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3-01-24浙江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313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8期
关键词:批判性船长思维能力

浙江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313000) 魏 珺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意见、结论或者判断,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文本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质疑就没有批判。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质疑内容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对教材文本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大胆质疑,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一课,写了父亲说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必须挖出来才知道。”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果实不好吗?我觉得不见得。现在的社会,如果作为商家,所出售的商品外表不好,很容易失去竞争力。因此,我觉得外表好也很重要。”也有的学生质疑父亲的话:“‘外表光鲜’与‘有用与否’并不矛盾,不是外表光鲜就一定无用,外表光鲜与有用二者可以并存。因此,对人物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要单看一方面就武断地下结论。”学生的发言很有价值。这种敢于对文本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显得非常可贵,教师对此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学生就文本内容质疑的过程,其实是批判性阅读的过程。随着批判性阅读的深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二)质疑形式

除了质疑文本内容,还可让学生质疑文本的语用规则、修辞逻辑、言语结构、语体表达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麻雀》一文,有这样一个比喻句:“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麻雀身体不大,也没有多重,把老麻雀比作石头,这样的比喻是否贴切呢?读着这个比喻句,有没有让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这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要把老麻雀比作石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使学生由关注文本的内容转向对文本形式的探究。在对文本形式进行批判性阅读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作者运用这一比喻句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文,有这样一段特殊的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者将“我的母亲”一词后置,与学生平常读到的句子的顺序不同。教学时,教师可在此驻足,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不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前面,以‘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等进行表达呢?”这样,学生对这组倒装的排比句的表达效果进行思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文本形式的角度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内容与形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适切追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阅读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教师可通过适时追问对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抽丝剥茧追问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不予置评,而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追问。这样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有条理且深入地思考,从而获得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有一个学生提问:“船上有六十一个人,船长为什么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他本来是可以上救生艇的,可为什么他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个问题直指文章中心,很有探讨的价值。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做出判断。多数学生认为,作为船长这时候不能先想着自己离开,一旦离开,就没有人指挥营救工作了。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追问:“轮船遇险,船上是怎样的情景?船长可以不顾大家离开吗?船长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明白了船长的选择。船长就如定海神针一样,只要船长在,一切救援工作就会井然有序地进行。如果船长考虑的是自己,那么船上的秩序会更加混乱。船长命令把六十个人救出去,表明了此时船长已经决定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但在这之前,把六十个人救出去就是他需要站好的最后一班岗,这是他作为船长的责任,也是他的坚守,更是他的做人之道。此时此刻,学生对船长宁愿牺牲自己,一心营救船上人员的壮举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逐渐解开心中的疑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学生对船长为什么不上救生艇这一行为产生了疑问。在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后,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抽丝剥茧,层层追问,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解惑的作用,而且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补充材料追问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看法不够深刻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补充拓展相应的材料,并进行追问,以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使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评价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认为武松鲁莽、偏激;有的学生认为武松勇敢,是一个大英雄;有的学生认为,武松在打虎的时候一直闪来闪去,不敢与老虎正面搏斗,说明他的武艺并没有那么高超。在听完学生的发言之后,教师没有置评,而是呈现出了原著中描绘武松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追问:“请大家读读这上面的内容,然后说说自己想法。”这样结合相应资料进行思考,学生对武松的认识逐步走向公正、客观。

在《景阳冈》的教学中,当学生对武松的认识出现偏颇时,教师适时为学生呈现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行为,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启迪,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一)联系语境,批判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语境进行思考,体验文本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桂花雨》一课,结尾部分写了母亲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教学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母亲的话太片面了。不管是什么地方的桂花香味都差不多,可是母亲却说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绮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的片段来感受母亲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这样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批判性阅读,学生很快明白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产生不同看法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语境来进行深入的感受与体会,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联系生活,批判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文本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展开思考,这样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批判阅读有据可依,切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题,说说有什么发现;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巴迪的父母为什么对巴迪的作品有两种极端的评价?这两种极端评价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吗?”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学生发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存在。“精彩极了”这样的评价,代表着父母、长辈、老师对我们的赞许、鼓励与支持;“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代表着父母、长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与提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体会文章题目隐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的,表达了一种期待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格的要求,表达一种苛刻的爱。对作者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爱的呵护,并伴随着作者的成长,才使得作者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爱有不同的方式。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不同的爱的方式有真正的理解,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刻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接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思考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这样,使学生不仅对题目的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逐步形成对文本人物正确的评价与认知,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活用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是脱不开关系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字词读音、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遇到一些思维训练题,教师也过分注重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这样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增删调换,厘清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文章的词句、段落的调整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者在创作时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行文的线索、构思立意的方法等。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增删、调换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什么比什么跑得更快的例子;再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的一个例子删除?或者可以把例子的顺序进行调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只要能表达出说明对象的速度更快就可以;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因为作者选择的几种事物是最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不能替换。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增删、调换的方式进行批判性阅读,避免了学生唯教材是用现象的产生,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这样能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珍珠鸟》一文,在读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觉得课文开头的‘真好’一词可以去掉,去掉以后意思与原来的差别不大。”这个学生刚说完,立即有学生反驳:“我认为不能。这可是大作家冯骥才写的。”提出问题的学生马上沉默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这样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那到底能不能去掉呢?请大家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同桌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批判性船长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出发吧,船长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丢失
蚂蚁小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