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2-01马晶
马 晶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00)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黑土地上不畏牺牲、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所培育出来的优秀精神和优秀文化,符合为党育人的要求和思政课教学目标。因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价值。通过政治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有效结合,可以解决学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问题,完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民族意识、文化信仰和性格发展等教育任务,进而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开展“龙江精神”教育的意义
“龙江精神”作为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地,也是建设时期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党的领导下,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龙江精神”。“龙江精神”有着独特的爱国情怀、浓浓的民生情怀、复杂而强烈的奋斗力量,是思想政治的生动实践资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精髓,是“龙江精神”的重要来源,也是“龙江精神”的核心内容。
黑龙江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龙江精神”已成为黑龙江的独特文化的精神象征。“龙江精神”主要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四大核心精神,可以看出“龙江精神”始终充满爱国情怀。其中,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忠贞报国、坚贞不屈、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东北抗联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都是黑龙江人民爱国情感的表达,是在残酷条件下探寻国家发展道路的生动体现。
“龙江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将其作为思政教育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了解“龙江精神”的内涵和故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爱国主义的坚实推动者和践行者。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龙江精神”引以为豪的精神品质,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和发展都需要有坚强的精神和艰苦的斗争。
二、开展“五色教育”的意义
(一)红色基因传承教育
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通过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学生可以了解黑龙江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的贡献,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历史渊源、发展背景、革命历程和时代价值,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增强对中国革命道德文化的认可,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引导其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绿色生态文明教育
绿色生态文明教育是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要求。通过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学生可以了解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走进大自然,体验黑龙江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培育环保意识,养成低碳节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黑龙江的石油、石墨、煤炭、耕地面积和森林蓄积等资源位居全国之首,应明确黑龙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合理开发和保护黑龙江的土地、湿地、森林和矿产等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为国分忧的使命与担当,并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使学生自觉投身于建设现代化黑龙江和美丽中国的实践之中。
(三)蓝色高新科技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以依托黑龙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前沿领域,大力实施“三产融合”“工业互联网”“冰雪文旅”“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安全”“科创研发”“大数据中心”等九大数字工程,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在蓝色高新科技教育中,让学生感受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做弘扬龙江精神、中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增强能力和本领。黑龙江应依托大学集群的优势,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四)金色现代农业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通过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意义。黑龙江有广阔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以利用黑龙江现代农业大省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劳动、农业实践、实地考察,了解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亲身体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农业知识和养殖知识,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原理,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
(五)银色冰雪文化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冰雪资源禀赋优越,并对冰雪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打造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冰雪节庆和冰雪运动等引领多项全国第一,推动了黑龙江的经济发展。通过银色冰雪文化教育,冰雪文化、冰雪运动、龙江精神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冰雪文化的魅力,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创作的伟大,增强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学生感受黑龙江冬奥健儿敢于吃苦、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增进学生对黑龙江和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热爱,激发其投身到黑龙江建设之中的热情。
三、探索“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将“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必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教育资源,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措施。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将“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密切合作,不断探究和创新发展。同时,对“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必须保持资料内容的真实准确,与育人目标相契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必须先学懂弄通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讲好并传授给学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中国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二)实施“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今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自然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心理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趋势。思政教育要面向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相关要求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细水长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思政教育。“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内容符合思政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将其合理开发和应用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教育需求。教学目标要从一维走向多维,有利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此外,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还需要长期的精神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倾听学生心中的“声音”,打破沟通障碍,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龙江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一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五色教育”文化资源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的要求。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满足新时代青年对思政教育的“量”和“质”的需求。
(三)坚持高校机构与地方合作机制的原则
“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系统性的思考。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全面、整体的思政教育机制。研究“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是地方政府和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确保“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可以开展“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相关课题和项目等研究开发,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公布和推广,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此外,高校与政府、企业等需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要建立高校合作对接机制,开发具有龙江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丰富思政教育渠道,提升学生的学思践悟能力。可以使用新媒体打造“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资源网库,打破思政教育和实践瓶颈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通过“云访问”的形式了解“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使学生能够从封闭式聆听到身临其境的开放式学习,进行沉浸式体验学习,拓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形式,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创新“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
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要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创新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才能满足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目标,满足学生情感价值、“三观”培养的需求。要避免将“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格式化教育,就是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旨在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3]。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有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学生的生活,丰富其内容和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结 语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龙江精神”和“五色教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精神特质和文化特点,这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是开展大学生德育的宝贵资源。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可以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