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医药文化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路径研究
2023-01-26陈雨沁
陈雨沁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5)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同时也关乎社会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因此,为了保证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五位一体”理念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如何以“五位一体”思想为工作方向,结合办校特色融合中医药文化,开创出特色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成为该领域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一、概念简述
1.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根基与灵魂,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纳入中医药工作重点,国家逐步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以及对外交流的新格局。所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仅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更是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
2.五位一体
2017年,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在会议上全面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新格局。“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开设意义
1.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提供心理健康文化哲理支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中医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思路当中,有助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哲理支撑。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社会成员,其心理素质、健康观念、行为及思维模式、情绪情感体验均受到社会文化熏陶。而中医药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思路当中能够以其自强不息、砥砺前进的正能量,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定而厚实的文化哲理支撑[1]。
2.面向全体高校教师学生,落实发展性辅导和健康教育
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站主要面向部分出现心理问题的师生开展辅导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五位一体”概念的提出,要求心理健康工作站发挥自身教育、辅导的功能作用。而将中医药文化引入到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思路当中有利于借助其优秀思想帮助高校师生在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同时,助力其提高其抗压应变能力,从而落实发展性辅导和健康教育齐发展。中医药文化中扁鹊悬壶济世、神农尝百草等名人名事均渗透勇于突破、不畏险阻的精神,将此类名人名事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思路当中,有助于以其思想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抗压应变能力,落实长远性发展辅导和健康教育[2]。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开设问题
1.缺乏专业人员,阻碍工作站发展方向
在“五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站打造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者,若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自身缺乏中医药文化素质,必然无法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正确且强烈的认知,无法为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然而,经过实际调查发现,现阶段,学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在人员保障方面出现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师缺乏中医药文化专业素质;第二,学校缺乏中医药文化培养路径[3]。从前者而言,更倾向于现行队伍教师的素质,缺乏中医药文化素质考量;从后者而言,学校未能重视中医药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的融合的重要性,缺乏对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关注,影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发展。而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学校未能发挥自身组织引领作用,未能给予心理健康教师中医药文化学习机会,导致心理健康教师发展单一,无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提升。
2.授课缺乏保障,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开放心理健康工作站,鼓励在校师生前往心理健康工作站咨询心理问题,同时每周由心理健康教师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学段学生特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保障。例如,中低学段学生在校时间长,但是由于专业课程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过于注重专业课程学习,鲜少主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而对于毕业季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学习重心在毕业课程和就业选择上,更无暇关注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4]。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心理健康工作站教师岗位且人员配置较少,个人工作任务繁重,在心理健康工作站的时间较少,所以,“开放式”的工作站逐渐变为“封闭式”工作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无法发挥自身功能作用。
3.缺乏文化渗透,无法激发学生心理认同
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众多西方文化思想不断袭来,影响着中国学生的健康成长。部分学生受到部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出现盲目崇拜的情况,对西方文化思想过于推崇而对本土文化却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的来源、主要思想一无所知。事实上,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中国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的重要价值观部分。所以,将中医药文化渗透进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尤为重要。然而,经调查了解,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过于“西方化”,无论是从仪器布置、环境创设均体现出西方化特征,并未引入中医药文化。此类缺乏文化渗透的心理健康工作站无法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效果。
4.品牌建设不足,缺乏高校特色文化引入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系统化研究可追溯到1994年[5]。自1994年之后,无论是我国义务教育系统,抑或是高等教育系统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然而由于缺乏研究经验,所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只能依托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彰显出“西方化”特征。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逐步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站的责任与义务逐渐拓宽,然而在品牌建设方面却出现“千篇一律”的特征。经过实践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无论是从功能分配、岗位建设、环境布置等方面均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并未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例如,师范类院校与医药类院校在办学特色上有着明显不同,而心理健康工作站却并未切合学校特色,工作开展也不具备特色化,导致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存在感”较低。
四、融合中医药文化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路径
1.完善专业队伍建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上文所说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站专业人员缺乏问题,高校管理层应当发挥自身组织引领作用,积极从提高现行人员素质、完善组织队伍、加大硬件投入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从提高现行人员素质而言,高校管理层应当积极基于现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培训机会,鼓励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学习中医药文化,同时学习“五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思想,以思想为引领提高个人工作、学习积极性;从完善组织队伍而言,高校管理层应当结合办校条件,构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架构(图1),实行分级分层化管理[6]。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架构示意图可要求高校结合校、院、系、班条件,下设三类心理健康工作站,不同的心理健康工作站负责高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科研工作。同时,细化人员安排,不同工作类型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站可分配2~3名心理健康教师,以此避免出现因人员缺席而造成的工作空缺问题;从加大硬件投入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应当分析现有条件向上级领导反馈,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心理辅导室、心理训练室等场地建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图1 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架构
2.注重标准课堂教育,拔高心理健康育人高度
心理健康工作站日常工作包括教学、辅导和科研,既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站工作质量,心理健康工作站针对课程设置缺乏保障等问题注重优化改善,具体可从保证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类型两方面进行优化。从保证课程设置而言,心理健康工作站应当与不同系、班进行沟通,对低学段的院系应当保证每周1~2节心理教育课程,对高学段的学生应当保证每周1节心理教育课程;从完善课程类型而言,不同学段的学生会出现相对应的心理问题。例如,低学段的学生会因生活环境变化出现孤独、逃避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高学段的学生会因毕业就业压力而出现紧张、失眠等情绪或行为[7]。因此,心理健康工作站应当走进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置中医药文化教育、理想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课程,以此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站工作质量。
3.融入中医药文化思想,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医药文化当中饱含多种育人思想,其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治未病”理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路径当中,能够落实育心育德相结合,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可以中医药文化思想作为出发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切入:首先,构建“未病先防”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高校党委组织应当注重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科学规划,构建兼具深度广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具有过程性、阶段性、总结性、愿景性为一体的工作管理机制[8]。例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应当周期性地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等,全面了解在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建档病筛查出心理亚健康的学生群体,为后续的回访、跟进做好铺垫。另外,构建“既病防变”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应当联合领导层,发挥资源集成优化作用,对出现心理健康疾病以及心理亚健康的学生群体及时采用心灵沟通的方式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结合辅导员、班级委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等关系,形成群体化关怀、动态怀管理,达成料在机先、阻截传变的效果。最后,构建“愈后防变”心理保健服务体系。完成心理健康指导后会有一定复发概率,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应当建立专业化、精准化、完善化的心理保健服务体系,依据高校优势,与各大医院精神疾病科建立良好的“校医合作”关系,促进医院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联动,打造常态协作、协调保障的心理保健网络[9]。站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最后一班岗”,打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为患病学生搭建及时、正确、合理的就医通道,减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发生。
4.注重传统文化建设,保证心理健康育人深度
心理健康工作站作为高校教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位一体”建设思路的引导下,应当积极融入中医药文化。而针对上文所说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站缺乏文化渗透的问题,高校管理层应当发挥自身功能作用,积极地从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三方面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站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10]。从硬件条件而言,高校可结合建设条件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站的建筑特色,调整心理健康工作站规划布局;从软件条件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可结合中医药文化思想完善站内环境。从色调布设而言,可适当采用灰绿色、灰蓝色等颜色。同时,为了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文化形象,可要求教师面对学生咨询时采用望闻问切等传统诊病手法,或积极开设中药熬制、针灸、把关、刮痧、艾灸、五禽戏、八段锦等辅助手段,以此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站的育人深度。
5.开展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心理健康育人温度
不同高校的特色专业、王牌专业、基础专业划分不同,在“五位一体”理念下,高校应当积极结合自身办校条件融合中医药文化,加大品牌文化建设力度,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站育人温度[11]。具体而言,可从创新文化活动、注重品牌传播两方面进行优化。从创新文化活动而言,心理健康工作站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教育教学活动众多,其中包括学术性、艺术性、实践性等活动,而在融合中医药文化“五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站应当以育人为基础,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落脚点,可适当开展“读经典,健身心”“学中医,爱中医”等活动,通过此类践行中医药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强强化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整意识;从注重品牌传播而言,为了凸显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站的特色化,心理健康工作站可联合高校宣传部门,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等,积极传输有关中医药文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整合高校品牌形象和中医药文化思想,提高高校品牌形象知名度,实现品牌增值。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大学生成长质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高校办学质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将中医药文化思想渗透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路径当中,能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文化哲理支撑,同时面向全体高校教师学生,落实发展性辅导和健康教育。随着“五位一体”概念的提出,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路径指引了新的方向。然而,以“五位一体”思想为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在渗透中医药文化思想过程中却出现缺乏专业人员、授课缺乏保障、缺乏文化渗透、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应该“站”出来,积极从完善专业队伍建设、注重标准课堂教育、构建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注重传统文化建设、开展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