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2023-01-26巴鹏
巴 鹏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吉林长春 130031)
记得郑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参与学生青春的人。”青春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弥足珍贵,而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又是何等重大?现结合近年来,读书带给我的改变来谈“我的温度”。
读书是通往高贵的最低门槛。据资料介绍,2018年我国每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韩国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在这组数据面前,为人师者颇感压力,从自我做起,好读书,读好书。如何才能将读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喜欢上读书这项活动,也是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的问题。而我则根据以往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读书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与开心,让视野变得更开阔,让心灵变得更通透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经验是,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本书来解决。从2017年11月开始,我成为 “樊登读书”的会员,1000多个日夜,最初我是每天都会端坐在桌前认真听樊登老师讲两本书;参与组织超过100多场的线下读书分享交流活动;通过读书分享,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转变。
1.工作上更加积极乐观、得心应手:因为我领悟到了《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写的《干法》让我懂了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说在没有暴富之前,为了吃饭,很多人“不得不”工作,每天的工作都是为了盼望假期和突然的奖金。对于这样的人,稻盛和夫想问一句:“难道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他认为,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2.工作态度和领导能力有所提高。这两年我在单位承担的工作很多:教务主任、团委书记,还曾经负责党务的传习所、E支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有时真的心烦意乱,不知所措,自从学会了《清单革命》《OKR工作方法》《可复制的领导力》之后,感觉工作的节奏和心情变得不一样了。
3.学习《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书籍,让我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也更有利于我走近学生的生活。
现在我的女儿和我所教班级的学生都正值青春期,“青春期”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那种不可掌控的挫败感和不被理解的失落感夹杂在一起,让作为家长的我们苦不堪言。《解码青春期》这本书告诉我怎样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通过很多的案例、提出科学而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让我学会给孩子空间、时间和支持;《你好.小孩》这本书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是去年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力作,它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我需要怎样善育自己的孩子和我的学生们。
4.我和爱人的感情虽然一直很好,但生活的“柴米油盐”难免会有分歧甚至是争吵,一句歌词唱出了真谛“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那么家庭的能量场被破坏,亲子关系也不会好的。我和爱人都是樊登读书的会员,当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时,我们各自就会找来一本书听听,找一找原因,这样可能就更理解对方,也学会了放过自己。《亲密关系》这本书有这样一段话分享给大家: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曾经我们以为只有双方努力,才能挽救一段关系,却不知单边改善也能让我们抵达灵魂关系的彼岸。原以为亲密关系中的争执不过是源于性格不合或不爱,却不知其隐藏着童年的需求。
二、读书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知识更迭快速的时代,身为人师,不辱教书育人使命,我们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都很清楚,现在的知识太多太广,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化、方便快捷,不管有什么问题“问百度”,总能找到答案。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可能并不比我们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涉猎知识,就可以从更科学的角度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我们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学生相处,真正地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习”“成长”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成长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认知偏见“一棒子打死”学生,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和评价学生。
在此举几个例子:为什么多数学生那么喜欢打游戏,而不喜欢学习呢?就是因为游戏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抓住人心——即时的正向反馈和充分利用了学习的三区理论。
何为“学习的三区理论”?该理论的创始者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迪奇教授把学习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如图1)。最内层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孩子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展开练习。很多孩子看似一直在不断刷题,其实不过是待在舒适区里,用同一个数学公式去套不同的数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已经掌握的公式而已。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提分,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孩子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不觉得还有什么需要加强的,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身心刺激感,这就如同打游戏,如果一款游戏没有层层通关,不需要时时升级,那孩子肯定立马就没有继续玩下去的兴趣,而是去寻找其他更有刺激感和互动感的游戏。如果孩子在“舒适区”里停留太久,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孩子对学习失去了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而游戏恰恰可以完美地赋予孩子这三种感觉,因此孩子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游戏上。
图1
最外层的是恐慌区,里面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或理解力的内容。然而,许多父母为了追求高分,误以为补习的题目越难,孩子的获益越大,于是常常逼孩子去做一些超纲的题目,或者去上一些超出孩子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的课程,这就把孩子副进了“恐慌区”。比待在“舒适区”更可怕的是由于内容超纲,孩子容易屡试屡败并逐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觉自己花再多的力气成绩也不会变好。这样长久下去,孩子不但容易厌学,还可能自暴自弃,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
中间的区域是学习区:孩子只有身处“学习区”,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针对性”练习,他们才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持续的进步。在如今“双减”政策下,我们作为老师更要利用好“学习的三区理论”让学生学有成效。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对于学习者学习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相信大家都知道。教师有没有深入的思考如何利用这个理论呢?[见图2]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单纯的听讲和阅读所带来的“知识留存率”,分别只有5%和10%。学习留存率最高的活动是主要把所学内容讲给他人听,高达90%。今天再来看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启发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我们在研究教学时的重点,因为这决定着学习效果和质量。
图2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孩子在学习新知识后,大概会在48小时内遗忘掉70%左右的内容,而剩下的30%则会以稍慢的速度被遗忘,由此,孩子有效学习的第一大关键点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打败这条遗忘曲线。对于这些内容,唯有读书学习才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知。因此,选择好的书、经典的书、持续地学习,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是必不可少。
通过学习,可以打开自己的认知边界,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终身成长》里有这样一句话: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1]。
三、读书还可以影响周围的人
我从2017年加入樊登读书成为会员,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它的好,所以我会真诚地分享给大家,已经引领256位好友注册,这里有我现实中的朋友,也有不相识的通过朋友圈转发扫码自主加入阅读行列的。
我是樊登读书二道服务中心的公益讲师。作为樊登读书的阅读大使,在2018年-2019年这一整年间,我曾走进二道十委社区,每周五的晚上带领十委社区的孩子和家长们共同阅读。
我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可爱的孩子,我还记得第一次和他们分享《小王子》的情境,那个时候感觉他们并不怎么喜欢阅读,更不喜欢主动发言,就连自我介绍都有些费力,胆怯、不自信,从那一刻起,做公益推广阅读就成了我另外一个价值追求[2]。从最初的四字成语讲起,再到童话故事的讲读,到传统文化的宣传,还有演讲的力量;通过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课程,孩子们的转变大家有目共睹。陪伴十委社区孩子和家长一年的时光里,我发现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不仅热爱上了阅读,而且还会主动相互分享,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变得更自信了,更愿意探索新知了[3]。而我也从最初的一名只接触到初中校内课程的老师,变成了一个能够发挥更多光和热的读书引领老师。
作为公益讲师,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各种场域去讲公益课程。我相信一个人可以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可以温暖一座城[4]!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5]。教师的成长道路上依旧遍布荆棘,但书籍这一精神食粮为我指明了成长方向,是我砥砺前行的充足动力。最后,我想用吉林省教育学院校长培训办公室张岩博士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立足本职问初心、对比同行找差距、激发活力挖潜能、认准方向加油干、矢志不渝成大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