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国高校《政治学》教学研究的转型
2023-01-25蔡明干
□蔡明干
《政治学》是我国高校政治学、法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国抗疫工作及成效,检验了不同政治学理论各自设计的政治制度、体制及其运作效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探讨和研究不同政治学理论,实现《政治学》教学研究的转型,对于我们理性对待西方政治学,创建中国政治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进入、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1]。
一、转型的客观必要性
(一)疫情暴发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抗疫工作的不力,既打破了西方政治学历来是“榜样模板”“不可超越”的神话,解放了思想,又证明了西方政治学设计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无能、无效和无助,这要求并促使《政治学》教学研究的转型。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疫情防控的不力,充分暴露了西方政治学追求的自由民主价值理念、据此设计的政治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弊端:一是打破了西方政治学是“榜样模板”“不可超越”的神话;二是促使人们根据实际效果来评价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三是促使人们从本国国情出发去思考和研究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方政治学设计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无能、无效和无助。
1.由个人主义价值观决定。作为西方文明核心价值和政治文明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是指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它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和他人利益。结果一是导致为个人“自由”等私利置国家和社会公共和整体利益而不顾,使疫情防控不力;二是各利益集团为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各政治集团为了选票而迎合选民,消极对待疫情防控;三是民粹主义死灰复燃,导致社会撕裂和动荡不安。
2.由社会契约论和“社会中心主义”的国家建构理论决定。国家如何建构,社会契约论的描述是:人类产生后最先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享受着自然权利,但因人生而愚昧、趋利避害等原因,导致自然状态并不完美,主要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为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人们就相互签订契约,决定把保卫生命财产安全等自然权利交给法人——国家行使。可见,国家建构的目的之一就是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社会中心主义,导致疫情防控不力。
3.由资本中心及资本本性决定。一方面西方国家有国家、社会和资本三股力量:一是国家力量大,社会、资本力量小,这是国家主导发展的模式;二是社会力量大,国家、资本力量小,这是社会自治为主的发展模式;三是资本力量大,国家、社会力量小,这是资本主导发展的模式。其中,社会自治为主的模式导致人们为了自由,资本主导的发展模式导致为了资本利益和选票而共同消极对待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资本的本性就是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为此,代表资本利益的国家为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而根据资本的要求来对待疫情防控,从而导致防控不力。
4.由利益集团的本性及其集团政治运作规律决定。其本性是为了实现或维护本集团,而不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这一方面导致利益集团根据本集团的利益来对待国家疫情防控,另一方面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和撕裂。其运作规律是:随着社会成员民主意识、习惯的形成和发展,集团增多,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集团政治会更加活跃,但因资本操作和控制,会日益导致社会矛盾、动荡和分裂。
(二)疫情暴发及中国抗疫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政治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有巨大的优越性,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及运作,从而要求并促使《政治学》教学研究的转型。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2020年9月8日,举行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标志着中国抗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阶段胜利[2]。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政治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具有巨大优越性,如“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另一方面使中国学者更加理性地对待西方政治学,更加注重对中国本土政治研究。
(三)这由我国政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我国政治学发展:从内容看,它从初始到创立的演进呈现出“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本土化尝试”的学术发展和运行轨迹。政治学科开设的初衷是服务于旧统治和旧秩序,但事与愿违,这促使“中体西用”;1899年加大了“西学”的内容,后来尝试了“本土化”;民国时期师从欧洲旧制度主义;建国后的前30年传播的是苏联政治学;改革开放之后美国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大行其道[3]。从学科恢复后的发展阶段和研究主题看,阶段上1979~1990年是“补课”和“取经”阶段,1991~2012年是“西化”取向与自主探索取向博弈阶段,2012年以来进入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阶段[4]。主题上20世纪80年代是“政治体制改革学”,目标是现代化和民主,这一时期大量现代化研究被介绍到国内;90年代开始走向学科建制化,一是出现了以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为基础的政治哲学研究,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被系统地译介到国内;二是研究转型,从宏大问题关怀转向基层政治调研,形成了“华中学派”;21世纪头10年,其主题是党内民主、协商民主等民主形式;党的十八大之后,重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5]2020年以来更加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四)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际阶级斗争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不断尖锐化,为争取斗争取得彻底胜利、巩固政权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一是为增强信心和凝聚力,争取斗争取得彻底胜利,迫切需要产生中国政治学;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加强教学研究的价值引领。
(五)这由我国高校《政治学》教学的现状及弊端决定。一是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目标是培养立场坚定、方向正确、自觉担当其政治和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内容却以西方政治学为主。二是教材编撰和理论研究“西主中附”[6]:教材是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其知识体系编撰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政治学理论,导致用西方政治学理论分析和解释中国政治现象,甚至用它剪辑中国政治现实。三是专业实践和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因为许多政治学理论是政治思想家根据当时特定的政治现实和政治生活凝练出来的,今天难以模拟,加上政治的巨大反作用,很难让大学生去党政领导机关、法院等单位参加实践。四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理念上以“以书为本”,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强调教师中心和“律规性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基本理论知识,剥夺了教师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生成[7]。
(六)这是构建中国政治学的需要。
二、转型的内容及方向
(一)视角上由仰视转向平视西方政治学。一是我们判断一个政治学理论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否揭示了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否能指导政治实践,只要符合这个标准,都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都应该平等相待。二是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各不相同,其政治学理论肯定不同,相互之间应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三是实践证明: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学理论及其西方模式必然失败。四是从我国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看,目前已进入“本土化研究和构建中国政治学阶段”。这要求我们平视西方政治学。
(二)内容上由“西主中附”转向“中主西附”。一是教学研究中突出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框架;二要强调运用这些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古今中外的实际问题,以中为主、以今为主;三要收集、整理、编撰和讲授中国政治学及其研究的前沿知识;四要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分析提炼出中国政治学理论,并加强对它的研究。
(三)模式上由“模式套嵌”[8]转向“本土研究”。一要从中国政治实践中提炼、总结,形成中国政治学理论;二要从中国历史中分析提炼出中国政治学理论;三要从问题出发,把现实世界从启蒙和批判的对象转化为客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重心应从演绎法转向归纳法。
(四)目标上由单一的人才培养转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并重,归属上转向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促进政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要全面理解并强化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知识、技能及其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他们在革命、建设、改革及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政治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三要强化中国政治研究,逐步构建中国政治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要加强实践教学、服务社会,使广大师生参与到我国政治建设之中;五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注重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学研究,以指导中国政治实践,促进政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归宿。
(五)价值取向上由价值中立、注重公共性转向价值取向、注重阶级性。一要根据中国的政治实践来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学。二要认识到阶级存在的社会中政治始终具有双重性,即阶级性和公共性,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其阶级性是主要的。
(六)内容上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方法上由单一讲授或单一互动转向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内容上: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布置学生阅读规定教材,上网查阅完成相关预习思考题,并在线上、线下相互交流、讨论、研究;课堂理论教学重点强调宏观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讲透基本原理、知识及其科学方法;课堂实践教学介绍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按坐位划定临时小组,组长代表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进行奖励,正确引导;强化“情景教学”,即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里面的相关角色,模拟进入当时时代、当时情景,演示相关活动,如让学生扮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进行对话等;课外让学生组建实践教学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并增加VR等体验教学。方法上既要强化政治学教学研究的主线,避免教学研究碎片化,又要创新教学研究形式、改进方法,适度引入案例教学法、研究法,增加讨论和互动,调动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七)教学评价由单一的评价标准向多元化转变[9]。研究方法上应转向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评价上既要注重理论创新等,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和现实指导意义。
(八)正确处理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一要通过申报政治学方面的课题加强研究、促进教学;二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被公共权力机关采纳后制定或调整公共政策,推动政治建设;三要坚持二者的统一,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坚持价值服从真理;四要根据党和国家、社会的需要来确定研究课题。
三、转型的对策及措施
(一)从我国国情和政治实践出发来从事政治学教学研究,并根据实际效果来检验,这是前提条件。一要转变观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指导;二要加强对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政治实践和现实的调研;三要强化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
(二)始终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深刻认识政治学教学研究的阶级性,时刻警惕和抵御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隐蔽性和尖锐性,这是内在要求。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神话、增强自信,努力从中国历史、现实中研究中国政治,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这是重要途径。
(四)加强对政治学教师的培训,开放政治学等相关网站和专业期刊上的研究成果,转变教学研究观念,这是现实途径。一要加强政治学教师的专业进修与培训,使之随时了解和掌握政治学学科研究现状及前沿,为转型奠定基础。二要加强对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能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政治学研究现状及前沿知识,这是首要的、基本的技术条件。
(五)教学上鼓励教师采用《专题讲座》形式开展教学,科研上鼓励教师参与政治学方面的课题申报和研究,以科研引领、深化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这是有效措施。教学上:一是《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俱进;二是《专题讲座》要做到“三讲”,即讲清教材及教学的宏观思路,讲透基本原理、知识及其科学方法,讲清这些原理及其科学方法在世界及中国的运用;三要收集、整理、编撰和讲授中国政治学的前沿知识,要根据中国历史和现实讲授中国政治学,并逐步形成体系。科研上:一要把教师申报政治学方面的课题纳入教学、科研和年终考核之中;二要大力鼓励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推广机制。
(六)强化课程设计、加强讨论交流、注重分析运用、提高能力素质,这是主线。一要按照政治学金课的内涵、要求及标准加强课程及课堂设计,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知识呈现—体验—再现—反思)、交流互动、课堂练习、小结及延伸、复习与预习等。二要强化师生互动、答疑释惑等环节,注重能力培养,增强教学的实际用途,提高其素质。三要强调过程考核和动态评价,突出操作性和素质,建立政治学的金课评价体系,这是方向。
(七)深化教学研究改革、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增强教学研究的实用性,这是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