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 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2023-01-24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

成才 2022年24期
关键词:平仄古诗古诗词

■ 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 薛 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首次明确“文化自信”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同时也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之一。吟诵,历史悠久,传承千年,是中国独有的读书法,也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吟诵,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阐释中华文化,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更有效地建立起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传承文化,吟诵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小学统编版教材十分注重古诗词的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习古诗。吟诵,能让古诗词中的中华文化价值穿越千年,滋养学生心灵,厚植文化基因,筑牢坚实的中国底色。

(一)传承鲜红爱国精神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小学语文教材里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古诗词特别多。屈原的《离骚》、陆游的《示儿》、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编者意在让学生感受历代诗人美好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爱国精神。如:一位老师解读陆游的《示儿》一诗,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不少孩子读后认为是“悲伤”,因为诗里的词语“死去”“悲”“家祭”确实给人这样的感觉。如果从吟诵的用韵角度分析,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你看,“空”“同”“翁”三个韵字,在平水韵中,属于“一东”韵,此韵的韵腹是“ong”,o是开口呼,ng是后鼻音,发音部位比较高,抒情性很强,ong拉长了来发音,感觉声音开朗、中正、圆通,这就暗合了陆游本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是盼望“王师北定”的消息。其拳拳的爱国之情打动人心。

(二)传播鲜明人文思想

吟诵,能让孩子通过古诗词与古代文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感受历史文化及诗人的人格魅力。如吟“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时,一个入声字“不”的短吟,将游子的千言万语诉不尽的情意深刻表达;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时的高吟,“低头”时的沉沉之音,道尽千百年来思乡人的心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果将“绿”字的促吟与韵字“还”长拖,让人惆怅满怀又充满希望;更不用说吟《石灰吟》“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铿锵的吟诵,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吟诵,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慷慨高歌,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悲壮豪……悠悠的吟诵让我们仿佛化身为作者,体会到他们的心跳、理解他们的情感,触摸他们的思想,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得到熏陶。

(三)传唱鲜亮诗词文化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代的读书人,读书一定是要唱着读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几乎就不存在不会吟诵的读书人。因为吟诵最能接近诗文原貌,也最能体现作者写文时所想表述的内涵,这大概就是中华吟诵历代传承,经久不衰,且备受海外华人及喜欢华人文化的人士推崇的真正原因。

吟诵小学教材里的送别诗,其鲜亮的诗词文化特别有感染力。《赠汪伦》是李白的七言绝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拍手高吟,表达对朋友深情厚谊的赞美;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低沉婉转,是对远行友人的宽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押“尤”韵,吟时绵绵不绝,是对故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回环往复的声调,将诗中乡村的风景、人情、风俗美一一展露,仿佛与作者一道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

二、组合多样,吟诵让古诗教学灵活起来

吟诵,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必须遵守吟诵规则。吟诵专家徐健顺教授总结吟诵规则为“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吟诵,只需要遵循入短韵长、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一)读知其意,诵读结合求灵敏

用声音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就是吟诵。吟诵很容易学,只要会说话,就可以学;会唱歌,就能吟得很好,懂些诗词格律,吟起来就会韵味十足。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吟诵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吟诵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读与诵结合。诵读,是没有曲调的读法,但要遵守吟诵的规则。如吟诵《春晓》,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声、韵、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声母是翘舌音的字“春”“处处”“声”“知”不可错成平舌音;“鸟”的鼻音要读准;“人”字的声母是r,不是l,要特别提醒注意。这是一首押上声韵的古体五言绝句,因此要读准上声字的调值“214”,如“晓”“鸟”“少”,不能倒成“35”。教师可以采取范读、指名读的形式,及时纠正读音,力求让每一个孩子做到读准每一个字的声韵调。再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读准翘舌音,“疏疏”“深”“树”“成”“追”就读准了;读准平舌音,韵字“阴”和“寻”读准了,诗词的意思就明白了。通过诵读,很多难读易错的字就很容易掌握,诗的意思弄明白了,学生的耳朵也变得灵敏,一听到他人诵读,就知道错在哪里。

(二)诵入其境,吟咏结合显灵气

古人云:君子有三乐,读书出金石之因,飘飘意远,一乐也。这里的读书,指的就是吟咏。吟咏不但符合吟诵规律,而且带有一定的音乐性。吟咏是根据诗词的平仄格律和内容,来选择不同的高低和快慢,也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吟唱的时候可以将开口音a、o、e和闭口音i、u、v很夸张的表现出来,将韵字拖长,借助旋律来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表达情感。

还是以《春晓》为例,这首诗的平仄是这样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老师在范读时,可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律,将偶位上的平声字吟得略长一些,将韵字吟得更长一些。如果偶位上的平声字吟两拍,那么,韵字吟四拍,其他位置上的字,不论平仄,只吟一拍即可。这是因为古人写格律诗,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吟诵也遵循这一规则。为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老师可以借助特殊符号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规律。如用长横代表偶位上的两拍,短横代表一拍,四个短横代表韵字的长度,并在字的上方标注出来。同时,教学生借助手势来进行长短高低的表现。当学生能吟出每个字长短时,抑扬顿挫就出来了,这首诗听起来就比较有灵气了。

(三)吟得其魂,情境结合出灵慧

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今天来读古人的诗词,想做到情同古人,必须通过声音去悟情思才能与作者的灵魂相遇。古诗需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更需要诗情画意地学,唯有吟诵可以做到。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吟诵教学更是如此,只要抓住了入声字,就抓住了这首诗的灵魂。因为入声字是汉字之骨,是有特殊含义的。以《宿建德江》为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依照入声字规则,找出入声字“泊”“日暮”“客”“月”。入声表达的情绪是痛苦、决绝,或快速、轻灵。吟诵时,短促、紧喉、塞尾,表达的是最强烈的感情色彩。短吟“泊”字,知其地点;轻吟“日暮”添愁;促吟“客”表明身份;断拖“月”字,只有月亲,更显孤寂。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吟诵时将四个入声字吟好,其愁不言自喻,羁旅之情深入人心。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吟诵的规则,教师可以教学生画吟诵谱,将每句诗的长短、快慢、高低,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入声字用感叹号表示,让人一看就能明白。

三、趣字当先,让古诗教学快活起来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刻,他们对于枯燥的教学内容学习主动性较差,吟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教师引趣,吟有示范

千百年来,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都是用吟诵的方法传承的。一般情况下,老先生们都是先给学生做吟诵示范,第一遍重字音,第二遍重内容,第三遍重音韵。三遍吟诵下来,正音、识字、理解诗意目的都达到了。可见,教师示范是第一位的。教师一定要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得像歌星那样好听,主要是为了以身示范。试想,一个会吟诵的教师站在讲台上,那儒雅的气质、优美的声音、饱满的情感、和谐的动作,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这样的示范,胜过千言万语。教师这样做,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他们从不会到会。学生一旦爱上了吟诵,吟诵规则的掌握,诗文涵义的理解,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二)学生共趣,吟有榜样

吟诵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启迪和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同伴结对、小组竞赛、节目汇演等形式,强化吟诵学习形式。吟诵时是要讲体态的,也就是说身体要自然随吟诵摇摆,不能僵硬不动,也不能摇摆得过于夸张,那势必会破坏所吟诵的那首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雅,只有符合标准的吟诵,才是吟诵时所要的真正味道。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诗词平仄格律和意境编创动作,自己创简单的调子。鼓励向同伴学习。如在教学《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创动作,然后进行展演。一个小组用手语操的形式,边吟诵边表演,欢快活泼,很有气氛。另一个小组则以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把作者和游人进行角色区分,把大家带入了诗境。

(三)师生延趣,吟能持续

新课标“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在吟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不能随意抹杀孩子吟诵的积极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对吟诵的接受程度和呈现效果不一样,教师就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子。当学生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比如错字,倒字需要纠正;没有遵循吟诵规则,要纠正。对于不敢开口的孩子则要热情鼓励。对于能遵循规则,没有完全按老师示范的调子来的学生,可以不强求,鼓励其形成自己的吟诵风格。

总之,吟诵是中国独有的读书法和教学法,历史悠久,个性鲜明。不仅古诗词可以吟诵,所有的汉语言都可以吟诵。在这里,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能学习吟诵,掌握方法,将吟诵与自己的课堂实践相结合,让更多人的孩子爱上吟诵,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平仄古诗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