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素质提升为目的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素养培养研究*
2023-01-26冯敏娜
冯敏娜 齐 磊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从传统艺术形态角度出发,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音乐由于其非语义性等特征,常常被认为是最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尤其是那些经过高度艺术创造的音乐,如我国的文人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因此能够“听懂”这样的音乐,从中听出些许门道,甚至是对其的优劣好坏进行一番评价,常常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的表现。本文的主题是讨论视唱练耳教学中有关音乐素养的培养,所以需要先探讨一下,音乐素养究竟是指什么。
音乐素养从字面意思上看,是一个人在音乐的各个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所谓素质是指人作为社会属性的个体或者群体的质量,“这种质量是通过一定活动反映出整体综合能力的水平”(见廖佳骅《音乐与素质教育》),由此推论,音乐素质就是人在音乐的学习、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整体综合能力水平;修养从词源角度而言,来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观念,主要是指人在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精神层面的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正能量”的修炼和内省,保持身心健康,并努力达到当下的社会所崇尚的最高思想、道德境界。因此,音乐素质和素养本质上没有明确的区别,为避免混淆,本文统一用“音乐素养”表述。
若具体地讲一个人音乐素养都包含什么,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排在前列,陈雅先在《谈音乐基本素养的导向性》(以下简称《导向性》)一文中就谈到“音乐基本素养指的是‘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等音乐综合能力。音乐感知力包括‘音高感’(音准)、‘音长感’(节奏)、‘音强感’(力度、拍子)、‘音色感’(音的自然色彩及和声色彩)、‘调性感’(调式及调高)、‘多声思维感’(和声、复调、织体)、‘结构感’(句式、段式、曲式)和‘音乐表现力’。音乐鉴赏力是指在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时对音乐的形式、体裁、风格、审美情趣进行鉴赏和审美判断的综合能力。”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音乐感知力”是“音乐鉴赏力”的前提,当具备了较高的音乐感知力,才能结合相关的音乐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审美价值进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鉴赏力,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总结《导向性》一文关于音乐素养的观点,其阐述的许多具体的能力,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人能够具有正确的、合理的审美观,从而达到社会整体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目的。因此可以判断,不管是普通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只要进入一个音乐活动当中,其音乐素养的体现,主要是审美素质的体现。
关于音乐审美素质,周海宏曾在《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一文(以下简称“周文”)中运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等多种音乐学的理论进行过精彩分析。作者首先阐述了审美素质的三个层次的活动,即音乐欣赏、表演、创作中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现了初级到高级的逻辑关系。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核心能力处于最初级层次,具体为“对各种声音的听觉属性的感受力”“对声音结构关系的感受力”“在联觉机制作用下引发的进一步综合感性体验的能力”。从作者的具体阐述中不难看出,这三种能力基本与陈雅先所述的“音乐感知力”一致。从视唱练耳教学的角度而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对于声音听觉属性、声音结构关系以及联觉引发感性体验的理性认知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例如在视唱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纠正学生在视唱中出现的音准、节奏时值的偏差,在听觉分析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旋律律动、节拍的把握,在和弦与旋律听写中反复训练学生对于大小三和弦、大小调色彩的对比。
在“周文”中,审美素质的第二层级表述为音乐表演活动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除了第一层级中包含的全部能力外,音乐表演活动还应具备把握作曲家的基本意图能力——读谱与遵循乐谱的基本规定、具有产生与控制良好声音结构的能力——技巧与技术以及对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把握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读谱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优秀的视唱教材中的曲目会在谱面上非常清晰地标注具有音乐表演要求的符号与信息。以国内最通行的《法国视唱》1A为例,1 至100 条练习的谱面上只有速度术语、谱号、拍号、音高、时值、乐段反复、换气符号几个基本的信息,教材的编者显然在这个阶段考虑到了初学者有限的乐谱信息处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全准确地做到对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并非易事,大部分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音高的正确识别与准确歌唱、时值的准确表达上,但是对于演唱的速度是否符合速度术语规定的区间、呼吸换气是否完全准确的按照谱面的要求、打拍的方式是否按照拍号规定的律动往往容易忽视,而这些问题是一个专业的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从101 条开始,力度、连线、跳音等更多信息加入后,音乐的表现力处理已成为新的课题,所以如果想要培养一名未来的演奏家具备把握作曲家意图的能力,视唱练耳教学对于学生良好读谱习惯的养成是应该从一开始就着重培养的。对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把握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仍旧以《法国视唱》1A 为例,大部分视唱曲都具有完整的曲式结构,尤其是西方音乐最常见的aba 三段结构,包含了最基本的调性布局,即a 段在主调,b 段则转到主调的近关系调上并在乐段的结束部分为再现a 段回到主调做准备,乐段内部通常以若干方整性结构但带有明显开端、发展、收束的乐句组成,这种结构、和声、调性的布局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已经涉及“周文”中所说的“对比与变化、平衡与统一”等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的原则,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知、分析并熟练地掌握。至于产生与控制良好声音结构的能力,也就是音乐表演的技巧与技术,似乎超出了视唱练耳教学的范畴(视唱练耳课毕竟不能替代表演专业课去教授学生在复杂的专业曲目当中如何运用专业技术技巧去构建良好的声音),但是在视唱教学中仍旧不能回避一些基本的歌唱技巧。前边所说合理的呼吸换气,事实上已经涉及歌唱技巧了,其他如用平稳的气息去唱一个长时值的音,或者通过气息的控制来表现作品中的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要求等,所以视唱练耳课里涉及的基本歌唱技术,虽然不需要像专业表演技术那样进行长年累月高强度的训练,但视唱教学恰恰是通过这些基本的技术要求,使一条视唱曲也具有“音乐表现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心中种下音乐的种子。
“周文”中的最高级层次的审美能力指的是音乐创作活动中的能力,除了之前两个层次的能力外,还包含了内心听觉、对音乐音响审美原则的了解与感性把握、对音乐音响可能引起的听觉体验与审美反应的经验、构想全新音响结构的能力、以联觉的方式体验周边世界与内心感受的能力与习惯。在这些能力当中与视唱练耳教学最直接相关的能力即内心听觉,培养内心听觉是视唱练耳教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周文”中内心听觉能力被描述为“在内心中构想音乐的基础”,对于一个作曲者而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作曲之前的时代,作曲者在自己的作品排练上演之前,“是不可能随时随地通过实际表演来感受自己创作出来的音响效果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他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中来感受自己构想出来的音乐”。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方音乐史里的那些作曲家无疑都具备了极高的内心听觉能力,基本上只需要借助钢琴这唯一的外力,就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各种不同体裁、不同表演媒介的作品从而开展创作。这种能力首先来自大量的听觉积累,这个过程类似于往“大脑”这个数据库中输入数据,其次需要拥有顶尖的记忆力,相当于输入的数据必须能够存储在硬盘里,而不会丢失;然后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创作实践形成经验的过程。视唱练耳作为一门以培养和发展音乐听觉为核心的课程,内心听觉的培养自始至终贯彻在教学中,即使是初学阶段简单的音高构唱练习,已经包含了对内心听觉的培养。按照教学规律,在进行音高构唱练习之前,首先必然会大量地进行视唱和听唱的练习,这个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音高的高低关系在学生心中形成“概念”,也就是通过不断地用乐音产生的物理信号刺激听觉神经,最终使大脑对这些物理信号产生了“记忆”,并且不需要实际的物理信号刺激,也能够在脑海中通过想象,构建出某个乐音的物理信号刺激神经时的感觉,并通过嗓音作为媒介进行表达,这就是心中有了对音的“概念”,从而具备了仅以乐器给定的单音作为参照,就能够唱出教师规定的另一个音高的可能性。总而言之,无论是浅显的单音构唱还是复杂的实际音乐听觉分析,视唱练耳教学的最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教学内容涵盖面较为丰富,着重培养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活动中诸多审美素养所应具备的能力的一门课,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快速、准确地分辨和理解音乐中各基本要素(音高、调式、调、节拍、节奏、音程、和弦、旋律手法、曲式结构等等)的能力,发展内心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对音乐风格的领会和理解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等。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材料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教学方法做一简要的归纳。
一、大多数有调性音乐作品中的乐音,是以调式为中心的。因此调式调性感的训练尤为重要。可以先从作品的风格入手,感性上能分辨西洋大小调和民族调式的区别,再由感性到理性的区分各自体系内的更多细化内容。教学中可以从整体—部分这样的训练方式。也就是说,先整体上通过听唱实践感受调式特点,再通过构唱音阶、调内音程、调内和弦等反复对比练习去辨别。
二、视唱练耳课程和乐理、和声等理论课程也是息息相关的,乐理作为音乐学习的“敲门砖”,在视唱练耳技能训练时都应有“清晰的头脑”,如在音程、和弦的学习中,必须先有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音程、和弦的听辨。很多学生在构唱和弦的时候,和弦结构不明确,唱的时候随意构唱,总是频频失误。
三、节奏作为音乐三大要素之首,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良好的节奏感是正确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掌握不同音符的时值长短只是读谱视唱的基础,真正的节奏训练应先从节拍律动感的培养入手,先学会抓住音乐的节拍,这就如同把握住了音乐的“脉搏”,而后才循序渐进地引入具体节奏型的分析与听辨。
四、视唱练耳,通常“唱”先行,运用大量的中外名曲作为视唱教材,感受不同作曲家不同流派的作品风格,准确表现出作品的内涵,也可通过背唱、默写等教学手段加强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扩大艺术视野。如:
谱例选自《单声部视唱教程》上册第31 条,该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爱尔兰民歌,由英国歌曲作曲家、剧作家贝理创作。旋律多为音阶式,其中重点练习sol 到fa 的小七度音程,也是这条视唱的音程难点。节奏多为基本节奏型。整个乐段划分为四个乐句,aa1ba1,第二乐句和第一句是平行的关系,第四乐句完全重复第二乐句,通过结构分析,要求学生快速背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关注重复、模进等主题发展方法,更好地理解乐句关系。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无论是对于一般的国民音乐素养教育还是音乐专业的学习,其在音乐素养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是,视唱练耳不能解决音乐素养提升的全部问题,音乐素养或审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体系化的教育课题,视唱练耳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和启迪的作用,解决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该如何去听的基础性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