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价值、问题及其对策

2023-01-25王渝江珂妍

成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耕基地劳动

王渝 江珂妍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1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价值所在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以提高小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以农耕类生产劳动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开发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管理、开发劳动实践课程为主要任务的具有中国农耕文化特色的教育基地。在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学生亲历农田开荒、翻土、种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农田中乐,在农田中收获。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实践的场所,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有效整合劳动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载体的重要平台。因此,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1.1 劳动树德,培养学生意志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农耕生产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学生在播种耕耘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在挥汗如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学生从中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尊重、明白了奉献。依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向学生渗透意志、品质、性格等德育因素,润泽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1.2 劳动增智,提升学习效果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活动要求。低年级学生以观察为主,通过观察、参观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中年级学生要求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初步掌握简单的种植技术;高年级学生重点学习农产品培育技术,实现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1.3 劳动育体,提高身体素质

劳动是项体力活。学生劳动时不仅要意念集中、肌肉紧绷,其过程中也往往汗流浃背。这对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1]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劳动实践氛围。在实践基地中,学生们通过劳作增强肢体协调性,增加肌肉力量,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同时,在环境优美的实践基地中,学生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品尝着绿色环保的农产品,拥有更加健康的身心。

1.4 劳动促美,发掘创造能力

美源自生活,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了书本,走出了闭塞的空间,踏入山水田园,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当孩子们踏着绿油油的草地,用双手触摸着刚翻新的泥土,闻着花草的清香,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色彩碰撞带给他们的快乐。“春有百花秋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只有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亲身实践,才能有所体悟。

2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农耕文化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2]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基地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调查研究,现阶段我国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有研究型和体验型两种类型,分别以参观游览、知识讲解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劳动教育意识。尽管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有初步发展,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2.1 基地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师资短缺,劳动教育师资质量水平偏低、专业性不高,是导致农耕类劳动教育基地发展进入瓶颈的重要原因。

加强基地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基地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劳动教育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经调查研究得,实践基地的师资主要以兼职形式存在,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且这些教师在入职前缺少足够的农耕文化专业知识培训,在职期间也不愿将时间花费在劳动课程培训上。个别实践基地聘请农业专业工作人员作为基地教师,这类教师虽擅长劳动技术,但却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

由此可见,缺少集农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是现阶段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问题。

2.2 基地课程建构缺乏科学体系

2.2.1 基地课程设置缺乏梯度性

课程设置缺乏梯度性,基地劳动教育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是现阶段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所存问题。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并明确指出,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3]

然而,缺乏“梯度目标”的现象,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经调查,绝大多数区县只有个别发展较为成熟的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些为数不多的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服务对象却是本区县成千上万的学生。不同学习、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方式以及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千差万别,因此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应当设计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执行方案。而现有的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于课程开发能力有限、资源有限,只能采取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式的劳动教育,无法较好地顾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多元需求,学生的能力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螺旋式提升。

2.2.2 基地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

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现有的劳动教育天然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然其开展的劳动教育虽然内容丰富,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由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实践基地在组织学生参与劳动课程时,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系统的组织和详细的计划安排,过于形式化。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不断“炒冷饭”,实践活动的展开也缺乏统筹规划,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总之,现有的绝大部分实践基地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脱轨,缺乏与劳动教育课程相匹配的基地课程资源。

2.3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施匮乏

经调查发现,现有的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匮乏,使学校无法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基地设施的匮乏使得课程资源的开发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设施缺乏,个别学校在基地中开发的农耕劳动实践活动较少,形式过于单一,使得其能容纳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对学生个体而言,参与率较低。由此可见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3 改善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现存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同时各地也陆续针对劳动教育这一新课程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而教师作为规划的主要实施者,对劳动教育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实属必要。[4]

扩充师资队伍,放大师资力量。许多教师各有所长,而在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则需要懂农时善耕种的教师大展身手。学校里不仅有部分教师擅长耕种,后勤职工中更是藏龙卧虎。例如某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校内技工打理得井井有条。基地内自主育苗、立体种植、嫁接等技术都很成熟,因此该技工也被聘为了辅导员。某高校的保洁阿姨被聘用为该校劳动教育课的指导教师,专门教学生扫地、种菜等劳动课题。校园之外,还可以聚焦于学生家长、社会上的企业等,多渠道扩充农耕类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充分发掘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隐性师资,将师资力量放大、组合优化。

加强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在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教师需要充分借助实践基地的优势,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以及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应用,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3.2 开发具有农耕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2.1 设立年段目标系统

让同一块基地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就需要做好劳动教育目标系统的顶层设计,使基地的劳动教育模式呈系统化、常态化发展。基地的劳动教育,“要强调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要搞清楚劳动教育现在的特点,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要针对城乡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4]

从劳动内容入手,分出劳动实践活动梯度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5],由此形成了以学生学习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三大主线的劳动实践活动梯度体系。在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主要开展生产劳动这一主线。许多学校拥有“百草园”、“百花园”、“农家乐”等特色农耕类劳动实践基地。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安排观察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农田,在看花、识草、写生的过程中,认识各种作物,感受不同作物生长的过程,形成对农作物的初步认识。对中年级学生可以安排浇水、拔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育农作物的的过程,感受农作的快乐与辛苦。给高年级应安排制作干花、落叶书签等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对作物进行创作,激发其创新思维。

3.2.2 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机融合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将中华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农耕知识科普教育。由于小学生普遍欠缺农耕文化认识,缺乏劳动技能,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开展有关农耕文化知识的科普教育。学校给教师提供了解农耕知识的平台,教师提前整理、学习当地的农耕知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科普。教师还需号召学生自主学习、搜集相关农业知识,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校还可以举行农耕文化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家乡农耕文化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敬重,增强建设家乡的情怀。借此打造农耕校园文化,彰显校园特色。

开辟农业实践区域。农业实践区域就是学生可以进行农耕活动的实践场所。学生在该场所通过参与农业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农耕劳动技能,体验传统农耕生活方式,感悟中华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学生通过辛勤劳作,体会疲惫、坚持、收获等情感体验。农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渗透农耕文化,还能确保在劳动中践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让学生从知识的吸纳者转变为知识的检验者。而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是需要进行知识的内化、需要有试错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因此,农耕实践活动为课堂文化知识提供了检验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劳作中认识世界,塑造人格。

3.3 强化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施建设

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其使用频率更高,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也更为显著。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高质量的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于建设基地需要经费的大量投入,学校应统筹规划资金,加快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地建设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注重其内容的丰富性。在空间有限的基地内,学校需要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让全校学生都能进入基地,开展真正的劳作。为提升学生在基地内的参与率,学校可以建立小农场,将其分配给中、高年级,让他们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管理田地。由班主任牵头,学生参与场地设计、作物栽培、花草种植、日常护理以及产品收获等具体实践活动。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使学生在劳动中有更多的参与感、满足感、获得感,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价值。

4 结语

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农耕劳动的实践中、农耕文化的熏陶中,学生的劳作素养、文化涵养、创新精神、美育等相关素养都得到了培养与发展。为全面实现其育人价值,学校还需要在现阶段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具有农耕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农耕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施建设。使学生逐步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精神。

猜你喜欢

农耕基地劳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