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2023-01-25□万亿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亲和力政治课政治

□万 亿

在高校的学习体系构成之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建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被作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关键途径,是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这样一门关键性的课程,在具体的开展实践中,却面临着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等相关问题。为了挽救这样的课堂“惨状”,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之中,增强课程亲和力是首要步骤,这是由于,亲和力的塑造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管理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想要改变学生上课时的不良状态,就必须从亲和力入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想要切实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首先需要教师对于亲和力这一特有名词的内涵拥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亲和力”,顾名思义就是指使人长期处于放松、自在的氛围之中。而将这一名词具体应用到思想政治课程之中,就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活动,营造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产生认同感与求知欲,并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去探索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活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课堂之上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观点,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提升课堂亲和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亲和力是政治要求。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直接与我国现当代的政治社会发展相挂钩、相联结的,其主要组成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我国历代领导人的政治思想。由是,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容不得一丝的马虎和大意。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理论密布的课堂、一丝不苟的课程氛围,难免会使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学习困境之中,不利于传递正确的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念。这时就需要广泛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以求通过最和谐、高效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要求。提升思想政治课亲和力,是进一步巩固我国治国理政的思想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各大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现实桥梁,更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自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最高领导人与诸多相关部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都给予了关注的目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培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周密化部署。其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建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这进一步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属性,以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亲和力作为一项改革任务的政治指向性和政治意义。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亲和力,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无论进行何种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具有统一指向性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亲和力的特定改革,最直接的出发点就是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自身课程属性偏向理论性与时政性,相比于其他课程会略微显得枯燥和敏感;并且思想政治课程一般是全校公选的大课,在实际管理方面也会有一些难度。因而,就会导致课程本身不太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课堂管理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之上缺乏获得感的难题,全面提升课堂的亲和力。具体就是要做到:在课堂之上表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与小调查去具体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现状与接受水平限度。进而,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多元的教学途径向同学们展示最与时俱进的政治、社会现状。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多添加与学生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对思想政治课程迸发出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探知欲望。此外,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为媒介提升课程亲和力,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使思想政治课程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展露出其枯燥外壳下的有趣心灵,使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观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耳、入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骨血”,内化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亲和力提升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网络流行文化提升思想政治课程亲和力。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信息化新时代。得益于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参与政治、了解政治的最主要途径。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亲和力提升,首先就需要将重点放在话语感染力的建设层面上。根据一组具有权威性的调查数据来看,在我国当代社会,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的核心组成群体,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把握网络话语权的引导性群体。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他们创造出了许多在特定语境下进行使用的网络热词。这些网络热词一方面具有直观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学生内心体验最直白的表述。诸如“佛系青年”“好生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等都是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热词。这些词句的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网络的大环境中,以一种自嘲的幽默语境进行交流,全面释放他们的压力。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亲和力提升过程中,为了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应该与时代进行全面的接轨,利用好学生在使用网络热词方面的热衷,以此为改革的途径,去调动大学生内心的直接感官与情感塑造,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在教学话语上表现出生动性,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全面接轨,提升课堂的感染力。“网络热词进课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提升,更突出的表现在:对于这些网络热词的使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任何课程的开设都是以提升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导向的。但在当代社会,由于大环境的干扰,学生时常会处于重重压力挤压的环境之中,很容易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这时,如果以一种学生适应度高的、幽默诙谐的教学语境进行授课,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师生间平等对话的交流氛围,进而从某种层面上缓解学生的焦虑,引导其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各种难题。

(二)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以身为范,以德化人。即使在高校阶段,教师依然是学生发展进步的引路人,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第一模范力量。基于此,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做到以德化人、以身为范。就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来说,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的教师,往往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认可,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崇敬心理和学习欲望。这也就是说,学生会将自己心仪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发展模范,长时期以其开展行动的标准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将成为持久性的模范,发挥长久的榜样作用。学生一旦被教师的授课风格或行事为人魅力所吸引,就会受到特定影响。在这一过程之中,其价值观与行事准则也将会在无形之中发生改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强烈的为人师表的意识,时刻以最严格的道德模范准则去要求自己,力求给学生树立起榜样力量;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重视德行的感染力。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一名亲和长者的身份去进行特定的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关系,进而全面促进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前行步伐。

(三)改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从根本出发,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对于任何课程来说,学习内容都是其灵魂所在。因而,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其亲和力,变革教学内容便是关键所在。而想要切实做好这一点,一是教师要有“亮剑”精神,敢于去回应社会敏感问题。针对社会中存在的诸如贪污腐败问题、诚信建设问题等各种不良现象,教师都不能一味地回避,而是要迎难而上,从历史层面与现实成因两方面对这种恶劣风气的形成进行有深度的剖析,使学生从根源上去了解事件。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将思想政治课堂的理论性内容加入其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由地生长于中国的土壤,在提升课堂亲和力的同时也不放松理论教学。二是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对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面对各种席卷网络与现实生活的错误理论与社会思潮,教师必须要保持正确的思想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具有现实性的批判,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性问题,例如婚恋、就业、考证等,并针对特定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特定困扰,在沟通之中注意对学生思绪与情感的疏导,满足学生在成长中的理论与经验需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接地气”的亲和力。

猜你喜欢

亲和力政治课政治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