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 实现农业“双碳”目标

2023-01-31李红兵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安徽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值双碳安徽省

文/李红兵(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实现农业“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利用量为6.47 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产业化发展,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各地秸秆综合利用的先进模式,逐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秸秆利用产业链,初步实现了生态环保与乡村振兴共赢。

一、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现状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每年可生成5000 万吨左右的农作物秸秆。过去的秸秆焚烧,不仅严重影响农村环境,而且殃及城市环境。自200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以来,安徽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本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前列,逐步成为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科技创新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利用模式示范地。2021 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可收集量约为4682.82 万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其中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5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年产值近450 亿元,年产值过亿的企业50 家,年利税13 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43000 人。

1.科技创新引领,秸秆利用成为新兴产业

通过科技创新,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开始突破传统“五料化”利用方式,高值化利用进程不断加快,涌现出以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秸秆制糖产聚乳酸的生物基材料企业、以安徽进化硅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秸秆灰制纳米二氧化硅的硅基材料企业、以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秸秆气化多联产装备生产企业等,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多点开花。以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00 年将比利时格拉特公司的全球最先进的乳酸及其衍生物菌种和生产技术引进到国内,通过20 多年的吸收消化和技术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开发出两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乳酸菌种及丙交酯聚乳酸合成技术,成为全球全产业链量产聚乳酸的三大工厂之一。该公司研发的秸秆混合糖联产黄腐酸有机肥,可应用于土壤有机质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安徽省、市、县各级政府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密集发力,通过争取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将秸秆产业化利用纳入省级民生工程,创新推出“秸秆收储贷款”等金融产品,制定了秸秆产业用地、用电、资金补助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2388 家,年产值过亿的企业50家。以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三级分离”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实现了以清洁生产方式对农林废弃物资源中的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有效分离,并生产出清洁能源和大宗通用的工业原料产品及有机液肥。在北京“香山会议”上,相关领域两院院士一致认为格义公司的技术路线,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3.社会广泛参与,秸秆利用综合效益明显

在政府资金的撬动下,社会资本积极介入并成为投资主体。如依托安徽林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然气项目,安徽省阜南县在全国首创县域“站田式”全量化农业废弃物处理的阜南“三全模式”入选新华社《习近平时间》,并在全省推广;安徽国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热—电—生态肥料”三联产模式,完成农作物秸秆的高质生态化循环利用;颍上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的颍上县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消耗秸秆28 万吨、生活垃圾28 万吨。目前,安徽省建成标准化收储中心1300 余处,基本实现粮食主产区乡镇全覆盖;建设生物质电厂50座,装机规模146 万千瓦时。秸秆回收利用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减少了秸秆露天焚烧和资源浪费,让昔日的“生态包袱”变为了今天的“绿色财富”。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综合利用成本过高、高值化利用率低、利用结构不合理和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与省委省政府把安徽省打造成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的要求尚有差距。

1.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储备不足

安徽省秸秆制糖产聚乳酸、秸秆热解气化、秸秆沼气等高值化利用量仅占总量的6.64%,主要制约因素是高值化利用技术储备不足,表现为一些关键菌种、技术和装备存在“卡脖子”难题,产业中出现“低值化利用赢利、高值化利用亏损”现象。例如,秸秆制糖产聚乳酸和乙醇产业,存在秸秆制糖效率较低与成本较高的问题;秸秆饲料蛋白产业,存在高效微生物酶解技术缺乏的问题;秸秆制备液体燃料,存在催化效率低与装备不足的问题;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三素”分离技术及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法制糖技术中关键酶的制备存在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

2.秸秆利用“四新”成果推广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应用不够的问题,造成现阶段生产成本过高。例如,秸秆生物天然气产业中已成功研发了秸秆高浓度工程发酵技术,但由于示范工程较少,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仍存在工艺落后、产气率低、沼液量大等问题。

3.秸秆利用产业链条拓展不足

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深加工层次,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年利用秸秆量1000 吨以上企业1825 家,1000~30000 吨企业1744 家,30000 吨以上的企业仅81 家。秸秆综合利用量较高的头部企业占比较低,部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产品单一、链条不长,产业链条间利益联结机制不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例如,秸秆发电企业的燃烧副产物草木灰,普遍存在直接作为建筑原料粗放利用的现象,较少进行后续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亟需拓展延伸。

三、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我们要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置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方向,引导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耕作特点和产业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1.强化组织领导,推动秸秆利用产业做优做强

建议在建立全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充实力量,统筹研究秸秆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定期开展工作调度,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大全省秸秆利用考核中秸秆利用产业发展的权重和分值。

2.加强规划引领,明确秸秆高值化利用目标任务

秸秆高值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是国务院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五年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2025 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建议在此基础上编制安徽省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产业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中长期秸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规划示范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和服务机构布局。

3.抓住创新重点,突破秸秆利用关键核心技术

秸秆能否实现高值化利用,关键在于技术上能否实现突破。围绕秸秆高值化利用的“痛点”“堵点”,制订“倒逼”“引领”等2 个清单。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秸秆产业创新联合体,围绕秸秆制复合糖制备、秸秆木质素高效分离与深度利用、秸秆燃料催化技术与装备设计、秸秆制饲料蛋白关键菌种及酶选育等“卡脖子”技术,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加强秸秆利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秸秆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秸秆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领军人才。

4.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秸秆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发展秸秆产业高值化利用,关键在企业。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条,通过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和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项目对龙头企业予以支持。加强“双招双引”,进一步引进和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与生物基材料、“双碳”、新能源等产业联系紧密的上下游企业。

5.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秸秆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秸秆产业的稳定支持力度,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用地供给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设立省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基金,引导设立市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为秸秆收储和加工利用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金融信贷支持。建立省级秸秆综合利用信息平台,解决秸秆资源供需信息不透明、产学研合作通道不畅等问题,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高值双碳安徽省
“双碳”目标下数字化助推湖南省重污染企业转型研究
养殖废弃物快速发酵及高值转化土壤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
成长相册
麻文化发展与高值利用前景展望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