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与韧性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31白冬梅彭筱雪
张 泉,白冬梅,彭筱雪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当前我国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要素流通更加便捷、资源共享更加开放,这为有效推动合肥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目前,区域合作已成为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引导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在文旅产业上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各领域的热点话题。从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来看,合肥市文旅产业面对外部冲击时存在较大的脆弱性,暴露出了波动性大、韧性不足、管理困难等现实问题。由此可见,经济环境改变、自然灾害影响、突发事件侵袭等均会对其发展产生较大阻碍,不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文旅一体化发展。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应充分挖掘自身文旅产业的潜在韧性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积极探索与长三角地区文旅一体化韧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
1 相关概念及政策背景
1.1 文旅产业的韧性发展
产业的韧性是指某一产业在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环境改变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恢复的一种能力。实践表明,与其他产业相比,文旅产业由于对人员流动性的依赖程度较大,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更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更易受到损害,存在明显的脆弱性[1]。此外,大部分的文旅消费活动属于非刚性需求,这一特点使其脆弱性更加显著。一旦出现疫情等突发事件,当地的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等就会遭受重创。一体化发展是将多个单独发展的地区整合为较大区域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具备多元、共享、协同的特点,能够满足文旅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恢复性强、灵活性高的需求,对于提升文旅产业的韧性水平至关重要。因此,要实现文旅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引入韧性理念。外部冲击与内部压力是产业韧性发展的重要概念[2],将其应用于文旅产业的潜力分析中,能够明确合肥市在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现存问题。文旅产业韧性发展思路(图1)。
图1 文旅产业韧性发展思路
1.2 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为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若干政策保障。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3]。2019年11月,上海市召开第二届长三角文化产业博览会专题论坛,探讨了长三角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4]。2020年8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就长三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2021年3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于浙江台州举行文旅发展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区域文旅发展目标、方向等重要内容。2021年6月,文旅部发布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文旅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自此,统筹规划好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布局,对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愈发重要[5]。2022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就长三角文旅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以上表明,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的文旅融合工作已经得到了深入发展,并进入了实质性的提升阶段。
安徽省为了持续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从多个方面实施了若干政策。2011年,《苏浙皖沪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协议表明,无论是从其地理位置还是文化脉络来看,都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安徽省与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一样,拥有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深厚基础与现实条件[6]。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安徽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规划。2018年12月,沪苏浙皖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7],在有关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容、思路等多方面达成一致。2020年10月,安徽省合肥市分别在上海、杭州、南京举办文化旅游推介会,通过展示合肥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与上海等城市的文旅产业交流合作。2021年1月,安徽省文旅局召开文旅融合专项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及工作重点[8]。由此可见,安徽省未来应与上海、江苏、浙江形成区域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合肥市打造成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进程中的西部重要枢纽,进而实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目标。
2 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优势
2.1 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自1992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壮大,在旅游产业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已经位列我国旅游产业的前列[9],在经济与交通方面具备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韧性基础。经济方面,上海市以其3.26万亿元的GDP在全国万亿GDP城市中位列榜首,苏浙皖三地的经济实力也较为雄厚;交通方面,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便利,通达性极高,随着高铁建设网络、城际交通圈的不断完善与扩张,长三角地区在铁路营业里程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此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逐步落实,进一步实现了区域内铁路、公路营业里程的不断拓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也随之加深,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规模[10]。从文化资源来看,长三角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长三角文化发展根基的江南文化,结合了吴越文化、徽州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综合特征,体现了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11]。从旅游资源来看,苏州园林、黄山、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2]。
2.2 合肥市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2.1 多元交通方式缩短了空间距离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合肥市交通水平也逐步提高。通过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64条国内外航线,合肥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程度得到了加强。此外,合武线、京福高铁将合肥市与南京、上海、武汉、北京、福建等重要城市紧密联系起来。2019年开工建设的合宁高铁,进一步缩短了合肥市与上海、南京、武汉等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的空间距离[13]。当前,合肥市着力打造“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级联动交通网,不断加快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城市竞争力稳步增强。
合肥市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人们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旅游目的地。合肥市在地缘上临近长三角地区,因此,其快速发展的交通建设水平能够为这一需求提供充分保障。此外,合肥、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在相关政策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行手机扫码过闸的“一码通行”制度,加强了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出行便捷性,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城市交通韧性提供保障。
2.2.2 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有所不同,文化旅游对充分了解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深度感知文化内涵更为重视。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文旅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按照其特点与发展要求的不同,可将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8类(表1)。
表1 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2.2.3 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来源
截至2021年底,合肥旅游业发展趋势较好。据统计,合肥市2021年的国内游客数量、国内旅游总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同比增长了21.2%、27.7%。此外,合肥市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总体而言,合肥市旅游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并处于持续增长的过程之中,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多产融合、协调发展的文化旅游体系,这为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文旅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保障。
3 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3.1 外部冲击改变产业发展环境
在疫情反复的社会背景下,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全国各地区文旅产业均正在面临较大的冲击,如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教育文化支出减弱、旅游收入急剧下降等。虽然目前疫情防控手段愈加成熟完善,但是文旅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3.1.1 旅游消费锐减,经济韧性不足
从长三角区域来看,疫情的暴发对长三角地区的文旅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各城市在居民生活水平、旅游经济等方面都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据统计,居民生活水平在疫情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2020年上海市第一季度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1.2%,2020年2月上海市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3.4%。在旅游经济方面,以杭州市为例,2020年上半年杭州市共接待游客4 713万人次,同比下降48.5%,旅游收入同比下降45.4%。
3.1.2 游客构成改变,文化支出减弱
除了对旅游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外部冲击还改变了旅游人群构成[14]。虽然疫情逐步稳定,但是长三角各市的外地旅游市场还未完全恢复。因此,本地居民成为各市“五一”“十一”等中长假期的主要客源。就合肥市而言,全市财政收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明显下降。与之相比,教育文化支出虽然也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未出现较大波动,这也反映了合肥市居民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不显著的现状。
由此可见,外部冲击的影响对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不仅降低了旅游经济、财政收入,还改变了游客的人群结构。因此,合肥市若想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的韧性建设,减轻产业内部压力。
3.2 内部压力增加韧性建设难度
3.2.1 地域文化丰富,产品特色不明显
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价值较大,且形成了大分布、小集中的布局,这为合肥市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从表2可以看出,与南京市、杭州市、上海市相较,合肥市旅游资源品质良好。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共有25个,与南京市相近,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基础。
表2 合肥市与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旅游景区数量比较单位:个
虽然合肥市旅游资源与南京市总体相近,但是合肥市在地域文化挖掘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在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打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街区、文化景区,如上海的外滩和七宝老街、杭州的宋城和西湖、南京的中山陵和夫子庙等。而合肥市的大部分景区对自身地域文化的挖掘不够重视,旅游方式仍停留在初级的观光层面,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考虑较少,导致旅游市场无法得到有效拓展,进而对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文旅一体化发展产生了阻碍,减缓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3.2.2 文旅开发潜力大,市场占有率低
将合肥市主要旅游指标与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后发现,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扩大,虽然合肥市各项主要旅游指标都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展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合肥市的旅游产业在整体上与南京、杭州、上海的差距仍然较大。合肥市的游客结构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国内游客与入境游客的人数差距过大,高端游客数量明显低于普通游客,省内游客明显多于省外游客。因此,为实现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建设,应不断加快合肥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合肥市文旅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3.2.3 配套设施不足,共享机制欠缺
据统计,杭州市内共有二星级及以上酒店145家、旅行社926家;南京市内共有二星级及以上酒店76家、旅行社740家;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市具有健全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市内二星级及以上酒店约有229家、旅行社1 790家。近年来,合肥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市内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截至2021年11月,共有二星级及以上酒店45家、旅行社376家。总体来看,虽然合肥市旅游配套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南京、杭州、上海相比仍需进一步完善,且在信息共享建设方面较为欠缺,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地区文旅一体化信息共享机制,不利于文旅产业的韧性发展。
3.2.4 城市形象不鲜明,旅游品牌不突出
合肥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城市形象特点不鲜明。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称的南京城市形象突出,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杭州则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形象更具有鲜明特色。与这些城市相比,合肥的城市形象较为模糊,不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总体而言,合肥市文旅产业发展较好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与其他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相比,合肥市当前的文旅一体化建设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这对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合肥市应以资源条件为依托、以交通区位为媒介、以旅游发展为保障,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响城市品牌,不断加强合肥市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区域联动性,最终实现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4 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与韧性发展策略
4.1 旅游品牌差异化发展,提高韧性发展潜力
文旅一体化发展并非同质化发展,而是整合所有资源,打造富有韧性的差异化建设方式。就目前来看,由于大多数城市内的文旅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导致许多城市以及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照搬照抄、特色不明显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文旅产业的韧性发展产生了阻碍。根据以往的研究以及成功案例可知,合肥市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与旅游优势,不断强化城市特色旅游形象,打响地域品牌,扩大旅游效应。
首先,合肥市应以自身建设情况为依据,了解并掌握自身资源优势与韧性发展潜力,充分挖掘其特有资源。如合肥市可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和现代都市风貌,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形象,为打响地方旅游品牌提供坚实保障。其次,合肥市还应紧跟市场与政策走向,精准研判文旅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旅游形象与品牌效应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品牌,增强文旅产业的特色与竞争力。通过落实《2022年安徽省文旅厅工作要点》,围绕景区度假区、风景廊道、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谋划编制一批重大项目。如围绕特色街区、工业遗存和文化遗产,谋划编制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合肥市拥有江淮文化、淮军文化和以老合钢厂区为代表的工业文化等,文旅资源丰富,应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合肥市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在文化层面的互补作用,打造不同于都市文化、古都文化、山水文化的地域文化品牌。最后,还应不断增强合肥文旅产业韧性潜力,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合肥市地域品牌效应的不断扩大,对开拓与培育合肥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文旅市场具有很大助益。因此,合肥市应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平台为基础,与其他城市携手,共同扩大长三角地区的文旅品牌影响力。
4.2 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增强产业应对能力
随着外部冲击的增多,文旅市场的消费群体、消费目标和消费能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合肥市如何转变发展路径、培育新型文旅产业、增强产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应对能力,成为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文旅一体化发展能够产生更为强大的合力用来抵御外来风险。就线下文旅产业而言,合肥市应积极学习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刺激文旅产业发展。如南通市发布了《南通市对组团来通旅游的市区旅行社奖补政策》,对组织市外游客来通旅游达到一定数目的旅行社实行奖补措施。此外,还可以合肥市自身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为立足点,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导向,研发新型文旅产品,打造“地方文化+全域旅游”的创新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为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将传统文化与旅游参观体验相结合,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助文化触媒、旅游传播等进行创新表达。如依托合肥市的传统地域文化、非遗等特色文化品牌,开发研学游、体验游等新型旅游模式,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全域旅游体系。
就线上文旅产业而言,要从长三角地区的现有文旅资源出发,丰富“线上”旅游路线。如在已有旅游路线的基础之上,研发多种特色游览路线,增加旅游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在面对外部冲击时,通过启用“线上”旅游路线,能够将不同风格与类型的旅游景观节点进行多样化组合,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旅游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选择。
此外,还应注重对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运用,为游客流动提供必要的运输保障。当外部冲击来临时,远距离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市内、区内旅游成为主流。在此情况下,除了要保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的联系外,还应重视完善城市内的地铁、公交及其他公共交通的换乘系统,保证游客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各个城市内较为完善的公交系统不仅能为游客在市内游玩提供更大的便捷性,而且能提高城市面临外部冲击时的应对能力,进而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4.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模式
由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通过践行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使这两种关系实现协调统一。与此同时,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还能强化各城市在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凝聚力,使区域内的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长三角文旅产业的韧性发展。通过共享城市之间的各种文化与旅游资源,能够促进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资源共享、收益合理、效益公平,最终实现文旅一体化发展。
除此之外,文旅一体化发展必然要顺应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首先,合肥市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可以借鉴苏州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通过互联网与当前各大主流媒体联通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域内的文旅资源进行整合归类,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最新、最全面的旅游信息,推广市内旅游景点,开拓互联网市场,增强文旅影响力。其次,通过线上旅游服务功能的二次开发,推进“互联网+”在线上旅游服务方面的拓展功能。如借助第三方传媒平台,举办“互联网+会议”“互联网+论坛”“互联网+展览”“互联网+节庆”等重大活动,在扩大长三角区域文化宣传力度的同时,增强合肥市文旅产业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最后,将各个城市的旅游网站进行链接,使区域内各个旅游网站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借助旅游信息网络一体化平台,连接长三角地区内的各个旅游城市与旅游景点,从区域层面实现文旅资源的信息共享,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不同旅游要素的互通衔接。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景区在人群行为轨迹追踪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欠缺,特别是缺乏对外来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轨迹分析。因此,应在智慧旅游模式中加入追踪技术,实现对游客、居民的轨迹分析,在抵御外部冲击的同时,保障游客与居民的健康安全。
5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合肥市文旅产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本文通过积极探索合肥市在长三角地区文旅一体化进程中的韧性发展优势,提出系列差异化发展策略。总体来看,合肥市自身文旅产业具有良好的韧性发展基础,但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合肥市在文旅产业的韧性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区域间的联动性较弱。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长三角文旅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合肥市应整合自身资源、发挥区域优势,不断推动合肥市文旅产业差异化发展;创新文旅发展模式,提高合肥市文旅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建立市场信息分享平台,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合肥市文旅产业智慧发展。通过不断提高合肥市文旅产业的韧性建设水平,为合肥市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最终实现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与韧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