遇到的困难、工作心得等),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每天填写指导意见(解决学生当天遇到的实习问题,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进行点评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平时积累实习资料以便丰富实习总结和实习汇报的内容。

2.完善汇报考核,注重成果的反馈性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向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汇报,既是汇报也是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会总结自己实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完成了一次自我诊断;而在倾听别人的汇报时,又是一个新的诊断和交流的过程。通过以上反馈,加强学生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3.应用数字考核,注重实习的效率性

在“互联网+”时代,建议教师采用数字化的考核方式,即教师将考核内容分解为成绩占比,再把对应的参数录入计算机程序。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导师和指导教师随时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成绩录入系统,成绩具有实时、透明、公平和准确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考核的效率。数字化考核方式突出了跟岗实习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的高效互动和监督,助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导师岗位考核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V eraW an g
导师榜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爱情导师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