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语文教材民俗文化类内容教学探究

2023-01-24江苏盐城市文泽小学224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8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俗民俗文化

江苏盐城市文泽小学(224000) 凌 琴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编的不少课文都涉及民俗文化。教材中的文本,不仅有二十四节气,还有民间传统节日;不仅有《姓氏歌》这样独特的姓氏文化,还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世世代代植根于民间大众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感受民俗文化的特点,在学生的血脉里埋下民俗文化的种子,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一、民俗文化在课堂上的教学现状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那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民俗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国际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较大的冲击,以至于部分学生只记得一些“洋节日”,而对我国的节日知之甚少,这样容易导致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逐渐被忘却。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教学,一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读一读便算是完成任务,更别提对民俗文化意蕴的挖掘与深入浅出的教学了。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感受、体验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很难产生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民俗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对于民俗文化,学生大都只了解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几个节日,而对其他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二十四节气歌》,它所蕴含的意义、所涵盖的生活方面的常识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注重挖掘,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就会使学生忘记了祖国的民俗文化,丢了民族的根。因此,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开发与教学,使学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民俗文化教学方法单一

统编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很多知识,为学生感受、理解民俗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对民俗文化相关知识的灌输,照本宣科,没有对所学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挖掘,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内涵不清楚,学习兴趣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俗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民俗文化类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塑造学生的民族品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借助课文,展开民俗文化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反映民俗风情的文本。这些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透过这些文本清楚地看到民族鲜活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腊八粥》一文,作者沈从文主要讲述了腊八节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等,描绘了腊八节浓浓的民俗风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张腊八节的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腊八节的情景、自己家做的腊八粥是什么样的,或者是自己家乡过腊八节与北京腊八节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单元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学《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北京的春节》等文时,教师可以把民俗文化节日与文本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体验。

(二)借助节日,展开民俗文化教学

借助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民俗节日有许多,除了教材提到的一些民俗节日,还有“二月二”“六月六”“七月七”等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想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就要注重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唤醒,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端午粽》一课,主要讲了粽子的做法以及端午吃粽子的原因,这是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学的良好素材。提起端午节,学生大都不陌生,知道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确立的节日。同样是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一样,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会组织赛龙舟的活动。教学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各个地方过端午节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这样让学生对粽子有直观的感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如,在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元日》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诗词旁边的注释,明白“元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一的称呼,不是指现在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了解古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从“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话中,学生知道过春节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学习“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的时候,学生明白了喝屠苏酒是古人过春节的习俗之一,及至今日,过春节人们喝酒庆祝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从“桃符”一词中,学生了解到这是古人用桃木做的一种“门神”,悬挂在门两旁,用来压邪,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流传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的贴春联。教学这首诗时,教师结合诗歌内容,引领学生感受古今过春节习俗的差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借助活动,展开民俗文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一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完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传统节日》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的知识竞赛活动——比一比谁知道的传统节日知识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把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制作成书签,然后送给老师、同学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知识的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的习俗。在端午节时,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包粽子;在中秋节时,让学生带来一些月饼与大家分享;在过春节时,让学生亲自参与贴春联、打扫房子等活动。这样,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获得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进行民俗文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民俗文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清主次,辩证看待,关注差异,这样才能真正把教材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分清主次,避免喧宾夺主

对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分清主次,不要孤立、片面地进行民俗文化教学,避免喧宾夺主;要注重民俗文化的无形渗透,既要避免过分挖掘,又要避免一笔带过。只有把握住民俗文化渗透的度,才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本义。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一文,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部分的描写是为了表明家里对祭祀的重视以及闰土能来到“我”家帮忙的原因,使读者对“我”当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曲解了编者的意图,由“祭祀”一词深挖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讨论:“家里为什么要那么隆重地祭祀?祭祀需要哪些祭器、祭品,需要经过哪些环节?”这样教学显然违背了编者的初衷,也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个单元是“走近鲁迅”单元,《少年闰土》刻画的是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来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以及“我”与少年闰土的深厚友谊上。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祭祀以及祭祀背后的内容,无疑是喧宾夺主,分不清教学的主次,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

在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可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俗文化渗透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注重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落实,切不可喧宾夺主,分不清主次,否则就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辩证看待,避免全盘接收

民俗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民俗文化,既要注意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又要避免其消极一面的影响与传播,这样才能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清明》这首诗时,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借景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上。课堂上,有的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产生怀疑,认为清明节烧纸钱是封建迷信。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传统节日。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的演讲活动。这样,引领学生辩证看待民俗节日,弃其糟粕,继承其优良传统,能促使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一文,写了北京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的各种习俗。在描写除夕时,作者写了北京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的景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就北京过除夕的习俗让学生讨论:“除夕夜里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习俗要不要传承下去?过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要不要制止?理由是什么?用电子炮代替鞭炮,你觉得好不好?”这样,学生就会对民俗文化的内容展开辩证思考,感受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利与弊,使优秀的民俗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三)关注差异,因人而异落实

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方面,是一种“活”的文化。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年段特征出发,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民俗文化的积极传承者与发展者。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姓氏歌》一文,旨在激发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学习兴趣。到了中年级,虽然教材没有编排有关姓氏的学习内容,但教师可让学生背诵《百家姓》,了解姓氏文化。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百家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根据年段特征,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民俗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能让民俗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正受到民俗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精神的结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同时,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民俗文化,以优秀的民俗文化来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习俗民俗文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