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教学策略下地方“非遗”资源融入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

2023-01-30肖艳平陈明威

百花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活态非遗研究生

肖艳平 陈明威

摘 要:在活态教学视野下,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地方区域文化资源的学习实践,融合音乐理论知识与地方文化,做到“演”与“研”相互贯通,促进音乐专业研究生自我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赣南师范大学将区域文化资源与人才培养课程融合,采取一系列的“融”“创”“聚”教学措施,探索音乐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就地取材解决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缺少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师范院校;地方文化;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研究生教育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在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具体表现为注重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突出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教融合。活态教学(Active Teaching)是近年来西方教育学中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主动式教学、动态教学、活动式教学,在我国也有人称其为综合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目前来看,西方学者较为推崇该教学方法,产出了较多相关研究成果。美国密西根大学Sandra Poindexter认为活态教学能缩短学习周期,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益于获取自身的专业技巧,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加州大学的Jocelyn Robson教授认为活态教学具有参与的高水准性、新视角的选取、不同价值与规则的论争、尊重开放式的学习结果、在经验中进行评价与反馈等优势。我国香港大学的David Kember也认为活态教学的确有其独特优势,并建议要求为它的推广营造更好的高校学习氛围,具体措施有共享优秀实践模式、执行“青蓝工程”、设置专项基金等。此外,伯明翰大学的David C. Schwebel教授也探索了活态教学的相关成果。

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等音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挑战。然而,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专门性人才为主,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脱节的现象。对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师资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脱节的问题更加严重,其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虽在人才培养上客观存在一定的短板,但若能有机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和学科课程,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今,许多地方高校能够将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就地取材解决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短板,进一步探索和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1]在赣南地区,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品类众多,共有101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1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而其中大部分项目与音乐相关。赣南师范大学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教学密切结合,通过“研”“演”互促的方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培养壁垒,走出了一条有效提升科研与表演实践能力的道路。

一、地方“非遗”资源与音乐专业研究生课程的

融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需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由地方文化视角切入,借助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将实践与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该体系强调由“研”到“演”,从“演”至“研”,“研”“演”相通,真正打破两者间壁垒,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在地方高校研究生的教学体系与环节中,既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涉及多元一体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策略。因此,地方高校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应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做到“研”“演”贯通,提高音乐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将地方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活态文化,在活态文化中发现问题。教师和学生到民间进行体验教学,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活动,以更好地开展教学。

在音乐界,中国音乐学院的耿生廉力推活态教学模式。他在民族音乐学课程教学中将民间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明显。受国内外优秀经验与相关理论的指导与启发,赣南师范大学依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结构层次等相关因素,制定系统的融入式培养计划。该计划包含整个培养过程,按理论和实践模块实施项目,以学年为单位,将研究生三年培养期分成三个阶段。在课程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将地域文化為素材,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的前提下,融入到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如下表所示:

根据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每一阶段特点,注重课程目标性与教学导向性特点,分步骤将地方“非遗”音乐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类型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前期深入民间考察民俗,收集赣南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客家古文、道情、苏区红色歌谣等。教师将整理好的民间音乐资源编成教材,在学生学习传统艺术过程中,将采集的素材编创作品运用到艺术实践教学与日常训练之中。在具体融入过程中,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方位融入,但也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形成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和地方非遗资源的“中融入”和“高融入”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课程融入范围和目的两方面。“中融入”形式主要是案例式融入,更偏重理论知识层面。在该课程中,教师通过口述或书面的案例列举形式,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其主要目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中融入”的形式是一种围绕理论知识的生动化展开,案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而“高融入”形式更偏重理论在具体文化情境下的实践运用。“高融入”形式是在“中融入”形式的理论基础上开展的。在学生知识理论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通过专题、课题、毕业论文以及毕业音乐会等一系列课程案例,展开全方面、全景式的教学。“高融入”形式通过教学形式的转变,将学生引入传统音乐的实践运用中去,使学生将现有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最终达到“研”与“演”的高度融合。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考试考核,学院还通过读书会、学术年会、音乐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阶段展示。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表演的实践能力。以地方“非遗”资源为中介的课程设计,让学术研究与表演实践同时聚焦,使理论教学与表演实践得到有效贯通。

二、地方“非遗”资源融入音乐专业研究生课程的

活态教学实践

相较专业音乐院校所学内容,地方院校更为注重地方文化与课程的融合。然而,地方传统文化具有民间性、活态性、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形式的融合问题正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活态教学要求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还尤为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关系。在课堂上,通过引入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方式,以案例、专题的形式融于系统性的知识点之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以主讲教师一人从头至尾讲授专门性理论与案例分析。在开展活态教学中,则通过邀请张宇俊、黎林生等客家民歌、戏曲音乐等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具体而言,在“客家民歌”专题教学中,第一环节先由校外传承人以传统口传心授方式教授研究生演唱传统的客家山歌、灯歌和儿歌等,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体验民歌韵味与特色。在该专题的第二环节,主讲教师结合学生在习唱中的体会,进一步总结客家民歌的理论特点与阐释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因此,通过活态教学,以地方非遗资源为核心,成功实现了在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对接。

活态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成了教学常态。因此,教师须根据实际情况,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不同部分将个别辅导、小组讨论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将自学和研讨的形式相结合,形成表演与探究相统一的教学课程。不断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强化推演、创新与反思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主要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在活态教学中,则是注重以多元的教学形式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评价中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在形成性评价中,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多角度关注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观察角度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以《音乐形态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形成性评价上,不仅关注期末考核中的作品分析,还关注学生的考勤、回答问题的质量、课堂表演和沟通协作等方面,以此通过不同维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度。

三、地方“非遗”资源融入音乐专业研究生

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活態教学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在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融入“非遗”资源开展活态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经过多年的运行,也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融入地方“非遗”资源的活态教学应依据课程特点有序展开

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活态教学是一种新方法。然而,对于研究生培养而言,在课程中以活态教学形式融入地方“非遗”元素,既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细水长流,而应该建立在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统一设计的基础上,分层次地推行。音乐专业研究生课程一般包括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每一课程对“非遗”元素的融合度不同,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开展活态教学。因此,在对课程总体设计中,学位点负责人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特色与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综合分析每一门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由专业负责人设计出一个符合本专业方向培养规律的课程梯级。课程组应对处于不同梯级的课程,提出关于开展活态教学的具体建议,以及在不同章节融入何种地方“资源”的教学提示。

在实际教学中,一门课程的所有环节并不都适合以活态教学的形式融入地方“非遗”资源。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充分吸收课程组提出的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教学中如何具体开展活态教学再做细致的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在准备好具体的教学方案后,才能有序地开展教学。在音乐专业研究生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确定与开展活态教学,充分将地方“资源”融入到研究生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入地方“非遗”资源的活态教学应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活态教学虽然形式上更为自由,但也不可完全随心所欲。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要随不同专业特点而制定。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教学尤为注重特定音乐听赏环境下的文化体验感。在针对音乐专业研究生的活态教学开展中,不仅需要注重活动开展的内容与环节,还要充分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音乐专业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文化情境的营造,更重要的是能真实地回到原生形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活态教学环境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地方非遗项目特点与具体内容。以杨村“过山溜”的专题教学为例,作为赣南代表性的高腔山歌,它流传于江西与广东的毗邻地区,是古代先民在深山劳作时为避免虎豹伤人创作的一种“吓老虎的歌”。这种山歌音量大、音区高,为防止震伤鼓膜,一般在山野中需要以“塞耳”的方式演唱。因此,在开展“过山溜”的专题教学时,选择的教学环境不能在室内,至少应选择在室外树林茂密的环境进行教学。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知中体味到作为“非遗”项目所具有的原生形态的特点。如果缺少必要的教学环境,不仅难以体会到“非遗”项目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而且对文化的感知也只能是隔靴搔痒,难以开展深入的教学与研究。

四、结 语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作为地方高校,不仅应积极参与到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还应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多样性特征将地域文化与教学密切相结合,解决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短板。以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赣南师范大学以往的实践,依托地方文化,以“研”“演”互促的教学理念,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培养壁垒,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科研与表演实践方面的水平。地方“非遗”资源类型众多、形态各异,不仅具有科研与教学价值,还具有育人作用。因此,以活态教学的方式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工作中,充分发挥文化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民众文化自觉,提升区域文化自信。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活态教学策略下地方‘非遗资源融入音乐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XYJG-2018-15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中健,徐元勇.构建主流文化精神中高校“非遗”音乐教育模式[J].人民音乐,2015(11).

[2] 郑棋文,李丽.非遗视域下的高校多层次音乐教学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22(25).

猜你喜欢

活态非遗研究生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