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以物联网项目驱动为例

2023-01-26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联网驱动

张 杰

(舟山技师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物联网项目驱动,是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运用物联网项目驱动内在逻辑,推进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物联网项目驱动教学实训质量的关键,为相关领域职业人才、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提供科学帮助,使新时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工作的推进,能形成多位一体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院校实训总体质量。

一、物联网项目驱动的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育定义

(一)围绕技术特性构建校内实训教育体系

物联网项目驱动的核心技术结构,是由应用终端、网络终端与数据终端三项主要结构构成。数据终端是最基础的服务模块,主要负责数据信息采集、数据信息储存及数据分析。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对数据终端实训模式的借鉴,主要是针对教育实训需求、人才就业需求及实训目标进行明确,确保职业院校校内实训的开展,能形成更为完整的基本结构。网络终端,则主要负责匹配数据需求,根据信息指令及信息内容,对数据信息加密传输,使物联网各环节一体化串联。对于物联网项目驱动中网络终端服务模式的借鉴,则更多是以加强各个环节衔接紧密性及深化教育对接为主体。例如,与企业进行教育合作,为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提供部分教育帮助,使校内实训能充分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应用终端,主要负责处理数据信息及发送数据指令,通过对程序内容的编辑,实现对物联网项目系统功能调度。运用应用终端模块进行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探究,则是在明确主体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优化教育结构及教育资源配置,开发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新策略及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训路径及实践方法,为后续阶段更好地保持实训的有效性及实效性夯实基础。

(二)围绕物联网项目服务开发校内实训教学新模式

物联网项目驱动必须先对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当前物联网项目驱动发展特点,从而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整合及项目评估等策略,实现对物联网项目服务有效性研究。而后基于团队合作及项目开发资源调度,提升物联网产品质量及技术能力。基于这一策略构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育模式,则应围绕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及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等目标,开展职业人才教育发展及教育实训评估,分析其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及职业人才专业优势,进而针对性地制定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方案,提升校内实训的教育有效性。

(三)以物联网项目驱动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校内实训教育模式

校内实训体系建设要从丰富职业人才岗位实训经验、提升一专多能岗位工作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及培养职业人才岗位工作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使实训教育模式的构建能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应用多元化需求,强化校内实训总体质量。综合以上信息来看,无论是运用何种逻辑推进物联网项目驱动模式的教育实训,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均要以明确教育需求、定位教育方向、深化教育合作、推进教育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体系、强化团队合作及完善教育实训服务体系等内容为核心要素。所以,物联网项目驱动的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针对物联网项目驱动发展特点,将其内在逻辑应用于校内实训教育改革,使实训教育发展保持一定的教育前瞻性与教育先进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各个阶段实训教学质量[1]。

二、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特点

(一)优化校内实训顶层设计

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部分职业院校人才教育培养,也是基于这一经济理论推进校内教育实训。但从物联网项目驱动逻辑来看,项目需求及项目顶层设计,才是决定基层建筑基础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基于项目需求规划项目目标,是物联网项目驱动的重要特点。所以,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应注重对顶层的设计,通过完善协同教育体系及建立多种不同教育模块,实现实训的多位一体稳步推进,从而更好地运用物联网驱动项目特点,深化实训的多元化对接。譬如,针对技术类专业职业人才培养,应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应用需求,并根据未来技术人才就业发展环境及市场动态,做好多个层面的教育分析及教育评估,在充分掌握教育发展需求及明确教育新方向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此提升实训的教育质量。

(二)构建基于团队协作校内实训教育体系

团队协作是物联网项目驱动的重要一环。物联网项目驱动无法根据单一个体思维逻辑进行项目规划,必须基于构建高水平项目团队、秉承集思广益的中心思想进行项目驱动的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团队内部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以物联网项目驱动为载体,构建校内实训教学新模式,也应围绕团队协作构建教育实训新体系。其中,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应重点加强对职业人才个人特性、个人优势及个体化学习差异的分析,根据其学习优势进行团队成员分配,使各个不同实训团队成员构成能在团队协作方面各自发挥不同的专业优势。另外,团队协作教育实训理念的运用,同样适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物联网项目驱动必须在领导者管理引导下,科学做好项目驱动研究规划,进而保证项目开发进度及项目管理有效性。教师队伍的建设,则是由教师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及教育管理,提升学生团队协作实训效率,更好地加强校内实训的教育有效性。

(三)深化校内实训的对外教育合作

目前,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大部分是基于技术整合推进技术创新。通过第三方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做好对技术内容共享及技术开发,则是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的重中之重,能在充分提升物联网项目驱动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总体质量。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运用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内在逻辑,深化对企业、政府机构及第三方教育合作的教育实训合作,进一步运用企业员工赴校指导及教师赴企挂职等方式,吸纳职业人才教育实训经验,开拓职业院校教育实训新路径,并加强教育实训资源的共享,使职业院校校内教育实训的推进,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外,深化职业院校校内实训的对外合作,能为其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改变部分职业院校滞后性的教育实训思维,为后续阶段深化校内教育实训工作做好充分铺垫[2]。

三、物联网项目驱动的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模式构建对策

(一)强化校内实训教育定位

明确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基本需求,是项目驱动设计的第一原则。强化校内实训的教育定位,则是明确教育实训需求的重要过程。对此,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模式的构建,必须针对未来职业人才就业发展、职业人才教育规划、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分析,做好多方面教育实训评估。并完善校内实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根据职业人才就业发展环境的变化,给予教育实训路径的修正建议,使教师能根据新时期教育环境的变化,科学掌握实训节奏及教育强度。其中,职业院校应注意的是,强化校内教育实训的定位,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学习能力,对教育实训的实际影响。教育结构及实训模式的设计,应在有效消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做好对学生学习短板的补充,使学生在实训方面能发挥自身学习优势,避免学生自身存在严重的学习薄弱项,而导致校内实训流于形式。另外,强化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育定位,应满足阶段性人才教育培养需求,既要加强对未来教育发展形式的评估,也要以当前教育发展需求为载体,开发校内教育实训新形式及新方案。以此,提升校内实训的总体有效性[3]。

(二)提升校内实训教育衔接紧密性

保证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避免产生信息丢失及信息数据坏损问题,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关键,也是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通常情况下,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会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运用程序优势开发纠错机制,从而更好地保证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有效性,为未来物联网产品技术应用提供支持。但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内实训的设计方面,未能借鉴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内在逻辑,使其产生教育实训结构松散及学生学习怠惰的问题,不利于校内实训的有效开展。所以,加强对各个实训环节的衔接紧密性是未来阶段提升实训教育质量的关键,可以更好提升校内实训的教育水平,使其形成一体化串联的教育结构。除此之外,提升校内实训教育衔接紧密性,可以提升学生教育实训紧张感,使学生在紧张学习氛围的营造下,提升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校内实训学习习惯,为后续阶段学生就业发展及岗位实训提供科学的教育保障。

(三)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育活动

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需要通过技术验证的方式,明确各项技术应用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各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并丰富技术人员设计经验,使其具备更强的技术探索与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深化对物联网项目驱动功能的开发。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育活动,则是以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为载体,优化校内实训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验证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参与各类不同实训活动,丰富学习经验,使校内实训能成为提升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方式。随着学生问题研究及探索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习实训的创新意识也将随之加强。此时,再推进高强度的校内实训教育实践,则可取得更良好的教育成果。此外,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活动,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阶段学习实训方向,使学生可以基于学习创新及学习探索,加强对自身学习经验的有效运用,改变学生长期以来所处的被动学习地位,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学习实训的主动权。以此,为后续阶段构建多元化教育实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弥补传统模式下校内实训的教育不足[4]。

(四)优化校内实训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需要定期收集客户信息反馈,通过信息反馈及内容评价,明确技术优化及项目管理方案。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育管理评价机制的优化,应基于对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的借鉴,建立双向评价的教育反馈机制,深化对学生学习实训动态及教育实训现状的了解,从而为后续阶段更好地进行教育改革及教育内容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所谓双向评价机制,是指由企业或第三方用人单位,建立一套与职业院校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对职业院校教育评价体系与企业、第三方用人单位评价体系的全方位分析,从更多视角了解当前教育实训缺失及实训不足。以此,形成双向的教育评价互补,避免产生教育评价信息的遗漏,保证职业院校客观针对教育实训问题进行分析。其中,职业院校与企业、第三方用人单位,必须明确教育评价机制建设功能性,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及全面性,使双向评价机制的运用,能更为直观地针对教育实训问题进行呈现,以便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能运用较为简单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汇总,提升校内实训的教育科学性。另外,优化实训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应考虑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及不同阶段,学生实训表现的波动变化。职业院校可以采取信息化与数字化分析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训信息的评价反馈。以此,在提升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的视角下,实现实训评价精准性,强化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对各项教育实训问题的了解。

(五)构建多位一体的校内实训教育监督管理体系

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必须从多个维度验证项目实用价值,并对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提取,基于现有技术模型,针对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进行优化。换言之,丰富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物联网项目驱动设计效率。所以,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模式的构建,应针对教育视角的丰富,构建多位一体教育监督管理体系。并采取多种不同策略,开展深层次校内实训教育实践分析,保证实训教学规范性及科学性,避免产生实训管理混乱及盲目开展教育实训的问题。其中,职业院校应结合校内实训的教学特点,针对布局特殊的专业科学,建立多元化监督管理体系。院校内部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决策层,均应参与对教学实训的管理监督,确保能从更多维度探究问题与分析问题。另外,构建多位一体的校内实训教育监督管理体系,能有效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教学实训的影响,使校内实训的推进,可以结合职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逐级递进。因此,这一策略的运用,在有效提升教学实训标准化水平的同时,也为加强对教育问题分析,提供多个不同视角,进一步强化实训的教育质量,为校内实训教育实践的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开展奠定良好根基[5]。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项目驱动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将为实训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教育思路,解决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育质量不高及校内实训教育管理缺失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满足职业人才及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多元化需求,为后续阶段更好地完善职业院校校内实训教育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联网驱动
“身联网”等五则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抢占物联网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