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2023-01-24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王薇薇

区域治理 2022年42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 王薇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河流的流淌过程中沉淀的文化体系,它世代传承,渗透了整个民族的意识与行为,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程。而现代大学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精髓,中华传统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现代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社会机构,既有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也有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文化的使命。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的理论,事实上从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更加广泛。文化全球化在“融合”和“相斥”的双向作用下,呈现文化流动的多重路径。在当前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因为理念、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出现了一些断层与缺失,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实现亟需质量提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尚显不足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意蕴绵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探索中,传统文化既蕴含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也显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品质,更表现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德行。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精神、高尚的文化品质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危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社会的巨大变化及其所引起的人们价值信念的变化。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影响,加之受实用主义的思想影响,有的大学生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的掌握,却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较低。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冲击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思想理念、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凝结了民族智慧。文化传承是文化积累的主要途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创“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坚持“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今天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他很多文化大家如孟子提倡“自强不息”,荀子主张“人定胜天”,岳飞坚定“精忠报国”,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连续的、持续的、发展的统一体,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文化素养基础。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进程加快,当前各种思潮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也在加快,诸多错误思潮不时出现,试图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影响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呈现差异

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思想意识的差异性”[1],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日益趋同。而大学作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最为频繁的阵地之一,则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而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们旧有的时空观念,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交平台、时事新闻、网络游戏、影视综艺节目等成为大学生网络浏览的主要内容,其呈现的快捷性、娱乐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对传统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内核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总体呈现批判继承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但其中存在的弱化情况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要清醒地总结出实现其价值的方法,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学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传承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彼此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带来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承的矛盾,是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的价值的重要方法。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大学精神应当体现大学实现其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独特使命、任务、职责和功能等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观念、气质和灵魂”[2],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形成大学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大学精神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还是独立精神,无一不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也是对大学精神的极大帮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掌握其中的精髓,去除隐含的糟粕。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要以科学态度重塑传统文化,重构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实现大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结合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适时进行文化转型,调整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更好地结合现代文化,实现文化的整合与融合,使得大学生既有民族情怀也有时代气息,最终实现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

(二)以实践的方式,多层次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当然离不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让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除了基础授课以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传统文学、诗词、书法、礼仪、绘画、民乐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民间大师走进大学课堂,为学生提供更直观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韵味,这样比传统的说教模式要有效。可以依托各类校园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各项将传统文化艺术蕴含其中的活动,以新颖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积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如汉语书写大赛、汉语成语比赛、传统才艺展示等,促进大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有效运用本地传统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价值,组织大学生参与到本地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播中,如组织参观名胜古迹,培训学生承担博物馆、古遗址等地的志愿者、讲解员,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

(三)以批判的精神,科学性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当前大学教育中有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教条式理解,以及对于某些文化价值论断的怀疑乃至否定,如果只是简单忽视或一味否定,必定会阻塞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更会窒息其原本应有的蓬勃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批判精神应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批判是批判地扬弃,怀疑是为了积极地排除谬误,而不是消极地怀疑、否定一切,批判是为了完善自身。怀疑和怀疑主义、修正和修正主义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其结果与性质却迥然不同,如何把握其度是自我批判的关键。[3]”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大学最可贵的先进品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离不开批判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积极的排除谬误、追求真理、继往开来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批判和反批判的交锋,促使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以理性、智慧为工具剖析传统、批判文化,追求科学真知,建构大学精神,塑造新的大学文明。著名的北京大学就是在蔡元培先生主校期间,坚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以思想启蒙为航标,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积淀形成博大恢宏、兼容并蓄的学术品质和大学理念,树立了中国大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批判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和价值重构的科学态度,通过批判,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提炼出具有发展意义的创新文化,实现大学文化精神的创生,推进大学文化理想价值系统的现实化,丰富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意义。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要在大学教育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坚持文化自觉,培养独立人格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文化自觉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论断。大学生要做到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必须超越感情因素,达到文化上的认知与认同,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造构建大学精神的前提与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自觉既包括对传统文化在现实中意义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大学文化多元化的极大包容。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通过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内涵建设、重视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融合实践,健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建设依托平台,优化传统文化氛围环境,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文化中各种思想与价值观碰撞的合理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反思,形成自我反省意识、鉴别能力和扬弃能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认知自我价值观念、情感方式、思维表现、德行品行性等文化内层,真正认识自我,形成大学精神中的重要归宿—独立的人格。

(二)促进文化融合,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在现代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对于大学精神的影响越来越深厚。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各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寻找适应彼此的出路,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并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实践中被普遍认同,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强调“天人合一”,倡导和追求“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文化融合完全尊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了大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人性为本,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成就非常巨大,但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薄弱。大学文化的建立,必须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相结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要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上确立大学中传统文化发展与改革的目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通过对先进文化发展的规范导向,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理想信念。同时在大学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广泛开展人文素质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爱国精神、真善美的道德情怀、诚信坚毅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

(三)推动文化创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继承先辈的丰厚遗产,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历史和传承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为文化创新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文化的创新首先根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继承并不是良莠不分地全盘接受,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实现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实现大学生明辨文化的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取得创新和发展,最终服务于大学人的发展。在文化创新上,还要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的关系,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大学学术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实现有着基础作用。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学术的机器、科研的工具,而应是在文化创新引领之下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批判意识的人,因此要将传统文化放进现代大学发展乃至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重新地整合与优化,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更新和再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