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农村专项资金审计的优化策略探讨

2023-02-01王少营

活力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资金

王少营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聊城 252000)

引 言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发展步伐。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是国家或者有关部门拨付,专门用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资金,专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才能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和价值。在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资金项目立项不规范、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不合理等现象,不仅会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还会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能够按照政策要求落实,应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通过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可切实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农业农村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和目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农业发展范围较广,农业项目覆盖领域较多,所以专项资金的使用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由此会加大审计工作的难度。专项资金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最大化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所以审计工作要符合农业农村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规定。不同的农业项目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每个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都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而且审计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由此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对农业农村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是为了确保专项资金能够按照预期要求拨付和使用,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较为分散,且来源和渠道多,拨入流程较为复杂,在拨付和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失。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进行监督,能够避免专项资金被截留或者用于其他项目,确保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可确保专项资金足额分配,真正应用到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切实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农村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项目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和运转流程。所以,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项目内容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审前调查,了解项目的相关内容。但是,用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涉及的领域较广,项目数量和种类较多,由此加大了资金审计工作的难度,在进行每个项目的资金审计之前,都需要重新了解一次项目的内容。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很多农业项目会关系到多数农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对于与农户相关联的农业项目,还需要对农户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审计工作在人员数量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就会压缩项目的审前调查时间,基本将主要精力用于对项目专业概念的学习和项目基本情况的了解,审计人员对项目的专业运作情况掌握不够深入,直接影响到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效果。对项目专业性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专项资金的代表性业务不够熟悉,易导致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都缺乏全面性与合理性,审计方案的编制缺乏指导性和实操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二)审计方式无法客观、真实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需要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整个流程进行审计监督管理,审计人员要到农业项目的现场进行调查、复核、取证等工作,并且及时与项目的各利益主体进行沟通,提高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农业项目的专项资金审计中,多数是以事后审计的方式开展工作,这种审计方式不利于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很多农业项目涉及隐蔽性工程,在项目施工结束后,很难对项目的建设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复核,即使是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项目或资金存在问题,也难以进行纠正,直接造成专项资金的损失[1]。事后审计的关注点大多在项目的审批手续、工程量、项目成本及项目完工后的实际用途,而对于项目施工之前的招投标是否规范、项目的建设与规划设计是否相符则没有开展审计,缺乏对项目过程的监督检查,影响到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审计处理不及时

时效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只有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项目环节进行审计检查,才能真实地获取审计数据,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在对农业项目的专项资金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管理较为混乱等,审计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若农业项目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遇到的行政干涉较为复杂,不仅对审计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对于侵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违规操作,原因较为复杂,增加了审计决议执行的难度。审计处理的时效性较差,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导致农业项目专项资金流失。

(四)忽视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

现阶段,对农业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主要关注点为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重视对财务账目的审查,而忽视了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无法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对于农业农村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体现了国家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扶持和引导示范作用,所以专项资金的意义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支持,更是对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规划引导。农业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资金支出审计中,对农业项目中各个环节对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都进行了细致的审查。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在农业项目立项时,对当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项目效益缺乏科学而客观的分析和论证,为了争取专项资金,就会盲目地申报建设项目。而在专项资金到位后,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正确的规划,建成后的项目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造成专项资金的损失浪费。有些项目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或者在建成后没有按照规划设计运行,导致项目无法发挥原有的功能性,致使专项资金的损失和浪费[2]。这些都是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足造成的资金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农村专项资金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专项资金在项目适用性方面的审计

国家和政府对农业项目建设拨入专项资金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应该强化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为了保证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一定要对农业项目的专业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采取相应的审计流程和方式。但是农业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专项性,可以采取试审的方式,将某个地区作为样本进行相对完整的试审,按照正规的审计流程完成审计工作,最终检查项目实现目标与预期目标是否存在差异。经过试审能够熟悉该类项目审计工作的运作流程,以及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风险源,确定审计重点,然后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同类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中,可以将试审案例作为参考依据,再结合实际项目的特点加以改进,可有效规避因为审前调查时间不足而对审计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3]。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项目资金审计的专业性,可将同类项目专项资金审计中的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然后根据项目类型整理出执行性、专业性和指导性更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都要结合该项目的特点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二)优化专项资金的审计方式

事后审计往往会忽略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专项资金的具体落实情况,且复核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每一分专项资金都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应该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可采用“审调结合”和“上下结合”的审计方式,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统一方案和统一组织的审计方式。可根据农业项目的特点,分年度、分阶段地对专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监督,以更加主动的方式介入资金审计监督中,提高监管资金的使用率。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将审计工作贯穿农业项目的整个过程,实现全程跟踪审计,确保专项资金按照规范要求使用,避免专项资金的损失浪费[4]。这种审计方式既能够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又能够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价值。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可将账面审计与深入乡镇、用户调查相结合。通过对账目、凭证、表的账面审计,能够了解农业项目中投入的专项资金规模和支出结构。然后以资金的流向为引导,对农业项目涉及的乡镇和农户进行深入调查,详细了解资金的落实情况,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切实保证专项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的效益性。

(三)优化专项资金审计的时效性

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时效性管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为了提升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审计规章制度,为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农业项目的建设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如果在审计工作中损害到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会阻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同时加强对农业项目专业性的了解,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动摇。审计部门应该简化审计上报流程,提高审计上报审批效率,在特殊情况下审计人员有直接决定权,可为基层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二是完善对农业专项资金违规监管的处罚机制,从法律层面上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非法、违规占用和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加大监察、整改和惩处力度,在法律层面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严格落实法律条例,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对于以各种手段阻碍、干扰审计工作的人员,以通报批评、强制执行、追究法律责任等手段进行处理,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审计工作的时效性[5]。

(四)优化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

国家在农业项目中投入专项资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了确保专项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应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可对专项资金投入项目后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效益进行全面的审计,扩大对专项资金的审计范围,不仅能够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还能够对资金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效益进行监督,避免由盲目立项等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为了保证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需要以不同的农业项目为基础,根据农业项目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标准,提升绩效审计的灵活性,切实发挥绩效审计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规章管理制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确保绩效审计工作顺利进行[6]。关于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专项资金的效益水平进行评估,判断项目建成后获得的效益与预期是否存在差异,农业项目建设区域内的经济条件和环境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对农业项目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确保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发展。

结 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对农业农村下拨的专项资金的规模和种类不断增加,专项资金呈现来源和渠道增多、拨付流程复杂的特点,由此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为了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加大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对农业农村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不仅能够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够避免国家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损失,维护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应该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特征,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最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资金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