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23-01-26李永
李 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山东青岛 26658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人格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渠道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新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1]。其起源背景和发展状况如下:
(1)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熟,催生多个国际知名IT企业。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随着IT技术的日新月异,创新创业风潮席卷了整个IT行业。目前多个IT行业的巨头,从上世纪70年代创建的微软,到本世纪才出现的Facebook或者Twitter等,无一不是创新创业机制下的产物。
(2)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政府层面系统推进
1999年1月,创业教育在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首次提出,指出“增加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动个人创立高新技术企业”。2010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又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全国人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所述,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体系的概念和运行机制,着重强调系统中各要素及其支持机制的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系统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以促成良性循环,由自我调控体系不断进行反馈和改进,从而来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保障。
一、IT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体系
研究IT学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按照总目标层、总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级对目标体系进行划分,以IT学科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总目标层,在总则层分析实现要素,在指标层设计实现方案,以构建创新创业体系的实现矩阵。目标体系见图1所列。
图1 IT学科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体系
按照总目标层、总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级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行划分,设计的创新创业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目标实现矩阵
二、IT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各种影响因素,依据实现矩阵,要求体系以培养IT学科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基于高校的“内部环境”和企业、政府的“外部环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制度、载体、方法、服务等四个维度设计构建运行机制,使IT学科创新创业体系落地运行。总体路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
1.制度创新为先导
体系要求制度具有创新性,从而能够有效运行整个系统提供有力先导,保证有章可循。制度包括交流机制、师资组织机制、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等。
(1)交流机制
邀请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学者、政府、企业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为IT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建议和评议,为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建立针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机制,让学生到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并纳入教学计划和考核中。具体措施包括:
①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等院部协同,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及其月度例会制度,协调和规划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② 邀请政府部门主管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方面、国内外知名IT公司,当地著名信息类企业建立创新创业联盟及半年例会制度。
(2)师资组织机制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对接校外企业实践创业导师,保障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学生可以与企业管理者、IT专家和创业精英直接接触,获取创新创业经验。除此之外,培养双师型师资,实现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结对子”,校内教师可以在相关企业进行数个月的工程实践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企业专家则被邀请入校进行课程、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导师。
(3)创新创业支持政策
根据创新创业发展要求,研究制定与之配套的有利于学生兼顾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的配套支持政策;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器,支持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积极扶持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主要包括:
①机制保障:建立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如IT+数学、IT+经管;结合“新工科”的思想,实现不用行业、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大融合,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② 学分保障: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办法,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之后,可以转化成相应的学分,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
③时间保障:调整学业进程且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基础的同时,可以自由调整时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④ 资源保障:面向创新创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办法、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在研究课题、设备使用、场所共享等方面实现资源保障。
2.载体创新为重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和载体支撑,实现体系的载体创新。载体部分包括将创新创业元素引入到院系交叉专业架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创新活动等。
(1)建设跨院系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的通用架构。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领域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IT相关学科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例如,与数学、电子、经管等专业交叉,通过“创新创业实验班”的方式展开。
(2)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的有机融合,建设依次递进且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群。结合IT+金融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①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争取建成通识核心课程,并逐步面向全体学生。
② 建设系列创新创业学科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获得未来所要履行职责的基本能力,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领导力的思维和技能。
③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包括暑期实习、科研实践、创业模拟等实践课程内容。让双师型导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双赢:学生可以尽早参与到企业课题之中,从而将理论所学学以致用,满足社会需求;企业也能够了解学校,获取优秀生源,降低新人入职的培训成本。
(3)提供实验室保障,支持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供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支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
3.方法创新为突破
方法是整个系统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方法创新,才能够让体系自我调控并产生良性循环。方法创新包括课内授课方法的创新、创新创业实践方法的创新以及相关支撑平台的创建。
(1)授课方法的创新
体系的目标要求“倒逼”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突出强调授课内容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包括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课堂教学,鼓励个性化、小班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性,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多样化学习和成长路径。
(2)实践方法的创新
搭建适用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方法,结合综合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模拟仿真锻炼。例如在软件工程专业中,要求课题实践从应用场景倒推,从撰写用户需求报告书开始,搭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从项目发布、招投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全过程的仿真体验;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并实施多层次、过程化的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切实发挥导师的作用。课题完成之后要有总结和应用,并收集优秀作品到创新创业孵化案例库中。
(3)创建支撑平台
创建创新创业管理平台,包括构建学生信息数据库、指导教师数据库、过程化管理监控评价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和项目的有机互动。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教师的“过程化”管理、监控和评价,进一步规范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其效果。
4.服务创新为保障
构建面向师生的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服务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和综合评价提升服务平台,做到创新创业教学培训、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的无缝对接,实现指导人员、经费和场地及时到位,为创业学生替提供全面服务。
结语
IT类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重强调系统中各要素及其支持机制的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在设计IT人才目标体系实现矩阵的基础上,从提升IT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出发,从理念认识、人才标准、课程体系、支撑平台及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从而提出了提升IT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及措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基于构建的IT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探索实施过程中获得显著成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学生成果层出不穷,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创业项目崭露头角,得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