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剧《花木兰》中的伦理思想探究

2023-01-30祝铃吴莉

百花 2022年11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花木兰传承

祝铃 吴莉

摘 要:传统舞剧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舞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和根基。其中,“木兰从军”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改编和演绎,从最初1988年由陈维亚编导的古典舞《花木兰》到当今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被演绎和传递,无不令观众惊叹和感慨金戈铁马下透露出的儿女情深和细腻浪漫的人文关怀。民族舞剧《花木兰》以“孝”“忠”“爱”为主线进行串联,讲述了一位少女成长为巾帼英雄的过程,表现了爱和追求和平的主题。

关键词:民族舞剧;花木兰;精神文化;传承

中国民间传说“木兰从军”主要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最终取得荣誉的故事。“木兰从军”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其中最为吸引当代人的则是体现在孝道、和平、善、女性认同等方面的精神价值。舞剧《花木兰》由周莉亚、韩真编创,宁波市演艺集团推出;包括“家园”“沙场练兵”“相拥”“夜袭”“解甲归田”等21支舞蹈,既有细腻柔软的“小夜曲”“铜镜曲”,又有气势恢弘的“出征”,每一段舞蹈的编排细致、有故事、有情节、有特点。舞剧的花木兰形象与传统的有所不同,通过该人物更多表现了爱和追求和平的主题,传递了无私与担当。

一、舞剧《花木兰》的内容概述

(一)整体结构分析

舞剧《花木兰》整体以“孝”“善”“忠”为主线进行串联,这种“主题标题”的舞剧结构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能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使其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因此受到了众多编导的青睐。

整部舞剧每一段故事情节的连接都经过了精心策划,在结尾处给观众留有下一幕的影子,以此来设置伏笔、留下悬念,在引起观众观看兴趣的同时增添故事的氛围感与曲折性。整部舞剧将家有小女初长成、既机不容发的长卷诏书、木兰从军入伍、父亲惦念女儿的情节进行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使整体的剧情衔接更加紧密。这种“以块带线”的表达方式相对复杂,稍不注意可能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二)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演绎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剧情,并获得更深的理解。舞剧《花木兰》,常用反衬的手法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例如,当木兰与士兵们同寝时,蹑手蹑脚、局促不安,与无所畏惧、无拘无束的战友们的形象形成了极大反差,使情节更加丰富,并强调了花木兰是女儿身,从侧面突出花木兰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反衬的手法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突出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与“义”。

其次,舞剧通过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花木兰的背影与回眸,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塑造出了不同的情感。一是序幕中巾帼英雄拔剑四顾的形象,其充满力量感的背影和眼神,呈现出中国英雄本色以及坚定不移、保家卫国的精神;二是在父亲目送花木兰参军时,花木兰那既踌躇又坚定的背影以及父亲不舍的眼神,展现了花木兰的柔情;三是花木兰为友报仇时坚定的眼神和步伐,表现出了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花木兰形象;最后是对花木兰与将军之间爱意的刻画,从最初将军关切地递给花木兰毛巾擦汗,再到通过一把弓带给将军怀抱木兰的契机。这种对时间与节奏感的把握,恰到好处地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从而使观众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三)舞台道具分析

舞台道具在表演中极其重要,在表达舞剧思想、丰富舞蹈性、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花木兰》舞台道具的设计,巧妙地借用“圆形”来寄托百姓对和平的渴望。观众能够在整个剧情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圆形,如圆圆的铜镜、门洞、桌子以及各种背景。圆形与古代时候的“圆满”“和谐”之意相符,用“圆”来表现舞剧的中心思想,也从侧面表达出百姓对于和平的期待。除此之外,舞剧表演的轨迹也有尝试通过“圆形”来赋予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女子——男子——女子的花木兰形象,战火的熄灭——燃起——熄灭的故事时间背景。

舞台转台场景的设计也寓意深刻,每一次转台的出现都意味着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转变。这种具有创意感的舞台设计,能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传达出了舞剧《花木兰》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舞剧《花木兰》中蕴涵的伦理思想

“孝”与“忠”始终是《花木兰》中不变的两大主题,花木兰作为一位女性英雄之所以能够获得封建社会广泛认同并且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皆因其“忠”“孝”品格。从舞剧大结构来看,第一幕以“孝”为主,第三幕以“善”为主,第四幕以“忠”为主;从整个舞剧的叙事来看花木兰为“孝”而脱去绮罗珠翠、替父从军,为“忠”而奔向战场、视死如归;从道具的选择来看,舞剧对圆月、铜镜、残月、日食等道具和自然要素的选取,展现了花木兰对小家情和大国情之间的取舍。然而,这些都是为了呈现“忠”与“孝”。

舞剧《花木兰》在表现传统“孝”“忠”之外,还强调了花木兰“善”与“爱”的精神。从人物形象的建构来看,舞剧将“柔儿”这一人物作为花木兰性格成长的外在契机,让柔儿为报仇而来,最后带着爱回归,而这一转变是因为花木兰对其的“善”化,她收留了柔儿且用自己的关爱冰释了柔儿的冷漠。“柔儿”也成为花木兰与卫将军互动的桥梁,使他们之间孕生“爱”意。舞剧《花木兰》充分展现出了花木兰“勇”的一面,但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和”。从场景设置来看,剧中花木兰的回眸与背影充分展现出了“勇”:序幕中,巾帼女英雄的拔剑四顾以及充满力量的背部、杀气逼人的眼神都透露着英雄本色;父亲目送花木兰入伍,花木兰踌躇而又坚定的背影与眷恋不舍的眼神透露着女儿情;第四幕中的为友复仇,花木兰刚性十足的背影与胜利告捷的笃定眼神,塑造出战争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人物形象。从道具使用方面来看,以“铜镜”作为引子,牵出了各种对于“圆”的寓意。“铜镜”的“圆”与家园的团圆相互交织,结构了整个作品的框架,而“圆”中的一些破碎、不完美更是一種对于战乱的反思以及对于和平美好的期盼。

舞剧中的花木兰心存天下,具有民族大义精神,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但这种道义不是仅停留在一个小群体中的道义,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和人类的高度。无论是年少时的娇媚活泼,还是从军后的刚中有柔,抑或是冲锋陷阵时的舍身忘我,舞剧《花木兰》并没有给“花木兰”生硬地贴上忠孝节义的标签,而是在展现其阳光和自信的同时,赋予了她对大爱、和平的时代诉求。在艺术的众多门类中,舞蹈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在载体意义和表现手段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物质载体意义方面,舞蹈中各种各样的动作技巧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传达人物的内在意识、思想情感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段。舞蹈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映生活,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和生活中的思想情感。

三、舞剧《花木兰》中伦理思想的表现特征

(一)呈现传统思想的新方式

舞剧《花木兰》以“孝”“善”“忠”为主线进行串联演绎,相对于作品《木兰辞》,舞剧《花木兰》描述了更多生活场景,借助对花木兰在军中实际生活场景的演绎来诠释和解读花木兰形象,使“孝”“善”“忠”的思想主题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舞剧作品呈现出新的表达方式,让花木兰故事从文学上升到具有艺术美学思想并带有浓厚传统文化美学符号的文化形式。舞剧《花木兰》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二)道具运用对多重寓意的展现

舞剧中的“寓意”实际上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所谓”多重寓意”则是指通过同一件事物来向观众传达出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在舞剧《花木兰》中,铜镜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舞台道具,对整体“寓意”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与舞台美感进行结合,给观众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第一,铜镜作为舞台表演的一部分,时而是普通的镜面,时而转化为有阴晴圆缺变化的月亮,而阴晴圆缺变化的月亮代表着花木兰与家人的团聚与分散;第二,这一简单的铜镜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反复的出现,既是推动舞台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是花木兰与父亲之间情感的联系,它凝结着儿女对父亲的思念以及父亲对花木兰深沉的爱意。除此之外,铜镜还是爱情的见证物,是将军与花木兰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也正是因为铜镜才使得将军得知花木兰是女儿身,由此萌生出对花木兰的爱意。舞剧《花木兰》中的道具承载着多重寓意,“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身处男性世界中,花木兰的所思和所想。花木兰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想要恢复自己女儿身的迫切之情都能够通过铜镜观察到。因此,剧中的铜镜是人物思想情感的窗口,是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方式。

四、结 语

回顾整部舞剧《花木兰》,能够十分明显地发现其中所表现的“立意”,这也是整部舞剧的精华之处。整体来看,舞剧《花木兰》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发展都是完整的,以替父从军为因,以荣归故里为果。并且,为了能够使花木兰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饱满,在舞剧中又增加了将军与花木兰之间的情感,由此使花木兰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既有保家卫国的豪爽之情,又有女性的柔软细腻之感,从这方面来看,花木兰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忠”“孝”之美德,并且拥有着大爱于国家、小情于自己的精神诉求。

(湖南师范大学、明德华兴中学)

课题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舞剧《花木兰》中的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CX20210487)。

参考文献

[1] 欧阳逸冰. 点燃木兰的精神光芒[N]. 中国艺术报,2021-05-10(5).

[2] 赵丽娜.虚实空间的交融与定格——民族舞剧《花木兰》的空间诗学[J].艺术评鉴,2021(8):152-154+185.

[3] 于平.从《妈祖》到《花木兰》——关于陈惠芬、王勇大型舞剧创作的述评[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6(1):30-37.

[4] 梁晶,金晓雯.基于乡村旅游导向的民宿视觉生态设计[J].社会科学家,2020(9):52-58+71.

[5] 梁丹玉. 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D].南京艺术学院,2020.

[6] 毛琦.浅析芭蕾舞剧《花木兰》的舞台转化[J].新世纪剧坛,2020(2):17-21.

[7] 盛夏,王徐峰.以微传神——舞剧《花木兰》小议[J].舞蹈,2019(4):70-74.

[8] 于平.舞剧新作短评四题[J].艺术评论,2019(7):134-141.

[9] 黄田田. 周莉亚、韩真舞剧创作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10] 刘蔚,曹志超.舞剧《花木兰》艺术审美特征和现实意义[J].艺海,2019(5):47-48.

[11] 于平,王徐峰.沙场的木兰 血沃的花——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观后[J].舞蹈,2018(6):29-33.

[12] 于平. 《花木兰》以“人类至爱”的追询拓展舞剧视野[N]. 中国文化报,2018-11-15(7).

[13] 毛欢欢.观舞剧《花木兰》——以“镜”为思,绽古鸣今[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8):72.

[14] 于平. 芭蕾舞剧《花木兰》姓“芭”也姓“花”[N]. 中国文化报,2018-07-11(3).

[15] 中宁.《花木兰》要从辽宁走向世界[J].東北之窗,2018(9):46.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花木兰传承
花木兰
花木兰
安阳有个“花木兰”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