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医精神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医德医风教育研究*

2023-01-26寇丹阳李中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风医德医学生

寇丹阳,李中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1 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

1.1 政治坚定

政治坚定是在理想信念层面对红医的要求,是苏区与白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本质区别。红医作为革命战争队伍的重要成员,承担着为革命事业治病救人的重要职责。他们既是医生,也是战士,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红医如果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很容易在物资极度匮乏和生命遭受威胁的情况下投敌叛变。因此,毛泽东等领导人高度重视红医的道德品质,将政治素养作为红医入校、培养和毕业的重要考核标准并多次指示“加强对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1]。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引导下,有很多医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

1.2 技术优良

技术优良是在专业技术层面对红医的要求,是红医精神的鲜明特征。在中央苏区时期,医疗人才和物资奇缺。为此,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人才,壮大了苏区医疗卫生队伍。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创立之初,毛泽东就把“技术优良”定为学校办学方针。朱德也鼓励学生既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又要具备精湛的医术和扎实的学识。为了提高红医学习效率,苏区管理部门组织出版了大量卫生书籍和报刊并经常组织红医研讨、交流。在长征期间,行军条件十分恶劣,红医为了挽救更多同志的生命而努力学习,他们将知识点写在纸上并贴到战友身后,抓紧一切时间提高医术。在行军中,缺少西药等医疗物资,红医就学习中医药知识,这也推动了中医药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1.3 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是在职业价值层面对红医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更好贯彻全心全意为军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红医从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经常开展医疗卫生知识宣讲活动,还编写了大量普及医疗知识的小册子,宣传防病治病等知识,帮助群众形成了“生病看医生”的观念。在救治伤病员过程中,红医秉持“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原则,冒着生命危险出入前线,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在医治伤病员过程中,红医不仅要为伤病员做手术、换药、测体温,还要给重伤病员洗脸、洗脚、喂饭、铺床[3]。面对伤员需要大量输血而库存血量不足状况时,他们也总是主动献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红医还对伤病员实行人文关怀,给予他们家人一般的温暖和关爱,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团结一致、战斗力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埋头苦干

埋头苦干是在工作作风层面上对红医的要求,充分展现了红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面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艰难创建到蓬勃发展的非凡历程[4]。为了培养更多优秀医疗人才,红医不仅抢救伤员,还利用休息时间编写讲义和教案、给学员上课。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苏区出现了食盐严重短缺的现象。为此,红医从地窖、土墙甚至尿桶底部挖下硝土作为原料提炼硝盐。面对来之不易的硝盐,红医并未选择自己食用,而是将其留给伤病员冲洗伤口。同时,在苏区缺少资金、器械、物资的背景下,红医自行研发器材、研究技术、开拓医疗和教学场地、动员药铺捐献药材、发动群众捐款和帮忙,创造了诸多“第一”的好成绩。例如,创办了第一所红军医院和卫生学校,创建了第一个卫生材料厂并凭借扎实的中医知识发明了“黎氏散”和“小布丸”等中药,有效弥补了苏区西药短缺的不足[5]。

2 红医精神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医德医风教育的必要性

2.1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停课不停学”的重要保障

红医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体,“技术优良”充分体现了医学对技术的要求和依赖,“政治坚定、救死扶伤、埋头苦干”则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属性。作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资源,医学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以技术为媒介将红医精神滴灌式融入医德医风教育不仅是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之要[6],更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有效之举。

一是,以技术为媒介能够有效突破疫情防控背景下红医精神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随时随地参与虚拟实践提供了可能,有效减轻了疫情给实践教学带来的冲击。虚拟实践具有强烈逼真感,学生在具有高度吸引力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中会产生沉浸式、临场式的实践体验,实现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身份转变。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感知红医心路历程,体会红医遭遇的艰难险阻。二是,以技术为媒介能够在疫情防控中为师生高效沟通提供平台。新媒体技术为全国各地的师生提供了自由研讨空间,教师也能够及时为学生答疑释惑,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红医精神是从医学生需求侧入手创新教育形式,在疫情冲击下保障医德医风教育实效性、实现“停课不停学”的重要保障。

2.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满足医学生认知需求和期待的有效方法

医德医风教育的“课堂革命”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的价值性,更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新时代医学生在认知需求和期待方面呈现出崭新特点:首先,医学生在认知需求上表现为直观、简单的特点,往往缺乏辩证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红医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依托技术将红医精神蕴藏的价值观隐性植入虚拟空间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唤醒医学生红色记忆,实现红色历史可感、可知,培养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思潮侵蚀;其次,医学生在认知期待上表现为新颖性、时代性的特点。医学生思维活跃,具有科技感和时代感的事物对他们具有天然吸引力。利用技术打造虚拟世界具有强沉浸性和交互性,能够大大增强红医精神的感染力、亲和力,满足学生的认知期待;最后,医学生在认知取向上表现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7]。新时代医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更希望通过“量身定做”的教育方式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技术手段传播红医精神能够在满足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教学,教师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辅助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红医故事,掌握学生的知识盲点和现实困惑,从而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案,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个性化教学转变。

2.3 健康中国视域下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重要路径

“健康中国”战略是在党和国家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制定的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整体提高,但在经济利益至上等观念的裹挟下,医患矛盾等问题较为突出。红色文化传统断裂以及红医精神传承缺失是当下医疗卫生领域出现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医学高校必须积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创新红医精神融入医德医风教育方式,培养兼具优良技术和仁医情怀的优秀医学人才。

信息技术赋能红医精神,能够从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环境、延展教学时空的维度提升医德医风教育实效性。从优化教学内容维度来看,VR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建模技术能够将红医政治坚定、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埋头苦干等精神转化为立体可视的故事,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彻底解决传统医德医风教育多停留在文字、影像层面,立体化程度不高、生动性灵活性不够、学生参与感体验感较差等问题,真正实现红医精神入脑、入心;从革新环境、延展时空维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医德医风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衍生出翻转课堂、虚拟课堂、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对突破依托于学校场域的常态化教学时间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红医精神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医德医风教育是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重要路径,该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励医学生自觉对标红医榜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理念以及成为精诚大医的职业理想,而且能够推动和谐医患关系以及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3 红医精神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医德医风教育的具体路径

3.1 择取得当,引导教师积极贯彻智慧教学原则

智慧教学原则是技术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是助推技术融入深度与广度、提升医德医风教育效能的关键[8]。若想取得“技术+内容,1+1>2”的效果,教师必须择取得当,在智慧教学原则指导下处理好技术与教学、趣味性与思想性以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教育合理技术化”原则,使技术成为红医精神融入医德医风教育的最佳配角。技术能够赋予红医精神更强的吸引力和展示力,但过度使用教学技术,不仅会降低教师的自我确证性,还会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因此,在技术使用时,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和技术的关系,围绕教育目标适度使用技术,将技术之效发挥到极致。

其次,要坚持趣味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在保证教学有趣有味的同时必须保证教学有魂有法,始终不偏离育人主旨。在对红医工作、战斗场景虚拟建模时,教师要遵照史实,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呈现最逼真的场景;在虚拟内容择取上,要按照“能实不虚”的原则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且具有重大教育价值的情境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创作;在互动游戏设计上,要以价值观培育作为设计出发点,用理论知识串联游戏环节,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9]。

最后,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智慧教学开始前,教师要找准技术与红医精神的契合点,在优化教育内容、加强教育设计等环节上体现精巧构思,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负起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责任,将红医精神鲜明的价值导向性赋予学生虚拟体验中,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在智慧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反馈及时反思,确保智慧教学能够实现质的提升。同时,成功的智慧教学更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智慧教学既要利用VR技术打破虚拟与现实时空的对立,为学生提供与红医沉浸式互动的机会;也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突破场域限制,为学生提供同时异地、异时异地学习与交流的空间;还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把他们从被动盲从、学习倦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3.2 内容为王,增强红医精神内容呈现力与思想引领力

教师在使用技术时,不能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更要注重加强红医精神内涵阐释,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思悟践行。因此,医德医风教育要以内容为圭臬,使教育内容呈现出“高、深、新、准”的特点,用真理的力量打动学生[7]。

首先,要解决好“高”和“深”的问题。“高”“深”是指教育内容要与理论解读及国家、世界发展大势相耦合。红医精神蕴藏的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价值取向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指导。全球化浪潮下,在疫情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教师可以系统梳理关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相关资料将其呈现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从而培养医学生大国胸怀,铸牢其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激励他们为提升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维护人类生命健康贡献智慧[10]。

其次,要解决好“新”和“准”的问题。“新”是指教育内容内涵要新,提升红医精神思想引领力[11]。这要求教师要在新时代语境下做好红医精神内涵的现代化阐释。新时代,政治坚定体现为将医务工作同健康中国战略、中国梦有机结合;技术优良除了医术精湛、本领过硬的内涵外,还包括突破自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埋头苦干的新内涵表现为新时代医务人员要在现有医疗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精准发力、革故鼎新,为世界人类造福;救死扶伤的新内涵则表现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大局意识。教师要寓教于“技”,着力增强红医精神新时代内涵的呈现力。“准”一方面是指结合医学生学习心理和习惯精选红医案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精准击中医学生“痛点”,使教学与医学生求知欲望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是指内涵阐释的精确性,从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人文医学等角度解析红医精神,甄别各种技术,实现技术在医德医风教育中的自然在场。

3.3 方法创新,实现红医精神活化呈现及可视化表达

创新教育方法是医德医风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努力搭建集信息化手段与人性化界面设计于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通过带有科技感的教学方法将红医精神灵活嵌入医德医风教育体系。

其一,足迹点亮学习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精准定位红医战斗、工作地点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建校、迁校地点,配合历史文献和资料,以三维地图形式,生动呈现红医奋斗路线以及红军卫校发展历史。学生完成每一坐标点相关知识的答题后便可点亮相应坐标,形成红医精神学习点、线、面的结合,在寓教于乐中提升道德品质。

其二,身份体验法。教师要在遵照史实的基础上利用建模技术设计宏大的历史场景,编写具有艺术张力的故事脚本,借助VR技术还原红医形象,创造性呈现红医救治伤员、就地取材中草药土法治疗、运用心理疏导方式协助伤兵康复等事件,引导医学生进入虚拟世界并通过游戏方式让他们体验不同的身份。例如,学生可以以红医、伤病员、普通群众等身份进入虚拟情境,从不同身份出发重新认识和演绎故事,与红医展开跨时空对话,体验红医面临的冲突和抉择[12]。

其三,零距离代入法。利用建模技术打造虚拟展览馆,开展红医文物数字化传播,对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化展示,使医学生足不出户便可重温红医历史。发挥技术优势让文物“会说话”,使红医历史可见可触、红医文化可感可知[13];利用全景摄像机录制教师讲授红医精神视频,后期经过技术加工,使学生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现场学习;利用VR技术实现红医故事活化呈现。通过技术将书本上陌生的名字变得亲切,将冰冷的文字变得有温度,从而增强医德医风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猜你喜欢

医风医德医学生
通过医德医风智慧考评体系建设正向激励医务人员行为导向
县级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浅谈医院医德医风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