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3-01-25李晓杰
李晓杰
辽宁省大石桥市教师进修学校(辽宁省营口市 115100)
1 引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包括数学课程在内的全部课程教学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考试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助力学生数学素养获得发展。其中,问题意识是助力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核心意识之一,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对学习的数学知识或者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素养。因此,如何将问题意识培养理念有效融入数学课堂中值得深入探讨。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多年,许多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的情况,不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薄弱,又导致学生不敢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第一,初中数学教师经常会以教材为核心来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学生在面对教材知识并不能够真正找寻到漏洞和疑问,所以在课堂中不敢去提出问题,否则将会被教师进行严厉的批评。第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都不会主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探索,所以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问题提出意识和习惯,这也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也会就此产生。第三,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教师经常会以题海战术的方式来达到对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训练,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和探索之中,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3 初中课堂对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意义
3.1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并且去提出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新问题的产生有时往往会促进一个行业的出现或一个思想、理论的产生。在学生当中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其不断的发现并探索新的问题,并且推动学生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在此过程当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将会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当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3.2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其自主性,在知识的海洋里进行探索[1]。积极的去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在一定方面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学习始于思考,思考始于怀疑。当然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只以上两点意义,其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与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创新性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应通过多种方法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4.1 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老师们要重视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不能一直灌输式的教学,否则将会造成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我们要给他们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气氛,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去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老师们在引导的过程中并不是放任,而是引导他们进行高效的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另外一方面,老师们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让他们在课余期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从而增加他们之间的感情[2]。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
4.2 注重情感激励,使学生敢问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一个安全、舒适、开放、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维活动较为活跃,主体意识更强烈,也更敢于提出疑问。所以,教师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近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放松、温暖、亲切。面对学生,教师不要过于严肃、严厉,尽量和学生平等、民主地交流互动。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及时鼓励,实施情感激励,在互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助者。学生有了一个朋友般的师长,更愿意参与课堂,也更积极和教师、其他学生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从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3 创设有效情境,培育问题能力情境
教学法高度重视情感的运用,又提倡为了实际应用而展开知识的学习。教师需将两者密切结合,并且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加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乐趣。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贯穿实践性,将如今的学习与将来的运用展开密切的结合,重视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问与解决的能力[3]。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正多边形和圆》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预先让学生备好一张白纸,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可以通过连接点画出一个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种轻松、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待学生在白纸上画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圆内接多边形,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发现什么样的特点?如此,教师在培育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数学习题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与同学之间有着极为热烈的探讨,从而不断激发出新的创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借此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们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问题探索水平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本身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能够一味地向他们灌输数学方面的知识,要立足于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把握视角,注重提升他们自身的问题探索及思考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常规的单一化知识讲授教学模式束缚,积极地为学生设计一些适宜开展自主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和应用一些基本数学知识与公式。同时还要注意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注重持续创新和大胆探索,基于有效思考活动的合理设计来为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指明学习方向,以及灵活地设计一些多样化的自主探究问题,保证借助这些问题的有效设计来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顺利养成,提高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对问题进行剖析的时候做到更加高效,准确地确定解题思路。
4.5 巧设启思的问题串,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而设问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及探究的方式。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传统的一些陈旧数学题目内容已经被替换成带有问题性质以及探究价值的相关内容,这为学生开展思考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他们问题意识培养有积极意义[4]。在为学生讲授教材中相关例题方面内容时,教师要有计划地为他们讲解基础数学知识,同时巧妙地借助示范引导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并且不限定学生回答问题的条件,只要他们可以深入综合考虑数学概念、结论与题目等方面的内容即可,保证可以借助问题串的合理设计来满足学生自主提问的需求,有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3 个长度各不相同的塑料吸管(具体长度不限,只要求长度各不相同)。然后,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所准备的吸管按照首尾相连的方式连接起来,并询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在问题启发下,有的学生会将自己的吸管连接起来构成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却不能连接到一起,无法构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并想继续探究“构成三角形”的本质内涵及意义。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为学生提出如下一系列的问题串,借助彼此相关的问题联系来有效启发他们的思维,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具体如下:(1)你们准备的3 根吸管的长度都是多少?(2)3 根吸管连接起来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学生,请你们仔细思考下这3 根吸管在长度方面有何种内在联系或关系?(3)为什么不是任意3 根长度各不相同的吸管都可以在首尾相连之后构成三角形?通过上述一连串彼此相关的问题串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原来一个数学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延伸及拓展来衍生出许多问题,同一数学问题可能会伴有不同的答案。这种问题串的合理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在碰到全新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开展自主思考并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问题求解方法及答案等等。总之,这样的问题串设计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4.6 设置冲突情境,迫使学生去思考和提问
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当旧有的知识不能在解决新知识上派上用场的时候,学生就会出现认知冲突,此时学生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感觉[5]。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思考旧知识不能有效解决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有的学生会通过不等式联想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采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思路来对二元一次不等式处理。但这些学生会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不适用二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想以往的知识,能否通过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的同学会联想到二次函数和数轴,通过尝试之后,学生发现通过让二元一次不等式以数轴的方式呈现,能很好地得出未知数x 的解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想解决问题会不断的思考和提问。这样通过认知冲突情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7 改变数学课堂,调动学生兴趣
问题是活跃于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元素。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一些学生将问题视为有效的学习材料,主动接受并应用,一些学生则将问题视为限制自身发展的素材,对问题产生了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形成良好问题意识的学生能更快地接受并应用数学知识,形成出色的学习素养;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学生将问题视为一种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材料,而不是限制个人学习思路的“障碍物”。借由问题,师生双方发起多元化互动,能对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并掌握数学学习技巧。
4.8 全面反思,提升数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过程是反思,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一些问题串联整个知识点时,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回忆整节课所出现的知识,从而找到数学的内在联系性。不管是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学习,还是课后的复习,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反思。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一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辨析。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不可以由两个长度相等的小木条组成?如果两个长度不相等的小布条,是不是就组成不了平行四边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在计算题出现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通过这些问题意识的引领,让学生能够知晓平行四边形的具体状况。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反思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构建专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合理运用。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解题的规律,这样才可以展现出最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迁移。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默默的听老师进行讲解,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消极影响,也不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首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直接去打压和否决学生提出的质疑,相反还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去严厉的批判和否定,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解答他们心中存在的疑惑,同时投入精力去解决自身的疑惑,从而慢慢的发展自身的问题意识;其次教师要避免直接去打压和否决学生提出的质疑,相反还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也许学生质疑的想法比较异想天开,但也不能去严厉的批判和否定,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解答他们心中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