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2023-01-24韩炎坪

智库时代 2022年44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融合

韩炎坪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能脱离产教融合基本原则,在推动专业教学与产业资源融合的背景下,从多个角度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为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指明方向。社会服务能力是评价高职院校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结合产教融合的大背景,有必要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

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意义

(1)契合人才需求变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社会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互联网已广泛参与到我国经济活动中,为行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动力。社会服务类产业对仓储、物流类设施设备的需求量较高,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行业的实际动向,并为专业教学带来更多的社会服务色彩,强化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也为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有效支撑。在社会需求供应不断升级变化的背景下,借助产业链条模式,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在避免行业之间恶性竞争的同时,实现产业内部的正向化学反应,指明了产教融合的方向。在智慧因素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行业岗位配置和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若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教学与行业变动进行了深度对接,能够更加契合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仅面向社会需求,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在行业要求不断变动的背景下,宏观型研究人员在行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此推动产业政策与规划的升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意味着院校课程教学真正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由此推动产业经济模式的深度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所侧重,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产业领域的最新变化。另一方面,在社会服务能力导向下,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更强。例如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接触到更多的实践因素或者信息技术因素,符合产教融合的要求,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对于其适应行业节奏大有裨益。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

(1)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若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首先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结合产教融合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产教融合机构,统筹规划高校的产教融合进程。在集中专业资源的基础上,拟定产教融合政策,明确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进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统筹发展产教融合。政府尝试将奖惩机制应用在产教融合进程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针对产教融合过程加大监管力度,为高职院校推动产教融合提供推动力,同时发现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进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为解决产教融合问题提供有效支撑。与此同时,可以构建透明高效的产教融合平台,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优势,并吸引更多类型的群体,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透明度。通过打造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推动数据信息全面公开,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规范自己的行为提供有效支撑,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项目的运转奠定坚实基础。政府要鼓励当地院校结合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促使院校之间形成优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强调需求驱动的作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不能脱离实际需求的变化,在产业逐步发展的进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存在明显的供应链条特征,间接导致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指导。高职院校结合产教融合的原则,适当转变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并由此推动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变动。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供应链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实习有效巩固技能成果,为社会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人才,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换言之,就是发挥社会需求的驱动作用,借助学校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的联合,推动社会服务案例的对接,有效优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实际案例作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与讨论会等方式,逐步拟定教学大纲和计划,推动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入供应链因素,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3)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致力于拓展教学队伍,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还能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之中,将实际案例作为载体,不断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在每一次课程开始直接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设备和材料。在讲授专业企业工作流程时,教师可以适当融合视频因素,借助视频模式展示行业产业链的运作规律,也为学生掌握行业的整体结构提供可靠的素材。高职院校尝试开展项目教学,邀请企业高层人员加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4)强调实践能力导向。在课程教学中还要重视实践能力导向,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了解行业的产业链条特征并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在讲授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时,需要注意不同概念的区分,准确定位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融入供应链知识的同时,应当注意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为学生全面掌握行业特征铺平道路。行业的发展状态与需求不断变化,意味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并深度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吸收新的管理经验和文献成果,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行业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行业要求、强化专业知识应用奠定基础。

(5)重视社会服务机制的创新。高职院校在拟定社会服务工作计划安排时,需要全面考虑社会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并成立专业型组织推动落实相关任务,意味着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进程中受到的阻碍越来越少,还能强化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提供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社会服务奖惩方案,推动社会服务工作有效落实。针对院校教师拟定细致的社会服务方案,为教师落实社会服务任务指明具体方向,也能使得教师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同时起到道德制约的作用。在充分调动教师内在潜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高校尝试发挥人事管理体系的作用,将其作为推动社会服务创新的重要落脚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统筹管理社会服务资金,为院系、教师、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进程提供有力支持,逐步强化高职院校全部人员的社会服务意识。

(6)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围绕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定期组织当地企业精英或者骨干前往本校担任荣誉教师,不断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发挥这部分人员的带动作用,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撑,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在岗进修机会,为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例如高职院校组织教师走进企业一线生产环境,有助于教师强化社会服务的认知。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加入到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环境之中,为教师提供更多相互探讨提升的机会,由此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为社会服务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7)优化人事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注意到人事管理制度对社会服务的影响,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逐步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在分析过往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以及全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定位高校在人事管理体系中的缺点,在保留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优势的同时,结合社会服务的特征进行优化创新,探索更加可靠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关键作用,借助互联网环境分析人事管理体系的优势和不足,针对发现的不足及时改进,并有效预防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为强化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还能树立优质的学校口碑。学校逐步加强人事管理措施,提升教师岗位的准入门槛,不断优化教师招聘模式。与此同时,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要求,为教师提供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路径,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打好基础。高职院校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师资,通过短期换岗的方式,推动优质经验的互通共享,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学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认识,真正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为扩展社会服务范围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结合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方案

(1)在专业课堂建立“三课程”。在大一年级开设生产性实训课程,对所在专业与产业建立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凭借对区域产业的了解,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高职院校定期组织专业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经过多年发展后,课程体系逐步成熟。进入大二年级下学期,开展吻合社会服务能力导向的具体实践,每周定期安排创新课程,保证学期内的创新课程数量。借助项目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吻合社会服务能力导向。具体来讲,高职院校不断扩大企业“朋友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进入大三年级,以创新课程为基础,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课程,形成创新成果。将全部班级划分为多个小组,并由专业教师分组指导。在大三上学期后半段提交毕业设计,由教师对各个小组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学生两年来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借助产教融合,逐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将社会服务类项目作为实践的载体,将呈现的成果作为考核依据。“三课程”覆盖高职院校全部专业,吻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规律,推动创新意识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融合,真正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量化考核效果,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课程基础。

(2)技能与双创教育相融合。高职院校借助开放实训基地以及校企协同模式,发挥“第二课堂”的关键作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探索产教融合路径。关于高职院校的开放实训基地,发挥当地知名企业资源的作用,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技能训练基地,加大新型工艺技术标准的引入力度,并全部面向学生开放,打造开放性实训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专业设备进行实训与技能练习。例如高职院校成立加工技术训练基地,推动项目实训模式的落地,设备资产规模逐步扩张,并逐步引入先进的技术生产设备,为学生实现技术应用创新指明具体的方向。关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中的校企协同,组建与技术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创新工作室科技团队,将人工智能、嵌入式技术等先进技术要素纳入到协同创新机制中,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并与企业开展项目协同研发,由此推动技术体系变革。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支撑下,为企业技术攻关与产业孵化提供有效支撑。高职院校选拔优秀学生加入到产教融合项目之中,由此推动技术创新,并契合高职院校创新育人的目标,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最终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融合“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发挥生产实践与协同创新的作用,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源,丰富第一课堂内容知识。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与产业基础上进行双创活动,打通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围墙”,发挥产教融合的独到作用。

(3)整合区域资源建立众创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以先进技术为突破口,推动高职教育领域内的产教融合,与区域内中小企业互动合作,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进程,保证教育资源数量足够。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为基础,建立综合平台,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辅导培训、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竞赛等环节,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供立体化的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尝试建设众创空间,在理解产教融合要求的基础上,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有效支撑。高职院校建立“一园两中心”的服务模式,以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新拓展训练中心、协同创新与项目孵化中心为载体,为参与“双创”的学生团队提供有效建议和意见,从培训辅导、资金和技术方面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在众创空间的支撑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再上一层楼,为区域中小企业孵化数量可观的创新成果,还能为当地企业培养优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双输出”的效果。高职院校获得较多数量的专利,社会服务项目成果非常可观,也为高职院校在“双创”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打下基础,不断充实学校的创新创业队伍。众创空间的打造,意味着高职院校在创新教学层面实现突破。高职院校借助平台影响力,有效整合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断提供优质资源,吻合时代发展进程,为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范围的深度对接奠定基础,吻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导向。

(4)融合实践成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三个年级,第一课堂侧重于基础知识学习与产权教育,逐步导入到生产实训阶段。随后发挥创新创业项目的载体作用,将设计成果逐步输出推进。在项目实践教学中重视创新课程与实训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材料编制能力。在第二课堂中,从社会实践出发,推动协同创新团队的孵化专业指导,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作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实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融合,发挥学校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以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政策等因素为载体,保证各个环节教育合理有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致力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双创教育改革提供有效支撑并获得显著的成效。高职院校构建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发挥了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竞赛等载体的优势,逐步形成立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构建清晰完善的双创教育成长路径与进阶模式,在覆盖全部专业学生、体现层次感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特征,推动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在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逐步构建优质可靠、富有个性、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产教融合模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理应进一步把握市场需求与行业变动形势,不断优化产教融合体系,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更有效的借鉴。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