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比喻句 发展言语思维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绿》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3-01-24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牛山街道中心小学222300张冬梅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8期
关键词:品析比喻诗歌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牛山街道中心小学(222300) 张冬梅

王弼有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在语言表达中,修辞手法既取其意,又摄其象,描绘事物的本质特点。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喻体来描述事物本体的表达方式。在比喻这一修辞中有本体、喻体之分。品析比喻句是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比喻句进行体认,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让学生从对比喻句的品析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重点。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艾青的《绿》一诗,着重对春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以“绿”为主线,既融入情感,又展开联想,为我们呈现了独特的审美对象。教师可借助这篇课文,将品析比喻句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剖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语言特色,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从相似与联想之中,借比喻表达内心

在《绿》这篇诗歌中,作者用了“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等词语对春天进行刻画,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深切体会和审美印象。事实上,对于某种印象或感受的表达,单纯依靠平铺直叙的语言文字是很难说清楚的。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正是借由相似事物产生联想,再依靠具体的言语文字,将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传递出来;同时通过对本体进行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视角来选择喻体,对本体进行细致刻画与描述。“好像”是比喻修辞手法常用的比喻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语言和思维关联起来,引导他们理解、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在《绿》一诗中,“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春天”,喻体是“绿色的墨水瓶”。春天是绿色的,春天里的一切仿佛都是绿的,生机盎然,充满了活力,与“绿色的墨水瓶”的绿具有一致性。而“风”“雨”“水”“阳光”等,都是与春天具有关联的事物——风是柔和的,雨是清凉的,与流动的水、洒下的阳光一样,都是春天特有的景色。于是,作者通过联想,赋予了“风”“雨”“水”“阳光”春天的绿。学生只有站在作者的视角来观察春天,体会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水、春天的阳光,内心才会想到“绿色的墨水瓶”。这一比喻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绿的审美理解。

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建立在对相似事物的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如“刮的风是绿的”一句,写出了作者被春风轻抚却看不到春风,因而由风联想到绿,将风比作绿色的事物,让语言表达更为活泼。因此,品析比喻句,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洞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挖掘文本的情感意蕴,让学生读懂文字,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二、挖掘比喻的语言特点,获得审美印象

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只有对词语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准确表达出对某一事物的审美印象。《绿》一诗中的比喻句是作者用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借助“绿”来描绘春天的,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印象的。

诗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在作者的眼里,春天的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绿,风的到来赋予了这些绿动态的美感。作者把春风吹拂比作舞蹈教练在指挥,让所有的绿都跟着风飘动起来。在这句诗中,“指挥”一词充满了情思,让诗歌具有了灵魂。作者从多个视角对春天的绿展开联想,选择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天不同的绿,让全诗更灵动、更精彩。

借助比喻的语言特点,作者能更好地将描写对象的整体特点诠释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跟着艾青的脚步来发现春天的绿,体会这些绿所展现的美妙世界:“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让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之美。作者通过文字展现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观察、理解、联想和想象,妙用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春天的绿的鲜活和生动,从而获得基于比喻修辞手法的审美印象。

三、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修辞手法的选择要契合描写对象的特点,才能表达深切的感受。在语言表达实践中,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与其内在的意义紧密相连。在品析比喻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探寻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文学意蕴,从而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阅读链接”中宗璞的《西湖漫笔》的片段,引导学生将宗璞笔下的“绿”与艾青笔下的“绿”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异同。首先,引导学生从写作内容进行比较。在《绿》中,艾青描写了很多绿色。教师先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出作者笔下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随后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之中其他的绿色,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认,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审美乐趣。此处对绿色的描摹,是作者艾青以想象的方式表现动态的绿色,给学生带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动态意蕴,更加突出了“绿”的特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宗璞在《西湖漫笔》中的“绿”,有参天的古木、飘着的雨丝儿、飞来峰层叠的树木、绿到石头缝里的青苔……在这些“绿”里,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即便是小径、石头缝也被绿色所覆盖。这样的描写与艾青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静静地交叉在一起”一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作者面对春天扑面而来的绿时,油然而生的愉悦之感。其次,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去分析。宗璞笔下的“绿”强调对真实事物的描写与细微刻画。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呈现的是静态的美感;而艾青运用比喻修辞,对“绿”的描摹更倾向于诗意的表达,显出朦胧之美,“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充满了动态的美感。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在本体和喻体的关联中将抽象的、难以直说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形象化的联想描述出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侧重引导学生对比喻句进行品析,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引领学生抓住作者的审美意象,产生审美感受,了解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朗读体认,深化言语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读出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在朗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真挚的情感,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感知诗歌的语气、语调、语感。朗读让文本有了活力,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对《绿》一诗的朗读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从而进一步体认诗中蕴含的情感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在朗读环节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变换朗读方式,让学生明确朗读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边读边思考。这样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朗读开始前,教师提出问题:“在艾青的眼中,春姑娘的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呈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巧妙?”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作者并未对“绿”进行长篇累牍地说明,而是运用几个词突出“绿”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蕴含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指挥”和“飘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用这些词语的用意是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在作者的想象中,当春风吹过时,景物随风摆动得整齐、和谐,绘就大自然的美。在朗读中,学生融思于读,同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感知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由此,师生通过品析诗歌中的比喻句,感受到作者笔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绿,体会到了作者充满想象的情感体验、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以及独特的审美表达。

在再次朗读《绿》一诗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诗歌中列举的“绿”,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尝试仿写,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绿》一诗的写作特色。朱光潜曾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文字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在朗读《绿》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绿”的特色,再结合文字的描述,将“绿”的色彩、温度,乃至意蕴挖掘出来,从而感受到作者的言语思维,体悟文字里的情意。在本诗中,作者列举了“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等,这些绿不仅象征着春天的勃勃生机,更象征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讴歌。作者由“绿”想到自然界、社会的变化,并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揭示“绿”的特征。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对“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进行仿写,拓宽学生的思维。如,有的学生围绕“红”进行仿写,列举出“褐红”“深红”“浅红”“橘红”等词,有的学生围绕“蓝”进行仿写,列举出“钴蓝”“湖蓝”“靛蓝”“碧蓝”“蔚蓝”等词语。通过仿写,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内在意蕴,帮助学生把握语言形式的趣味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打开,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和诗歌的意趣,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思维。

品读诗歌,要读出作者的别出心裁,要读出诗歌的韵味与情感,要读出诗歌中精妙的修辞。在教学《绿》一诗的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析诗歌中的比喻修辞手法,激发学生从想象中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感悟。对诗歌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慢慢品味诗歌、细细琢磨诗意,体会诗中蕴藏的深意和情感。在比喻句的挖掘与品析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体会作者笔下的“绿”的特点。学生从对喻体的解析中感知到“绿”的魅力与多变的形态,感受到作者的细致观察与充满艺术想象的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动、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和想象,体会作者通过精准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情感,既要理解比喻修辞手法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又要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传达。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比喻修辞手法的具体可感、意趣横生。教师要注重在品析比喻句的教学中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相融合,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品析比喻诗歌
诗歌不除外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买椟dú还珠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