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下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研究

2023-01-24张国旺天津职业大学

灌篮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道德五育德育

张国旺 天津职业大学

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五育融合更加强调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贯穿,是对素质教育理念下全面发展概念的横向延伸,更是一种新的育人思维。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来看,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综合效应,因此育人工作并不是点状的、单一的,而是系统的、整体的[1]。五育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使各类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以及衔接度都有所提升,从而实现教育系统的重构。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是五育融合在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新时期体育教育总目标的根本路径,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和德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就要从目标体系设置、德育内容渗透、教学形式创新以及评价机制完善等多个角度入手,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五育融合下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充分挖掘体育课程育人价值

五育融合下实践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更为充分的挖掘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当前我国提出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要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水平,关注学生内在的体育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现代体育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提到体育道德和体育核心素养,这些都是蕴藏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2],通过体育与德育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互相渗透,能够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充分和深入的挖掘,从而建立起更为科学完备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落实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培育当代大学生优良体育道德品质

五育融合视角下高校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还能够培育当代大学生优良的体育道德品质。体育品质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经常忽视的部分。要知道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个体意识,也有着自身的思维方式,这一时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做好职业规划、为人生发展蓄力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受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崇尚享乐主义,把躺平、懒惰挂在嘴边,缺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立足于大学体育阳光运动,在教学中渗透竞技精神、奋勇争先、坚韧不拔的体育核心素养[3],将终身体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同时,锤炼大学生更加积极向上、保持奋斗、自觉自律的优良品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现体育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效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还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体育在国际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更是体育外交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也非常乐于参与到一些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网络交流和讨论当中。基于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体育价值观念、大国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开展和实施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递规则意识、团结精神、集体主义等,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念[4],使大学生在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技活动以及参与赛事交流和讨论时,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实现体育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

(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素养

实现高校体育与德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还能够显著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现阶段强调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师就要跳脱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更加系统的来看待体育教学,教师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德育因素、丰富教学内容、设计体育德育扩展项目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过程[5]。并且要想更好的培育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品格,体育教师也要用更为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因此强调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对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在体育与德育融合中尚存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中忽视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在探索体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表现为在体育教学中仍然缺乏德育思想的渗透,或者说德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程度还不够深。在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虽然提到要培育大学生的体育道德,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培育标准,并且体育道德的范畴也比较宽泛[6],使得在实际组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再加上当前对于大学生体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因此在组织和实施大学体育教学时,其教学重点还是会落在体育技能的培养上,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成果并不凸显。

(二)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德育思想的渗透不够系统和全面,致使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大学体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基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时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全面性。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体育中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少心理学、体育科学、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得高校在探索体育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缺乏平台和支点,进而影响两者融合的效果。

(三)体育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其体育教学形式还有待优化和创新。一般来说高校的体育教学大多是依托于体育运动项目,不少高校从大二开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课程的选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体育运动,然后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开展体育教学。其教学形式主要就是教师对该体育项目进行理论、运动要领等方面的讲解和示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训练[7]。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摆脱不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凸显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品质,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寻找良好的德育契机。

(四)体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在探索和研究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体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要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进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就必须实现体育和德育之间方方面面的融合,包括教育评价方面的融合。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在组织体育教学评价时,更多的还是采取体测评价,忽视综测评价,更加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没有设立相应的体育道德、体育品质以及体育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三、五育融合下高校体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优化措施

(一)构建完整的课程德育教学体系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要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就要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德育教学体系,明确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道德培育的范畴、标准,通过科学的课程目标定位,减少高校体育与德育融合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真正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来看,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体育课程德育工作实施的范畴和标准。一是从健康出发,遵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向大学生传递体育健康知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二是从终身体育出发,促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兴趣到爱好再到习惯的过程,终身体育就是让人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享受体育带来的成就和乐趣,将体育锻炼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终身体育与德育教育中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兴趣类体育课程,增强高校体育教学趣味性,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发展为体育习惯[8]。三是从科学健身出发,基于德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更加讲求科学,尤其是针对当前社会上、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些健身趋势,体育教师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科学且更加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减少健身的盲目性,以免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四是从体育文化素养出发,更加重视体育文化类的课程设计,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从历史渊源到体育运动的发展演进,全面地传递给学生,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拓宽大学生眼界,使大学生在有机会参与体育文化交流时,能够更加懂得尊重别国的体育文化,彰显青年一代的道德素养。

(二)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五育融合下要实现高校体育与德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增强育人效果,还要不断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具全面性,从而为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支点。从广义上的体育概念上来看,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的体育概念出发,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及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纵向延伸,要将体育道德建设、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学等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开设专门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为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创造先决条件[9]。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体育道德与体育风尚的课程,并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将一些典型的案例纳入其中,如四川男篮在1998年为保级连续造假,球员身份造假、主队技术台更改比赛时间、主队技术台给客队少记录比分,最终导致四川男篮被中国篮协直接降级处罚。通过引入一些反面案例,生动地开展教学工作,增强体育德育效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念。

(三)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优化创新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在探索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要实现体育教学形式的优化创新。首先在体育的选课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2~3门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从传统的学期负责制转变为教师团队教学制[10],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体育教师和运动项目,从而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体育德育的渗透奠定重要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自主性、竞技类体育活动、体育游戏的比重,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教练员、陪练者,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举办各类校园体育文化赛事,塑造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满足大学生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增强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效果。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高校还可以设置扩展性的体育德育项目,比如“三人两足”“团体攀岩”等,供更多的学生选择,并且还能够强化参与者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

(四)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现阶段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凸显德育目标,真正地将德育渗透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要加快健全和完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及方法。高校要立足于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协同发展,将体育德育中的关键指标纳入大学生体育综合测评体系当中,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念以及综合体育素养等。在明确相应指标的基础上要实施过程性评价,时刻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德行表现,从而给予学生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结语

综上,高校要深刻把握五育融合的思想内涵,深化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更好的组织和开展课程德育,丰富高校育人成果,切实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道德五育德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初中生体育道德发展水平研究①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法制视阈下我国体育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