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认可·理论认同·实践认知”的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2023-02-03甜,孙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思政理论

张 甜,孙 捷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近几年,“沉浸式”包罗万象,成为热词,并与文化类多种产业融合,如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等,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深受体验者的喜爱。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全息与传感等新技术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为沉浸式教学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沉浸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沉浸式体验、沉浸式教学、沉浸式传播等,为沉浸式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一、“情感认可·理论认同·实践认知”沉浸式思政课理论来源

理论研究是思政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科学的理论支撑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持续提供动力。“情感认可·理论认同·实践认知”沉浸式思政课,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知过程,将沉浸式教学方法、心理学心流理论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以思政课教学为内容,将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从情感上认可理论,从思辨中认同理论,并在实践中升华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认识规律,既要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还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的理性认识再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思政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能够真正触动学生、引起学生关注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了解每一名授课对象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平台教学方式,将教学资源以多元化方式呈现出来,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同时,思政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从浅层次的理论上升到深层次的理论,从而达到理论认同。

图1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模式

(二)沉浸式教学法

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 Teaching Approach)亦喻为浸润式、浸入式、渗透式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教育领域将此应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运用沉浸式教学法,使学生“浸润”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达到了快速掌握第二外语的学习效果。沉浸式教学法于20世纪晚期逐步被我国教育学者们采用,并将其概念深化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情趣,使学生进入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成效。在沉浸式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室里也能“行万里路”。同时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开设网络教学第二课堂、打造实践教学第三课堂等形式,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沉浸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三)心理学心流理论

它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提出心流(Flow)的概念,并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等正向情绪。思政课教学要合理运用心流理论,精准选择教学案例、准确判断学生基础、合理设置任务难度、优化学生评价指标,让每一名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感到挑战性又获得成就感,进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情感认可·理论认同·实践认知”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实践

“情感认可·理论认同·实践认知”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模式,课前深耕教学资源,创建“走心”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大量感性材料之中,达到情感认可;课中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沉浸于理论思辨之中;课后组织学生教学实践,让学生享受理论指导实践的快乐,深化认知。整个教学过程,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自信和专业认同。

(一)课前深耕教学资源,达到情感认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一项关于本校22级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全专业376人全部使用智能手机,100%为网络原住民。其中超过94.1%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有百度、抖音、快手、微信搜索、微信公众号等。曾经只有教师掌握的一些案例、视频、文章,现在学生只要动一动手,就能轻松获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讲解的许多案例,他们已经听过、看过、了解过,已经没有了新鲜感。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只能深耕教学资源,找到真正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案例,才能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心,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在讲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相关内容时,深挖行业内的大国工匠案例、优秀毕业生案例、优秀教师案例、天津市能工巧匠案例等,让学生感知榜样力量、感受身边的道德力量。20届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彭庆华,参加天津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项目获得一等奖,同时也获得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学习机会,毕业后回到家乡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任教。21级汽车专业学生王吉洲荣获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汽车学院教师赵宏,把职教“天津模式”留在新疆和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三校共建埃及鲁班工坊,学院汽车专业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教师将这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案例制作成视频、课件或者情景剧等形式,在课前资源中发布,学生的点击率到达100%,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达到了情感上的认可。

(二)课中问题链教学,沉浸于理论思辨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常使用填鸭式教育,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关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发现理论的逻辑之美,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沉浸于理论思辨之中。

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反馈”的方式将所有章节内容设计成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抢答、角色扮演、理论讲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讲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相关内容时,将课程内容设置成20个问题(如:为什么说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可以用来评价一切社会现象?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在哪里?等)。学生以小组学习方式来完成问题的解答,教师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情景剧等形式来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沉浸在思辨之中。学生以“道德只有社会规范一种表现形式吗?”为主题,深入探讨道德的作用;学生以《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为内容参考,编排情景剧《把泪焦桐成雨》,展现出社会主义道德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三)课后理论指导实践,深化实践认知

实践教学是“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深化认识的重要方式。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参照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需求、学校教学资源等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本地资源,让思政课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在讲解“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相关内容时,运用校内校外资源,扎根津沽大地,讲好崇德向善的故事。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感受革命前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优秀品德;组织学生采访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郑印,感受他身上所展现的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组织学生走访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学习优秀毕业生高应卫,用稚嫩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担当;组织学生学习天津市首批“津门工匠”,全国人大代表李刚的先进事迹。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后实践中,学习了榜样先进事迹,深化了理论认知,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思与行”微信公众号展示。

三、“情感认可·理论认同·实践认知”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效果

(一)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在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中,教师的角色随之产生变化。学院思政教师因时而变,及时调整教学,转变角色,为学生打造更多沉浸式教学环境。学院开通“交通强国交院说”抖音号,思政教师化身抖音“主播”,讲述交通行业故事,其中《海底可以修高铁?》《和谐号和复兴号的区别》《天津市这件事竟然早于北上广》等短视频点击、点赞、转发量过万。学院开展“二十大精神网络微宣讲”,思政教师化身讲解员,录制微视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开展“专业教师”专题访谈活动,思政教师化身小记者,采访津门工匠李刚、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负责人贾启阳老师。

(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随着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推进,学生可以在“交通强国交院说”抖音号学习“网红”老师的课程,可以在学院自建的党史馆来一场“沉浸式”红色之旅,可以在学习通APP上学习思政课老师为你“量身定制”的微课,可以在“思与行”微信公众号看到自己的学习心得。学生课内外参与思政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并在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将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明显提升,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录制微课《共同富裕 花开“浙”里》《党的二十大 我的二十岁》《石榴花开映天山 携手一起向“疆”来》,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具体行动。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案例编排情景剧《修天路的人》,入围天津市决赛。同时,学生将学习成果在星光路小学、中北一小、中北二小等学校展示,通过“大手拉小手”助力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三)促进“大思政课”建设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了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既为思政教师了解学生专业搭建了桥梁,又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找准了方向,进而促进了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学院思政教师与物流专业课教师共同录制微课《智慧物流为美好生活加速》入选“终身教育平台”优秀微课,并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思政教师与汽车专业教师组队参加天津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创新微课大赛,参赛作品《砥砺奋进强国路 筑梦前行红旗车》荣获一等奖;思政教师与公共基础课教师共同完成科研课题《“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思政教师与路桥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传承“津门”工匠精神,坚定职业理想》。

四、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沉浸式思政课要营造一种“忘我”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沉浸在思政课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学情分析,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差异化教学,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勾画出清晰的学习画像。当代大学生多为视觉型学习者,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缺乏持续关注力和深入分析的能力。教师根据这一特点,要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生活。同时,在小组学习,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差异化的教学评价,及时对学习有问题的学生做出辅导,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二)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VR等情景式交互体验,能够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到宇航员遨游太空的浪漫、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不是用一种新的技术替代另一种技术,更不是技术的累加,而是巧妙运用技术作为辅助来达到讲解知识的目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沉浸式思政课要求教学中需要有充足的感性材料和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深耕教学资源,善于挖掘当地红色资源、身边榜样、行业先进人物、优秀毕业生案例,并形成案例集。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元化,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的信息,网络转发的信息资源很难打动学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将信息进行甄别与加工,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赢得学生关注。

(四)关注教师成长需求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首先,作为沉浸式体验课程,新媒体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往往一些教师对于新媒体了解较少,很难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这就需要对老师做到经常性的培训,使教师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其次,作为沉浸式体验课程,这对教师的授课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打破以往单纯理论知识灌输的形式,应当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故事”“道理”,以讲故事、讲道理的形式将理论传达给学生;最后,作为沉浸式体验课程,应当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沉浸式思政课着重于使学生沉浸于理论指导实践,这就需要以教师为引导,提高教师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方能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增加获得感。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