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3-01-27王莎范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秦腔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莎 范丹

摘要:秦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措施不容忽略,秦腔红色戏曲是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缩影,是秦腔艺术的现代传承方式,其肩负着传承传统秦腔艺术和先进红色文化的双重重任。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秦腔红色戏曲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为更好地传承秦腔艺术,传播紅色文化,文章通过分析秦腔红色戏曲发展的困境,找到突破途径,旨在把秦腔这门古老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文化事业。

关键词:秦腔;秦腔红色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

秦腔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具备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现代舞台剧相比,秦腔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在逐步减弱,其精髓并不能很好地被大多数群众心领神会。新时代背景下,把秦腔艺术继续发扬光大,不仅可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发扬陕西地方戏曲和秦文化。当下,秦腔艺术不再满足于历史剧的表演,更多呈现给观众的是现代剧,而秦腔红色戏曲是秦腔现代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秦腔艺术在近现代革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艺术产物,具有极强的革命特色和文化底蕴,具有传承传统秦腔文化和先进红色文化的双重价值。目前,秦腔红色戏曲作为秦腔艺术的一部分,在现代多种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同样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难题。为更好地保护秦腔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秦腔艺术,赓续红色命脉,分析秦腔红色戏曲的发展困境,并寻求其发展和传承的突破口势在必行。

一、秦腔及秦腔红色戏曲概述

(一)秦腔概述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庞杂的声腔体系。秦腔发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由于这一带在古时候属于秦国,因此称之为“秦腔”。秦腔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其独特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而源远流长,其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秦文化的表现形式,秦腔表演中所彰显的炎黄子孙独具特色的魅力和桀骜不驯的气节无时无刻不让人惊叹和沉醉。秦腔又被称为“梆子腔”,在唱腔和唱词上具有独特的西北地区历史内涵和韵味,展现了陕甘人民群众豪爽耿直、粗狂实在的性情,敦厚朴实、勤劳善良的风格。秦腔在中国沃土上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秦腔舞台剧以其粗犷而不失细腻、夸张而不显虚假、深刻而不觉浮夸的形式赢得了一代代人民的喜爱和好评。毫不夸张地说,几千年来,秦腔在其历史变迁中逐渐成为梆子戏的鼻祖,并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二)秦腔红色戏曲概述

秦腔红色戏曲是秦腔艺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延伸和发展,具有极强的革命特色,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史进程中发展而来的。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秦腔作为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和军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启迪群众智慧、传播革命思想、鼓舞战士斗志、统一革命战线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了丰富军民生活,宣传革命精神,于1939年组建了关中剧团,并由一些秦腔老艺术家和革命同志创新了秦腔剧本,这些剧本在简陋的舞台上的演出,深受广大军民的喜爱,革命时期,秦腔剧本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多以红色革命秦腔剧本为主,以传播正能量,发扬红色革命精神。1949年以来,为弘扬中国传统艺术,赓续红色血脉,传播红色文化,秦腔红色戏曲还在各大舞台继续演出,为人们带来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秦腔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红色精神带给人们的强大震撼。当代秦腔舞台上不断涌现出讴歌党,讴歌人民,反映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百年历史变迁的优秀现代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将新的题材和传统艺术有机结合,在尊重戏曲曲艺审美的原则上极大地丰富了戏曲曲艺原有的表现力和内容,很多在群众中早已广为流传,成为经典剧目而永载戏曲史册。

二、秦腔红色戏曲的现代价值

新时代赋予了秦腔艺术新的价值,秦腔红色戏曲是发展和传承地方戏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红色文化、学习党史的有效途径,也是大众娱乐消遣的传统化方式。传承和发展秦腔红色戏曲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传播了红色文化、展现了时代主题

秦腔红色戏曲是传播红色文化、展现时代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红色文化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与革命文化共同叠加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断延续的文化。首先,秦腔红色戏曲是红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受到红色文化洗礼下而产生的艺术形式,秦腔红色现代剧和共产党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其在延续秦腔“经典性”的特点上还赋予了秦腔“红色底蕴”,是兼具传统和现代双重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其次,秦腔红色戏曲独具时代主题,以红色革命题材为创作背景,其一方面以先进革命思想来引领秦腔现代艺术的创作,另一方面为秦腔红色戏曲提供了独特的叙事形态,可以说,红色戏曲在“红色”社会生活基础上,融合秦腔艺术形态,展现时代主题思想,呈现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生活和人生百态。比如,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革命家庭》《红军故事》等,歌颂了革命军队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聚焦了革命人物悲欢离合的情感生活,隐含了革命工作艰辛不易的心路历程等。观众通过观看秦腔红色戏曲,在受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秦腔感染力的同时,也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

(二)延续了秦腔文化、强化了戏曲职能

秦腔红色戏曲是对秦腔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也是强化传统戏曲职能的现代化表现手法。首先,秦腔文化是秉承千年西北地区文化命脉的民族艺术,也是长期以来被广大秦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秦腔红色戏曲所彰显的红色精神,通过秦腔艺术渗透于戏曲现代革命题材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秦腔这个民族经典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并赋予传统秦腔文化新的历史文化底色。其次,秦腔红色戏曲强化了中国戏曲职能,中国戏曲本身就是为大众娱乐所服务的,最终还是要体现其真正的历史价值,而秦腔红色戏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而来,使中国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戏曲朝着更具时代性、感染力、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南戏、北剧,京剧、秦腔、评剧、昆曲等,虽然这些戏剧艺术各具特色,但是秦腔红色戏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派戏剧的前进,也为各派中国戏曲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延安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里,为发扬无产阶级艺术,当地秦腔剧社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戏曲,如《血泪仇》《活捉张辉瓒》《中国魂》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各派戏曲职能,带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

(三)传承了红色文化,推进了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百年党史中,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革命故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许多著名秦腔社团从丰富的红色资源中精选素材,创排了一系列革命历史主题的红色戏,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潜移默化地触摸历史,使得美好品德得以继承传播。秦腔《红梢林》是一部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历史为背景的革命题材红色现代戏,表现了老区人民坚韧不屈、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秦腔《陕北往事》是一部以党在延安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的革命题材红色现代戏,生动演绎了陕北人民为革命事业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秦腔《党的女儿》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岁月里基层女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奉献精神。这些承载着党的历史记忆红色戏曲走进校园,既向青少年讲述党史故事,激发爱国情怀,也能使他们更好地领略传统戏曲精湛的艺术之美,不光丰富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也为传统戏曲储备传承人才。

三、秦腔红色戏曲面临的困境

秦腔红色戏曲在1949年后得到发展,并被一次次搬上戏剧舞台和电视荧幕,秦腔红色戏曲作为秦腔艺术的一部分,和秦腔面临同样的困境,这些困境阻碍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不利地位,其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困境。

(一)财政保障不足、资金严重匮乏

近年来,秦腔艺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非遗保护机构及秦腔传承者的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已逐步确立,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市场化前景。但就目前财政支撑情况而言,秦腔艺术还属于差额补助项目,即政府只负担秦腔剧团工作者工资的一部分,其余部分主要由剧团业绩决定,如果剧团经营效益好的话,工作人员工资就会高一些,差的话就会低一些,这从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秦腔艺术从业者的工作并“不稳定”,这不但打击了秦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间接导致了秦腔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此外,由于当今社会艺术行业百花齐放,各种娱乐活动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秦腔从业人员数量相对于大众娱乐歌曲从业人员而言并不多,因此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秦腔艺术也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撑,入不敷出的状况普遍存在。

(二)面临“老化”境地、受众数量减少

当前,秦腔红色戏曲目前面临“老化”的困境,即受众数量不断下降,而且观众多以老年人为主,对于秦腔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数量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很多秦腔剧目以传统历史剧为主,与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不容易被年轻受众所接受。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差异,导致偏爱秦腔红色剧目的人多以老年群体为主。其次,虽然秦腔红色戏曲描述的是革命历史和老百姓生活的故事,都属于现代剧,但是秦腔艺术的舞台表现形式和传统秦腔是如出一辙的,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与现代艺术相通的创新性,因此,秦腔面临老化的尴尬境地,市场影响力也较弱。此外,当前秦腔舞台剧多以历史剧为主,而红色戏曲相对表演空间有限,对于年轻人而言,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秦腔并不那么容易被他们接受和欣赏。

(三)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方式单调

由于秦腔受众有限,加之政府支撑资金不足,导致秦腔艺术的传播形式较为单一,传播方式单调,从古到今,最主要的秦腔艺术传播方式就是现场舞台戏剧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传播渠道除了剧院,还有互联网、电视台等,但是秦腔爱好者基本都以普通大众为主,虽然喜好秦腔,但是对于付费观看的经典作品,还是很难买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秦腔艺术的收益和秦腔的传播带来很大阻碍。再者,秦腔的网络传播除了互联网在线视频还有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等,其关注人群虽然稳定,人数也不少,但是传播效果却不容乐观,观众和演员、观众和观众之间缺乏互动。总之,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需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传播形式也应该丰富多样,才能让秦腔红色戏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让更多人欣赏并热爱。

(四)翻译研究匮乏,缺乏对外交流

在近代中国,五四时期提出的“红色翻译”使中国迈向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翻译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敌宣传、军事情报收集、军事外交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颂扬革命英雄、讴歌先进人物、展示党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红色秦腔剧目的翻译也可以传承“红色翻译”基因,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依然停留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在翻译、对外交流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可知的秦腔英译本主要是传统戏译本,如《三滴血》《楊门女将》《五典坡》《赵氏孤儿》等饱含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剧目,秦腔红色现代戏英译本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使国外受众对中国秦腔保持持久的兴趣,还应当不断拓展译介内容。当代陕西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剧作家,创作了数百部现代戏剧。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创排了一系列现代秦腔红色作品,目前这部分剧目鲜有外文译本,不符合外国人渴望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所以,当下以调查为基础,以国外受众的需要为主题进行红色戏翻译尤为重要。

四、秦腔红色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秦腔红色戏曲是秦腔艺术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给古老秦腔赋予了现代化、历史性、革命性的“红色底蕴”,让秦腔更具人文与历史的双重魅力。针对秦腔红色戏曲目前面临的各种困境,笔者根据实践考察情况,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可以对秦腔红色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增砖添瓦。

(一)完善地方非遗保护制度、成立专项财政基金

秦腔艺术不但承载着三秦大地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戏曲特色,而且也见证了古往今来诸多朝代的兴衰成败。秦腔发展至今,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属不易,因此,保护秦腔这个中国戏曲界的活化石势在必行。首先,为使秦腔艺术顺利发展,政府及艺术监管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秦腔保护制度,制定完整的秦腔行业发展规则,把秦腔艺术及秦腔红色戏曲纳入当地法规保护体系。其次,针对秦腔艺术及秦腔红色戏曲财政拨款不充足的问题,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出台相关政策来保护秦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成立秦腔财政专项拨款基金,尤其对秦腔红色戏曲这种现代戏曲,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让其在融合传统秦腔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秦腔文化的热爱。此外,秦腔艺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应该设立一些专门的保障制度、奖惩制度来奖励和保护秦腔传承者的利益,并鼓励他们主动分享秦腔学习的经验和技艺,以发扬和传承这门艺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秦腔艺术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发挥秦腔艺术表演团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二)开展红色主题文化活动、加强秦腔人才培养

要想更好地传承秦腔红色戏曲,就要避免秦腔面临的“老化”和受众减少的问题。首先,要多开展红色主题文化活动,让受众通过活动,了解党的历史,领悟先进革命精神。比如,在观看红色革命戏曲的时候,受众由于了解戏曲演出的革命大背景,就很容易理解戏曲传达的精神,也有助于提升秦腔文艺素养。其次,针对秦腔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政府协同相关部门要加强秦腔人才的培养,比如,通过秦腔艺术博物馆、红色展厅、戏曲艺术馆来举办秦腔知识讲座,普及秦腔知识,并举办相关秦腔道具的文化展览活动,让人民群众尤其年轻人通过秦腔的服饰、乐器、动作等进一步了解秦腔艺术,比如,通过秦腔戏服的一些简单的体验活动、秦腔服饰的制作活动来吸引人们学习秦腔。此外,为培养秦腔人才,相关部门还可以举办一些秦腔创意宣传活动,让观众通过观看秦腔戏曲来增强与秦腔从业者的互动。再者,开展秦腔进校园活动,可以在各大院校开设秦腔戏曲兴趣班,让对秦腔感兴趣的人去免费学习秦腔理论知识及表演,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还可以设置专门培养戏曲表演创作人员的戏曲专业教育,辅之以与戏曲有关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戏曲社团、剧社的定期演出、讲座。让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血脉的戏曲充分展现其思想性与艺术性,让青年学子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发情感的共鸣,并为秦腔人才培养与有效传播提供人才保障,传承中华红色文化。最后,红戏传承可以从娃娃抓起,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戏曲传承班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团体,戏曲传承班自组建以来,一直秉承着“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扩展秦腔艺术传播方式、加强秦腔艺术政企合作

通过多元化方式来传播和发展秦腔红色戏曲可以避免秦腔艺术传播的单一性。首先,在传媒经济和数字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网络媒介平台,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借助名人效应来融入人们的业余娱乐生活。在平台上,名人通过和观众互动,增强了秦腔的传播效率,如他们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来了解秦腔艺术的更多知识,通过合拍合唱功能来挖掘一些潜在的有艺术爱好的受众,来互动学习。其次,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把秦腔红色戏曲发扬光大,让秦腔艺术在历史的传统表演形式下,增添时代新特点,让观众在逼真的数字化技术中感受秦腔艺术带来的魅力。其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秦腔产业模式,比如企业参与秦腔剧院的设计和建造,互利共赢,促进秦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由企业负责一些剧团的戏曲创作和编排,由企业组织剧院对秦腔红色戏曲进行宣传、推广和联络等工作,并邀请一些戏曲名人编排大型秦腔红色戏曲,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总之,政府应对主流媒体投入大力支持,通过建设戏曲频道、开通网上直播等各种鲜活形式,让戏曲能以当代人熟悉、喜欢的方式使人们得到艺术熏陶,让戏曲“潮”起来。

(四)重视秦腔红色戏翻译,增进对外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翻译”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红色翻译”在促进思想进步、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增进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秦腔译者要不断发扬“红色翻译”精神,不忘初心,牢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秦腔红色戏翻译领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首先,精心选译沉淀着秦腔红色文化价值的折子戏进行对外译介。因为秦腔剧本大都很长,无论从演员演出还是观众欣赏的角度来看,整本演出不现实。折子戏是从全本中抽选出来独立演出的剧目,以折子戏的形式呈现于舞台是大多数古典剧种传承下来的方式,所以选择经典的折子戏进行红色剧本翻译符合秦腔的传承交流机制。其次,在剧目选择方面,鼓舞军队战斗士气、激励群众生产热情的代表性剧目《血泪仇》,讲述革命战争年代英勇抗争和牺牲奉献的革命先烈的剧目《西安事变》《红梢林》《向北向北》,讴歌当代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剧目《村官郭秀明》《劳模刘西有》《逐梦桃花源》等都可纳入译介的范畴,这些题材均来源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优良传统,所有内容都来自现实生活,叙事可知可信、人物可感可知,是西方受众了解从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到当代优秀党员楷模带领人民从脱贫致富到改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来源,促使西方世界真正認识中国。

五、结语

秦腔艺术发展至今,为大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传统秦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历史变迁等。随着多元化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秦腔艺术虽然看似已经逐渐被历史所掩埋,但我们无法否认其几千年来传承的丰厚人文历史底蕴。可以说秦腔艺术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呕心沥血,秦腔红色戏曲是秦腔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承,其表演形式、艺术内容、创作方式都是先辈们通过反复演练、推敲和钻研才得来的。当今时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给古老秦腔艺术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为使秦腔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为使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政府协同相关文化部门,号召广大秦腔艺术传承人和爱好者,共同努力,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把秦腔红色戏曲继续深挖,以增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之林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馗.戏曲红色革命题材的文化价值与发展空间[J].中国文艺评论,2021(04):31-37.

[2]舒朵朵.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J].大众文艺,2021(13):106-107.

[3]王铭.秦腔流派与秦腔发展刍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2):112-118.

[4]赵华.秦腔的崛起与发展[J].人文天下,2017(16):11-13.

*本文为2021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文化自觉视域下的秦腔对外译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ND0665)。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秦腔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