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2023-01-26张凤
张 凤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6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的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是国家深厚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提供支撑。针对当前外宣翻译中,文化自信认知度不高及缺失问题,需要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外宣翻译全过程。重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既提升外宣翻译成果,也达到文化自信的外宣翻译实践目的。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翻译者具有文化自信是必要的,将文化自信融入外宣翻译体系中,关注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增强外宣翻译文本信息呈现的精准性,从而彰显外宣翻译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概述
外宣翻译与对外宣传一样,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语言信息,中国学者及专家提出的思想,国际其他国家对此并不一定具有深入研究。外宣翻译的目的性与翻译的选择性相关,选择何种外宣翻译方法及理论决定其翻译的结果。在外宣翻译中,翻译的方法、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伦理立场、文化态度,直接影响翻译的成果。在中国文化及文本信息外宣翻译中,翻译的具体形式并不是无法进行判断的,其取决于翻译者所具备的文化自信及态度立场,以此在外宣翻译文本中体现本土信息及思想,实现本土文化对外宣传的目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及党政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对文化的生命力具有促进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人们对国家文化信息认可与认同的具体表现。
在文化自信理念下,外宣翻译呈现独有的特性,应打破传统外宣翻译的束缚,赋予外宣翻译文本信息新的内涵及思想,以翻译者的文化自信深度,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首先,文化自信视角下强调外宣翻译做到准确性及灵活性。在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外宣翻译材料及资源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外宣翻译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外宣翻译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出现翻译错误的问题。同时,翻译灵活性也很重要,要善于运用语言知识,实现语言信息转化的同时,赢得受众对外宣翻译材料的认可与青睐,达到外宣翻译优质性的目的。其次,文化自信视域下强调外宣翻译应具有政治敏锐性。以翻译者的文化自信为基点,遵从正确的政治导向,准确运用语言,良好地处理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从而增强外宣翻译信息的政治敏锐性,使外宣翻译文本不仅追求形式美,更为强调文本的内涵——文化自信。最后,文化自信视域下强调外宣翻译以受众面为中心。外宣翻译的受众面为外国人,使他们借助外宣翻译素材更为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于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外宣翻译立足于受众面群体的信息接收形式,可进行良好的外宣翻译活动实践[1]。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理论研究
(一)功能目的论
外宣翻译中翻译理论多元,而功能目的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功能目的论认为在外宣翻译中应摆脱原文的理论束缚,以语言交际为主要目的,进行外宣翻译的实践,使翻译文本赢得受众青睐,使他们在文本阅读中快速获取其中的信息,增强外宣翻译可读性。在外宣翻译中,功能目的论应遵从一定的原则,翻译者应明确翻译的目的,以准确、灵活的翻译模式,对文本进行直译及意译,使语言信息呈现符合读者语言表达习惯。此外,功能目的论在外宣翻译中运用,提倡语言信息翻译的连贯性、贯通性,以文化自信为基点,保留文本信息独有的文化体制,实现语言信息的异化性。例如:翻译“请勿践踏草地”文本信息时,如果直接翻译信息为“We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mattress fragrant grass”。该翻译的模式不仅显得语句过长,而且句意不明确。而通过功能目的论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可翻译为“Don't step onto the grass”。该翻译的形式既简明,也能够更好地传达文本固有的语意,更凸显其中的文化自信内容,展示中国文化中的礼貌特质,使外宣翻译不失文本目的性的同时,也更好地展现本土文化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外宣翻译的目的。
(二)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作为外宣翻译的主要理论依据,从生态学视角,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使外宣翻译从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出发,进行外宣翻译实践。在外宣翻译中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以生态学的文化特征为导向,关注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使外宣翻译文本呈现生态学内容,受众面通过阅读外宣翻译,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诉求,也助推生态学发展理念在全球发展中实践,更为凸显外宣翻译的引导作用,提升外宣翻译在国际市场中发展的地位。例如:翻译者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导向,翻译环境保护的文本信息,应在其中融入大量的“Environmental”“cultural confidence”“National pride”“Oecology”“Reasonable use of resources”“Inheritance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等思想信息,增强语言信息及文化信息的选择性,增强外宣翻译可读成果,传达中国文化的生态学思想,从而明确我国发展的主张[2]。
(三)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同样是外宣翻译中的主要理论依据,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得到深层次体现,更好地处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增强文本信息中的文化自信寓意。在外宣翻译中,以顺应理论为出发点,以归化翻译的方法为主策略,翻译者可通过直译及变译的形式,顺应外宣翻译文本的意思及思想翻译文本信息,使文本信息的呈现更为符合受众面的语言交际环境及场景,以此增强外宣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在外宣翻译中,根据文本材料的变异形式,立足于不同文化,开展针对性外宣翻译实践模式,灵活地运用语言信息,促进语言文本的翻译,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针对外宣翻译中涉及的民俗信息,更要体现文化自信在其中的运用价值,使外宣翻译文本信息中的文化内容呈现完整,促进受众面更好地了解文本内容及文化信息,达到顺应翻译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成果,提升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水平。例如:翻译“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内容时,运用顺应翻译方法,翻译为“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能凸显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自信[3]。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
(一)明确外宣翻译中文化处理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融入外宣翻译中,为外宣翻译文化的有效性处理提供契机。在外宣翻译中,融入文化自信内容,精心地翻译文本信息,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人们对文化自信内容掌握的同时,更好地明确我国文化内容,并对我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提升国际地位。同时,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文本的可读性、政治性、准确性,对国家形象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增强本土人民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自身发展中践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运用到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在“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以文化自信为导向,通过直译模式,翻译为“Love China and protect our cultural heritage”。基于此,在文化自信中,外宣翻译的实践,应明确文化处理在其中的地位,以此为基点,更好地研究、分析其中的文化信息,依据文化视角,传达我国文化内涵,拓宽我国文化传达范围,从而提升外宣翻译实践的价值。
(二)落实文化自信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应落实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外宣翻译多个环节,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手法,从而达到外宣翻译良好的目的。首先,身为外宣翻译者应准确定位外宣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处理的重视度,以此开展针对性外宣翻译活动。其次,身为外宣翻译者应具有文化自信,加强对我国文化的研究,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及自觉,明确外宣翻译的价值,在外宣翻译中融入文化。同时,在外宣翻译中,也要重视受众群体文化的研究,通过文化塑造,采取直译及意译的方法,在外宣翻译中呈现本土文化。例如:针对我国政治的外宣翻译“三严三实”,以顺应翻译理论形式,通过直译、意译的翻译手段运用,翻译为“Three stricta and Three Earnests”,在融入我国文化思想的同时,以直译翻译理论为主导,更好地传达翻译文本中的信息。又如翻译“三个代表”,可翻译为“Three Rpresents”;“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可运用意译翻译方法,翻译为“the Two CentenaryGoals”。增强翻译简洁的同时,更能够表达文本的深意及文化思想,增强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处理的水平。最后,在外宣翻译中,增强文化传播的自觉性,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外宣翻译传播载体,促进其在网络平台中推广,拓宽外宣翻译传播面的同时,提升外宣翻译文本的可读性[4]。
(三)外宣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一,合理选择外宣翻译文本信息,加强对外宣翻译内容的研究。在明确外宣翻译内容准确无误时,以文化自信层面,灵活运用意译及直译的方法,加强对外宣翻译内容的实践。合理选择外宣翻译内容,更好地塑造我国形象,凸显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度与认可度。同时,注重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加强外宣翻译内容的选择合理性,是外宣翻译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通过翻译手法的运用,更好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工作实践。例如:重视地域文化内容的选择,诸如具有人文情怀的信息为“南昌起义永垂青史!八一精神永放光芒”。以该内容传达文化内容与信息,通过文化自信的融入,翻译为“The Nanchang Uprising Stays Immortal in History! The Spirit of August 1st Shines Forever”,以此提升中国形象,助推中国文化的外宣。
第二,改进外宣翻译的表达形式。基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语言在不同国度中体现出差异的特性。在此背景下,外宣翻译者应重视这一语言特质,加强对外宣翻译文本受众群体的语言文化研究,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增强外宣翻译语言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使对方能够看到外宣翻译的文本内容,并将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到每个外宣翻译细节处理中,给予阅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更多国家的人们认知与认可中国文化。事实如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良好地进行外宣翻译,使文本中呈现文化信息,必定助推我国文化信息的广泛传达与传递,从而达到外宣翻译实践的价值性。
第三,讲究外宣翻译写作方法,增强外宣翻译文本信息的可读性。目前,在我国外宣翻译中,写作方法应予以关注。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运用套话及政治口号。应以文化为导向,赋予外宣翻译活动别样的素材,改变以往“说教味”的外宣翻译活动模式,更为重视外宣翻译的生动、幽默形式,以运用信息的良好整合及使用,增强外宣翻译可读感。例如:避免运用“在……形势下”“受到……一致好评”等相关的套话,应使语言信息更为生动,从而提升外宣翻译的文化处理效果[5]。
(四)外宣翻译方法的创新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重视外宣翻译方法的创新,以此为基点,处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灵活地运用多元外宣翻译方法,促进文本翻译的多元形式。
第一,善于运用解释性外宣翻译方法,重视文化信息在其中的运用,以文化信息弥补传统外宣翻译的弊端。在传达文化信息的同时,增强语言表达的精准度,缩小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在翻译“我厂产品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国家质量金奖杯,并获重大科研成果奖”时,以直译为主翻译思想,运用解释翻译的方式为“Our products have won the national gold medal and the national quality for many times Golden trophy,and won th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融入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外宣翻译的水平。
第二,运用再次创造性的翻译。在外宣翻译中,精心设计翻译流程与方法的同时,针对存在的翻译顺序问题,可运用再次创造性的翻译方法及直译的翻译思想,实现文本的进一步梳理。例如:在翻译“和而不同”时,重视再次创造性翻译方法,翻译为“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其中也呈现“和而不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第三,运用归化与异化的外宣翻译方法。在文化自信中,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用好归化与异化的外宣翻译方法是必要的,可以更好地解释文体中的文化信息,实现文化信息与文本信息的融合。例如:在翻译文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时,运用归化与异化的外宣翻译方法,翻译为“if a man does not keep his word,what is he good for”,提升外宣翻译在文化自信中的实践水平。
四、结语
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处理对策实践,以外宣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为基点,明确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呈现及处理价值,落实文化自信在外宣翻译体系中,创新外宣翻译方法及策略模式,增强外宣翻译兼顾性。既关注外宣翻译质量的好坏,也重视文化信息在外宣翻译文本中的体现,从而使外宣翻译文化信息处理更优质,提升外宣翻译在中国文化弘扬及形象塑造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