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问题、价值与路径

2023-01-24李高建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0期
关键词:中学阶段劳动阶段

李高建,乔 勇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多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以及如何倡导和谐的劳动关系等进行了阐述,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使各界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上升到了新高度。《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构建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模式,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真正使学生在新时代提升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知,更能基于教育部门指导推动劳动教育阶段性目标优化和创新,使新时代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热爱、尊重和崇尚劳动的意识,用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去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

《意见》中提到全面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劳动教育发展是国家建设复兴民族的重要手段,借助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将劳动光荣理念植入学生心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及劳动能力,也有利于我国劳动教育迈向新的发展台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有所区别,加强有效衔接实现不同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完善大中小学不同阶段螺旋递进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地推动劳动教育系统性优化和创新,既能基于宏观统筹完善课程体系,也能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内,实现协同育人和互补共赢,真正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现阶段政府积极鼓励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合作,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由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以此完善教育格局,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打破传统教育孤岛现象,构建良好劳动教育大环境,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平台。

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阶段性教育目标模糊,教育课程出现断层

《意见》的出台,使大中小学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强化对劳动教育的深入调研,发现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对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目标认知不清晰,这是导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无法一体化发展的主因。目标不明确使劳动教育优化和创新的难度加大,虽然现阶段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增加,但由于缺少对教育目标的认知导致劳动教育的创新缺少方向,不利于形成协同的劳动教育局面,也缺少关联活动。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存在各自为战现象,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衔接和贯通,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出现重复现象,影响劳动教育效果提升。

(二)阶段性教育课程出现断层

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是一个整体协作的综合性过程,既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劳动课程难度,也要通过系统性教育减少学生因跨越时段而出现的学习问题。提升学生适应性,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但由于现阶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少有效衔接,教育课程出现断层,导致大中小学中的劳动教育出现重复课程,既没有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升劳动教育的阶段性,也不利于学生认知劳动教育的生活属性。目前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问题,打破课程断层现象,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三)重理论轻实践

劳动教育本身存在特殊性特征,需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持续性展开,本身存在阶段性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强思想塑造,更要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实践能力。但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实践教育比例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在学习过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践行,不利于学生加强对劳动教育观念的深刻了解和认知,致使教学氛围略显沉闷。例如,了解大中小学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发现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缺少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课堂活跃度较低。这种重理论的教育形式会导致新时代学生缺少劳动意识,甚至劳动能力会出现退化现象,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

(四)劳动教育评价过于形式化

教育评价作为衡量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可推动劳动教育系统性优化和创新。但现阶段的教育评价存在形式化特征,重视了解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和重视,片面化评价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实践劳动成果的认知,学生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劳动教育评价片面化是阻碍劳动教育阶段性发展的主因,既不利于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

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

(一)紧紧把握基于一体化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创建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时应创建阶段性目标,小学阶段应注重启蒙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中学阶段可加强对劳动技能培养的关注,大学阶段可发展学科专业特长,以此明确不同阶段教育目标有利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

首先,小学劳动教育这一阶段的启蒙,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能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感受劳动乐趣,帮助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既要共同鼓励小学生动手实践,也要在其完成劳动后对其进行多元化表扬,提升其成就感和获得感,使其树立劳动意识。例如,可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制作简单传统工艺项目等基础性劳动,引导其走出教室感受劳动者的努力和艰辛,只有小学生认知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劳动艰辛,才能使其加强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其次,中学阶段强化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全方位培养。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一阶段借助实践教育丰富劳动教育体系,可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对劳动者的敬佩,也能感受劳动的艰辛。中学阶段鼓励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其充分理解劳动的伟大,能使中学生真正传承和发扬传统劳动文化。例如,中学可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到实践场地展开系统性实践,以此使学生感受劳动快乐,加强劳动实践。

最后,大学阶段发展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特长。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与小学和中学阶段有所不同,大学阶段任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阶段除了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外,更多的是将劳动教育融入于专业教育中,既要基于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助力不同学生个性化成长,也要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提升技术能力。劳动教育的发展和优化有利于大学生成为振兴国家的中坚力量,也能向不同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二)紧紧把握基于一体化劳动教育的阶段性内容选取

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的衔接性有利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更能助力新时代学习者健康成长。在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内容按照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三大任务群进行系统设计,既关注劳动知识技能,也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养成,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首先,小学阶段应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视。小学生劳动能力有限,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既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和集体劳动,也要使学生养成不怕苦累的习惯,其中1~2年级主要进行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劳动教育,3~4年级主要进行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劳动教育,5~6年级主要进行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方面的劳动教育[2]。

其次,中学阶段强化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主要进行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方面的劳动教育,具体教育内容较1~6年级相比,中学阶段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其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衔接性[2]。例如,学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既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构建实践情景,也要使学生走进劳动场所,培养其劳动能力。以学校的花草种植为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分组展开种植参与校园环境美化,由学生动手打造美丽校园,能使其感受劳动乐趣。故此,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以实践教育为主,理论教育为辅,以此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可使学生养成诚实劳动的良好品质。

最后,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大学致力于培养专业化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因此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可融入专业教育,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职业核心素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多元化劳动教育平台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训和实习机会,也能使大学生在实训和实习过程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例如,教师可借助劳动模范和实践案例,帮助大学生提升对劳动的敬佩之情,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有干劲有闯劲的时代新人,使学生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也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紧紧把握一体化劳动教育的阶段性评价创新

大中小学构建一体化的评价机制,以此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均衡评价格局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首先,构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相关标准,既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创新,更不利于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部门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互动,基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以此助推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劳动教育的优化与创新。例如,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应加强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融入,既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要编写劳动实践手册,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考核内容,以此细化劳动教育内容更有利于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传统的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对考核的重视和关注,这是导致劳动教育弱化的主因,详细制定不同阶段的考核指标,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能使家庭和社会真正与学校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构建全方位协同评价体系。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时,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劳动教育健康发展,而在多方共同协作的基础上也应构建协同评价体系,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以及学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评价,以此实现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发展[3]。在构建一体化评价时,教育工作者需提升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学校要打造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强化对劳动教师的系统性培训,以此提升协同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后,应构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评价反馈体系。劳动教育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基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方向加强对教育质量的有效考核,有利于劳动教师加强反馈。强化全方位评价时也要借助积极反馈和督查督促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劳动教育快速优化和创新。例如,可基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构建不同的劳动竞赛模式,并将竞赛作为考核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数据,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强化对劳动教育效率的全方位监测,更能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并实现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只有大中小学遵循劳动教育发展规律,以促进劳动创新为着力点,坚持构建人性化劳动教育模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劳动的魅力,传承发扬劳动精神,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之,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作为重要发展课题,需要从多维度入手,把握劳动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符合大中小学生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模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有效合作,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力,使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中学阶段劳动阶段
开展人工智能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以中学阶段为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学阶段有限集元素数目运算的有效拓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中学阶段如何学好数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