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3-01-24赵宝红
赵宝红,陈 利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a.人事处;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具有自身特殊性,导致思政课教学面临更多挑战。必须理性地认清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推进互动式教学改革,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作为中学习思政课,努力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教师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度上需要提高
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思政课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所遇到的困难会更加复杂。从教师的层面看,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会遇到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上某些的不利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难以形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衔接、相互促进效果还不够明显。从学生的层面看,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人生态度及理想信念还不够稳定,缺少学习的动力,缺少高远的目标,缺少人生的规划。从校园文化环境来看,学习环境普遍明显改善,能较好满足学习需求,业余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能满足学生基本的成长需要。但学校学术探究、勇于创新、崇尚科学等氛围还不够浓厚,高质量的具有重要牵引力的校园文化品牌还没有形成。从教学资源层面看,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满足高质量互动式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是相对不足的。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热度上需要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而言学习基础不牢、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同时受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影响,学生普遍轻视公共课程学习,对思政课的学习热度不高。思政课是一门政理、学理、事理融会贯通的课程,讲道理是其本质,但要讲好道理、讲清楚道理需要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也就是老师讲得好是一方面,还要学生学得懂、愿意学、学了有收获,这就要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启发心智,但这种互动在高职院校会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师生间简单式、问答式的互动是普遍开展的,但要形成互动教学模式,进入到较高层次的互动会很难,目前这方面的成功范例不多见。
(三)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灵活度上需要增强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讲授过程中以讨论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为主,但因课时量有限,这些方法都难以深入展开,导致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上有不足,目前灌输式单边课堂讲授法模式依然是主流,讨论式、探究式、情景式等与互动教学模式密切关联的教学方法没有更多的使用空间,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灵活度上不高。
(四)教学资源在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撑度上需要加强
高质量的思政课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原创性、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比较少,情景化的虚拟及现实场馆资源普遍不足,导致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课时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还是投入不足,虚拟与场馆建设一次性投入需要数百万元,建成之后的每年更新维护也需要数十万元,这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目前高职院校中有比较完备的校内虚拟及现实场馆资源的比较少。由于教学资源所限,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也遇到了一些资源瓶颈,还普遍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
二、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尚未普遍深度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及教师队伍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更加关注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关键课程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教育部密集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导建设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概括起来有三方面的突出变化。一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二级机构形式普遍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机制、平台和管理上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高职院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多,师生比普遍接近或达到1∶350的要求。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迅速提升,爱岗敬业精神和教师风貌良好,成为更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是普遍共识和价值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师资队伍发展中仍然存在短板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面,近几年各高职院校从办公条件到教学硬件设施,从课程改革力度到课程资源建设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硬件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备,高质量的课程实训基地及VR虚拟课程资源等普遍缺乏。从学校间横向比较来看,对马院建设的重视程度差别较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被动式投入,仅限于完成相关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近几年思政课教师数量迅速增加,新进青年教师超过半数,师资普遍年轻化,青年教师有热情、有干劲,这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利因素。但也存在着经验不足,师资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梯队建设遇到瓶颈等不利因素,影响着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三)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尚未普遍深入开展
好的教学互动问题应是真正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来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尚未普遍深度运用[1]。一是因为前些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配比数量低,远远达不到1∶350的要求,120人及以上的大班授课严重制约深度互动的可能性。传统的单边讲授加简单问题式互动的模式,难以在触动学生心灵、锤炼思想和提升观念上收到更好实效。二是因为教师授课任务重,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大家在文献检索中不难发现这类文章不多,真正来介绍实践经验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章更少。三是在学校层面,普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的独立的二级机构的时间不长,还普遍以三级机构的教研室进行日常管理,导致思政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学术研究不够深入,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更为欠缺。
三、制约思政课互动式教学难题亟待解决
(一)教师层面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动力不足
要开展好互动式教学,关键因素是教师。讲授法是比较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虽然思政课教师也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但探索的动力不足。主观上思政课教师比较适应讲授法这种教学法,讲授法也是当下教育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法。客观上思政课的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及考核体系,比较符合讲授法的教学法要求,互动式教学的资源基础、教学条件还不能很好支撑互动式教学。导致在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中教师积极性不高,还停留在一般性方法上的互动,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深层次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学生层面存在着对互动教学的不适应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目前课堂教学的互动还普遍停留在问答式简答互动,还不能达到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久而久之,互动教学的不断深入遇到瓶颈,互动越来越少或趋于简单化,学生更习惯于沉浸在听教师讲授的模式之中。
(三)教学技术层面满足互动式教学的资源相对不足
虽然近些年各高职院校对马院建设更加重视,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技术及资源上还是普遍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在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虚拟教学资源上普遍准备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和虚拟教学资源是互动式教学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不具备就难以进行常态化的情景式教学互动,只能偶尔进行校外实践教学。
(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不够,形成的合力尚显不足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一关键课程要发挥关键作用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力,所有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课程思政的开展时间不长,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还不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学校对课程思政的推动力度也有差异。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作平台没有很好建立,课程思政的团队普遍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学校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有效体系,思政课与学校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还没有形成有效衔接的机制,所以整体上形成立德树人合力方面尚显不足。
四、系统改革是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成功实践的必由之路
(一)积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进一步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更加明显,需要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理念,改变评价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来,不断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系统推进课前、课中和课后互动,开展全过程互动式教学。努力教材重构,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开展专题教学,全面开展互动式教学设计,增大课堂讨论课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努力实现从问题的讲授者成为问题探究的组织者的转变。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主体视域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互动式教学关键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实现教学过程的项目化,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二)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融入互动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全过程引导,强化全过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教学之中。例如,课前学习平台发布相关问题、讨论题及案例分析题和相关文章视频资料等,供学生课前预习来参与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给予平时分奖励。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和辩论主题,课上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展示方式开展互动交流,根据交流情况给予分数奖励。课后留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和后期延展学习书目,通过学习平台检验学习效果,根据参与情况给予分数奖励。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升互动频次和深度,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互动问题及内容的设计,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案例的收集与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三)加大建设力度,拓展互动式教学资源,为互动式教学提供可靠保障
学校要创造条件建设思政课校内实践基地,通过课程实践展馆把部分核心教学内容情景化,通过实践参观形式完成部分教学,选拔优秀学生做展馆讲解员并开展讲解竞赛等活动来丰富互动形式。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VR虚拟实训室,丰富虚拟实训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学时在虚拟实训室里互动学习。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马院与校团委协同安排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成果作为情景教学资源。学校加大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力度,拓展视野、挖掘情境资源,形成一批原创性情景教学资源用于互动式教学。
(四)强化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共振效应
学校层面,要建立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专家队伍,就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指导与设计。专业层面,在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在打造专业思政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度,形成共识、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层面,要搭建思政课教师参加的课程思政团队,努力打造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课程思政模式,探索课程思政有效案例。在学校课程思政整体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深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从学校、专业、课程多层面进行改革,形成共振效应,促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
结语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需要认真梳理影响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的问题,积极推进改革与实践探索[3]。紧紧抓住教师这个核心,紧紧抓住因材施教这个重要方法,深入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紧紧抓住资源建设这个重要保障,下大力气投入,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打造高水平思政课的重要保障。紧紧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好时机,形成更有效的体系化、协同化思政教育,推进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