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1-25巩立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育人

□巩立超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办学特色、学风与校风的集中彰显,且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作为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法,校园文化借助环境营造实现育人目的,提升教育质量与成效。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展现了高校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加强与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筑适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对培育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化人才意义深远。

一、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价值、理念基础上的环境形式,指的是大学校园中由所有主体共同营造而成的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总和[1]。其中,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环境能够为师生提供学习、休闲、娱乐等场地,精神环境则能够借助各种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对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正向影响,因而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发挥其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具有主导性、思想性、可塑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旨在塑造师生正确的主导价值观。从文化视域看,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一是物质文化环境,如文化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建筑设备等;二是精神文化环境,如道德观、价值观、思想观、审美观等观念类文化,以及文化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等素养类文化等;三是制度文化环境,如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四是网络文化环境,如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校园论坛、校园公众号等。

二、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缺乏科学规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在教育领域中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学强化了校园环境改造力度,如校园基础设施改建、重建、完善等,有效推进了我国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进步[2]。然而,尽管当前诸多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导致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存在景观同类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其作用发挥也受到一定局限。

(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教育相对乏力。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发挥大学校园育人功能的重中之重。但综合实际发展,诸多大学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方面都存在重物质环境、轻精神环境建设的问题,盲目扩大学校规模,进一步弱化了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教育功能,导致一系列校园不良现象的滋生。例如,校园不良风气日趋增多,包括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各种外来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文化信仰产生了一定冲击,而夹杂在外来文化中的各种不良价值观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信仰、道德追求等形成威胁;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教育性,老套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单调的校园文化活动,降低了活动本身价值之外,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三)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校园制度制定较为滞后。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有校园制度,但针对该制度的修订、完善与创新工作少之又少,导致现有校园制度老旧问题十分普遍,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脱节,作用发挥也就大打折扣[3]。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制度的贯彻落实力度薄弱。制度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在当前大学校园中比较常见,停滞于理论层面的校园制度,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实践推进,其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文化环境,育人作用也微乎其微。

(四)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较为薄弱。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随时代发展诞生的全新校园环境形态,也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一项重要补充,在网络空间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尽管绝大部分大学都能意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但在基础设施配备和网络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大学由于资金、教学规划等原因能够投入到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有限,因而校园网络建设相对不足;部分大学虽然建设有较为健全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但由于对其功能启动缺乏足够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三、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前,必须做到合理规划与整体协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要素构成,要整体和谐统一,布局合理,统筹当下需求与长远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大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凸显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建设。重视人文景观建设,将学校历史文化与教学特色融入其中[4]。例如,建设图书馆、荣誉长廊、音乐艺演厅等场所,发挥人文景观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建设花园、凉亭、莲湖、雕塑等景观,培塑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完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基础设施配备,为校园文化育人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保障。比如,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造设计,应充分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息、艺术气息等;也可以设计庆祝学校成立纪念日的纪念册、纪念标语、文化衫等,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触动,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积极营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一是建设风清气正的教风环境。学校应强化对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训力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教师群体;培养大学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素养,起到率先示范、积极引导的作用;持续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时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技能。二是建设奋发有为的学风环境。通过加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发挥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制度规范等,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形成奋进向上、积极有为、理想崇高的学风。三是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大学应鼓励举办健康的、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网络等技术,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模式与内容等,尤其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内化其中,切实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趣味性与创新性,帮助大学生了解与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与技能,润物细无声地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塑其较高的精神素养。

(三)建立健全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激发校园文化环境价值与意义最大化的重要保证。一是科学制定大学校园制度。坚持民主原则,由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管理制度的制定事宜,使其契合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完整统一的科学制度体系,各个规章部分应相互促进、互相配合,且能够有效规范与处理师生聚焦的问题等,尤其要将人本思想注入到制度文化体系中,体现人文关怀,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接受校园制度的约束,并积极主动改进与提升自身的思想言行,从外而内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二是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切实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其管理约束作用,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建设有依有据;重视制度的公信力,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制度执行要落到实处,切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三是完善制度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比如,学校可以尝试开设公开栏、交流会、校内广播等线下渠道,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线上渠道,全方位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收集充分的反馈信息作为参考,为及时补充、修改、革新制度提供“证据”支撑,持续优化与完善校园制度。

(四)合理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高校几乎均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为进一步净化、管理与引导校园网络空间,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强化:一是强化校园网络建设力度。加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扩展校园网络的覆盖面积,确保在校大学生都能获取校园网络信息;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打造特色化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优化整合校内优秀文章期刊、时政热点、先进理论、主流价值观等内容发布到该平台上,同时可以开设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为学生讨论交流提供渠道与平台,便于学校更高效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注重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组建专业的网络监管队伍,预防负面信息传播,掌握网络空间的舆论主动权,为学生打造纯净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创建校园网络师资队伍。在互联网时代,大学师资队伍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既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大学教师还应具备敏锐的网络安全问题观察与发现能力,针对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不良苗头,及时予以引导与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肩负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其中,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青年人才的主要阵地,创造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空间,不仅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而且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目标,更是将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位的必要路径之一。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