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研究
——以《审计学》课程为例
2023-01-27李光祺张雷云
□李光祺 张雷云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本科属性+应用特征”为特色,有机融合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养成。2019 年2 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时,教育部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促进应用型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积极调整培养方式与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如案例式、问题导向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加课程模块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坚持需求导向,培养思维活跃、实践性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1]。
然而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依旧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第一,教学设计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情境以及活动的设计主要聚焦于达成知识目标,没有关注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与学生特征之间的契合程度。同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之间作为一个体系,其设计缺乏关联性和一致性,导致对目标的达成度的判断存在阻力,难以形成精确的教学反馈。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与学生特点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消极对待学习任务,致使学习浮于表面,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教学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主要聚焦于评价学生认知结果,却忽视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实践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技巧、思维能力等,没有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特点,遵循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规律,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推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学的创新发展。因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其次,对江西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 课程进行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实践;再次,实证检验了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一、精准教学理论
精准教学的概念最早由Lindsley 提出,随后演变为一种用于评估任意给定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2]。精准教学的核心主要聚焦于目标精准、问题精准和干预精准三个方面[3]。目标精准体现为应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帮助教师精准分解课程教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问题精准体现为通过不断跟踪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实时监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动态完善和调整教学活动,随动而谋;干预精准体现为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地教学指导,精确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4]。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目标精准、问题精准和干预精准的精准教学,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本文构建的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者动态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教学,该模式包含了学习者动态评价、线上预习、线下课堂讲授、小组课堂案例讨论以及期末教学评价五个环节。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学习风格,通过教务系统查询学生的先行课程成绩情况,并对线上预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讨论区互动、预习测评)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精准设计符合学生特征的线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的综合评价,旨在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
二、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建立框架
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是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通过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中介而促进并诊断学生发展潜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5]。动态评价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分析学习者的能力,更准确地预测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框架主要有4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者动态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特征,从而帮助教师选择与学生特征相匹配的教学方法;第二部分为线上线下课程设计,包括录制《审计学》精品课程视频、编写教学案例、准备课件、设计单元教学任务、设计预习测评卷、课堂测评卷以及课后作业等;第三部分为课程实施,包括线上预习、线上预习测评、线下教学、线下案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线下单元测评及课后作业、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第四部分为教学评价,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综合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测试结果以及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情况给出期末成绩。
本文以江西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课程教学作为改革对象,实施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审计学》属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第6 学期,共51 课时,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内容丰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反映《审计学》课程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教学效果较差。因此选择在《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
(一)学习者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查找教务系统中先行课成绩以及学习通测验数据统计结果,从学生“学习风格”“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三方面构建学生的学习者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
首先,使用VARK7.0 中文版学习风格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风格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学习风格指标。VARK 由Fleming 提出,是一种促进个性化学习并发展与之匹配的教学实践的学习风格理论[6]。如表1 所示,VARK 将学习风格类型分为视觉型(V)、听觉型(A)、读写型(R)以及动觉型(K)四种,通过研究学习者运用不同感官建立的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来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为后续设计和执行精准教学打下基础[7-8]。
表1 VARK 学习风格类型及其学习行为倾向
其次,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需要根据学生对先行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如《审计学》课程的学习需要较好的会计知识,因此需要查询和分析教务系统中记录的学生的《会计学原理》以及《中级财务会计》成绩,以此衡量学生专业基础状况,帮助教师进行精准教学。
再次,在每周课前利用学习通推送《审计学》精品课程视频帮助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线上提问讨论以及预习习题完成结果了解预习阶段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此数据结果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使用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时,应依据授课班级学生动态评价情况,紧贴专业特质及培养目标,精准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采用与学生特征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实施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下面以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课程教学为例,呈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流程。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线上预习内容,教师在设计线上学习资源时,主要选择短而精的线上精品课程,在学习通进行推送,《审计学》精品课程一节课为7—15分钟,方便学生随时预习,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在讨论区发问和互相讨论随时表达自己的学习状态,此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特点、先前专业课成绩、课前学生线上学习发问讨论情况以及线上预习测试中发现的高错误率知识点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授课,同时发布案例任务,按学生特征划分学习小组,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讨论,最后进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代表点评[9]。
(三)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课程实施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构建和课后知识巩固三个环节。
1.课前知识传递。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这一过程包括发布课程学习任务、上传预习视频、讨论区师生生生互动、发布预习测试题。在此阶段,学生通过线上预习,完成教师发布的预习测试题,学生若在线上学习观看视频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讨论区留言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数据(包括学习时长、讨论区留言、预习测试结果)充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前预习的同时了解学生对《审计学》知识的理解难点,便于后续精准教学。
2.课中知识构建。在课中知识构建过程中,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是线上知识回顾,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通线上的讨论区互动、预习测试成绩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整教学重点,及时在线下课堂中进行讲解分析,并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总结和归纳;第二是完成线下教学任务,审计学课程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共同完成案例角色扮演和讨论分析任务,教师根据小组任务的执行和完成质量进行点评,重点讲解学生小组案例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如在对审计程序进行设计时,有的小组设计的审计程序与审计目标不相符,有的小组设计的审计程序过于繁琐,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还有的小组没有关注设计审计程序的不可预测性。对于小组案例角色扮演和讨论中产生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应及时纠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错误原因及修正办法,挖深审计理论知识,提升审计实务技能。
3.课后知识巩固。《审计学》课程实践性强,课后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关键阶段。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仅仅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把知识点归纳上传线上学习平台,并发布审计案例虚拟仿真实验。学生进入线上学习平台进行巩固并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自动批改评分,教师根据系统中提示的学生错误进行在线点评,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升实操能力。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方面组成,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用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形成性评价主要从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学生在线学习时间、线上预习测试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课堂中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交流互动次数等几方面考核学生。总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和虚拟仿真实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
三、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实施思路
以江西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2018 级、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8 级会计学专业2 个班共117 名学生、2019 级会计学专业2 个班共109 名学生(剔除了未收回问卷人数、在《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审计学》课程考试中缺考的人数后)。由于教师对2018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审计学》课程授课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将其作为对照组,对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审计学》课程授课使用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将其作为处理组。教学效果通过《审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虚拟仿真实验完成质量以及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学习者动态评价结果描述及精准教学实施
首先,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风格特点,采用VARK7.0 问卷对江西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2019 级会计学专业2 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后获取学生的学习风格分布情况,如图1 和图2 所示:会计学专业1 班学生的听觉风格比例最高,占比36%,其次是动觉风格,占比31%;会计学专业2 班学生的动觉风格比例最高,占比38%,其次是听觉风格,占比31%。两个班中视觉型和读写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从2019级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学习风格来看,学生性格活跃,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强,可以较好地融入教学情境,偏向于喜欢通过实践参与和操作体验方式来学习,可以在聆听讲解和小组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取审计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达成课程目标。因此,在对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审计学》 课程的精准教学过程中,1 班主要采用案例视频教学、教师主讲并配合小组讨论,2 班使用了更多的审计案例情景演绎模式,采用分组分角色扮演配合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图1 1 班学习风格占比分布
图2 2 班学习风格占比分布
其次,由于《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审计学》课程的重要先行课程,且《审计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会计学知识,因此需要了解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会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期末考试加权平均成绩来衡量学生专业基础状况。如图3 所示,2019 级会计学2 班的学生的先行课成绩中等、良好以及优秀的数量均高于2019 级会计学1班,说明2 班整体专业基础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在1 班分配更多的时间对会计学知识进行复习,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审计学》课程知识。
图3 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情况
再次,线上精品课程预习结果分析。通过学习通的讨论区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问题。如2019 级会计学学生线上学习审计风险模型这一节时,在重大错报风险的知识点部分发出了较多提问,同时线上预习测试中此知识点题目的错误率也较高,因此调整线下课堂教学重点,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义及特点进行着重讲解。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从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确定精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审计学》课程结束后,对2018 级和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要求学期末对学生就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无记名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问卷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处理组中非常满意的人数比率为67%,满意的人数比率为32%;对照组中非常满意的人数比率为42%,满意的人数比率为55%。说明相对于对照组,处理组的满意程度更高,绝大多数接受了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
表2 调查问卷结果比较(单位:人)
另一方面,《审计学》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理论考试(百分制),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案例分析。实验考试(百分制)为学生在平台进行的虚拟仿真实验得分,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即是否能使用其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审计问题的能力。对照组和处理组都采用难度相当的试题和实验。如表4 所示,在期末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中,处理组学生成绩总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结果说明使用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提升。
表3 对照组与处理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结果
四、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测试的技术支持下,强调以学习者动态评价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精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并以江西某应用型本科高校2018 级、2019 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审计学》课程教学为研究载体,讨论了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审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的建议:
首先,改善精准教学课堂的形式。由于基于学习者动态评价的精准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动态评价为基础设计精准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精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征考虑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针对听觉型、动觉型学生,应多采用分小组案例角色扮演和讨论。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多样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教学管理部门应改善教学环境,布置出讨论区、留言区等,为教师精准教学过程中采用咖啡馆式、沙龙式以及留言板式等不同小组讨论方式提供硬件基础,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发言讨论环境,便于课堂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深度的研讨交流与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对精准教学效果的正面感知。
其次,构建差异化的学习团队。精准教学需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特点,提升教学方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匹配程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教师可以以学生学习风格、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异质性为依据,在学生中构建差异化的学习小组,各类型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认知、基础知识、实操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协作方面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互相赋能,通过协同作用提高学生个人和学习团队的学习效果。
再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鼓励教师持续搜集、更新、改编教学案例,促进动态案例采编常态化,提升教学案例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匹配程度。传统案例多来自案例库,较为陈旧,而动态案例库贴近实务最新热点,且可以通过案例角色扮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