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2023-01-24河源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赖志刚

区域治理 2022年42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管理制度文明

河源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赖志刚

新时期,要想加强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就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来实现,这就需要集中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环境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在管理制度创新时,需要从不同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出环境管理制度的价值。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管理理念的演变

十八大报告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整体布局,即“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构建了生态文明理念上的发展成果评价标准,同时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相继提出了新的论断以及观念,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说明了建设方法、原则以及目标等,产生了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变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追求[1]。环境管理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管理制度的实施,关系到管理的效果。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几种管理模式,分别是环境质量改善、污染控制以及风险防范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运用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的管理模式,制定和落实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促使经济结构做出调整,追求经济绿色发展。21世纪开始,发达国家重视生态安全以及人类建设,构建了以环境风险防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国内一般运用以污染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导致环境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有效地减轻环境压力。为了改变现状,就要对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管理制度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法律,另一方面是环境政策。随着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很多学者认为之所以环境案件多发,主要是因为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且执法不到位,缺乏严谨性,提出希望从环境犯罪立法层面降低门槛、有目的性地设置环境犯罪罪名、有效地制定制裁方式,提升法律的权威性。甚至有部分学者改变了过去人本的法益保护理念,并且支持以生态主义为核心的生态法益保护,提出了立法补充建议。环境法律以及政策是重要的管理制度工具,然而普遍存在环境法律政策化以及政策法律化的问题。法律属于制度性以及普遍性规范,而政策是特殊性以及工具性的规范。虽然政策发挥着工具作用,然而无限放大政策的作用,会影响到依法治国要义。基于“区分”标准上构建的相关精致化制度规范,是促进法治目标达成的基础,立足于环境法治层面来说,表现在对环境法律及政策系统间的界限划分[2]。在环境管理中依然存在加强环境政策对法律“入侵”的问题,因此,划分二者的界限十分重要。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能够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合理,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若是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一致,就会造成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问题。国内人口数量庞大,能源消耗量很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能减排。国家围绕节能减排方面制定了有关的政策,然而效果不理想。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经济和环境失衡,在发展中并未进行有效的协调,从而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及污染,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可以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3]。第二,能够解决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较多的措施,然而因为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整治工作效果不理想。对此,应该从根源上着手,创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环境问题,优化国内环境。

三、环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环境管理制度在不断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以往的管理制度与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国内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复合型、压缩型以及结构型等环境问题较多,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政府提升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构建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但是国内已有的环境管理制度落后,无法适应环境质量要求,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管理制度侧重于污染减排以及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符。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中的问题较多,例如行政性及主观性明显,无法对环境质量做出客观地评估,不能客观体现出污染控制工作成果。其次,出于控制企业污染排放量的考虑,传统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具备排污许可证,但是因为一些因素影响,如环境容量分配、排放标准以及技术能力等,导致发放企业排污许可证中的问题较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消极影响[4]。再次,国家法律规定地方政府需要负责环境质量,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规章制度,导致法律条文并未得到全面落实,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地方政府并未发挥应有的职能,职责履行不到位。最后,现有的管理制度中重视控制常规污染物,但是对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在危险污染物,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措施。

第二,与“五位一体”整体布局要求不符。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是单独开展的,和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制度等具有紧密的联系,以往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整体布局要求,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制定宏观决策时,并未全面地考虑环保。例如冬季国内很多地方雾霾笼罩,而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就是宏观决策时经济结构失调,在产业布局方面缺乏科学性,没有从源头上管控环境质量。其次,对自然环境的核算及监督管理不足。我国地域面积辽阔,人口数量较多,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每年会消耗很多的自然资源。现有的制度在自然资源方面的核算以及监督管理不到位,使得资源利用率受到了消极影响,浪费问题较为严重。再次,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已有的管理制度侧重于行政对于环保的干预,并未充分认识到市场在环保工作中的意义,缺乏市场机制,使得环境经济政策不完善,对于环保工作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具有消极影响[5]。第四,环保责任制很难落实。缺乏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公众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责任机制落实难度较大。

第三,不符合监督管理要求。立足于生态文明层面而言,已有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监管价值及保障体系。相关制度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及配合。没有完善的联防机制,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环保除了要治理污染之外,还要优化环境治理。但是管理制度存在分割问题,无法满足国家环境监督管理要求。例如没有山水林田湖共同保护及监督管理机制,没有综合协调以及联合执法制度。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创新制度基本原则

以往在环境管理工作中侧重于处理污染,对于源头治理缺乏重视,现阶段,强调从源头实施整治,人们的思想认识提高,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管理工作目标应该把控制污染源当作主要思想,把优化环境当作制度的首要目标。同时需要调整环保的有关模式,例如以往的管理模式强调先污染后治理,而当前要实现在企业污染前进行管理,确保企业污染物符合要求后再排放[6]。除此之外,针对已经污染的区域,应该继续进行恢复、整改和保护工作,优化环境质量。

(二)完善污染排放控制制度

污染物排放属于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要想解决该问题,有关部门就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制度。基于分析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体系,发现许可证是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管理工作中,虽然国家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落实不到位,且有关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污染物排放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因此,国家针对排污许可证制定了管理条例,清楚划分污染物排放范围以及标准。管理制度创新,本质就是创新污染物排放企业的排污技术,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部门对工矿企业排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成本,相关企业需要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效益[7]。在落实管理制度时,应该和环境管理制度进行融合,考虑其他污染排放制度,基于有效整合制度,对环境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三)健全环境质量管控制度

第一,生态文明角度下,生态保护制度强调生态系统差异性,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效地划定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生态功能保障机制、自然资源利用上限等。针对区域经济,需要加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侧重于管理控制生态污染及修复;健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基于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严格限制超载区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有效地管理生态环境。第二,建立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制度。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压实地方政府在环境方面的责任。在地方发展质量评价中,把环境质量引入其中,依据国家情况,建立有效的环境标准体系。把环境质量当作评价地方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督促地方政府积极落实环境责任。第三,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明确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合理管理自然资源,科学利用资源。深入研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在实践中坚持对其进行优化及完善。比如建立环境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设定及落实资源税,建立环保考核及奖惩机制等等。针对破坏环境的人员,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促使人民参与到管理中,健全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依据地方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情况等,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体系。基于合理的管理以及监督生态资源,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

(四)协调风险控制的管理制度

第一,在环境管理制度中应该加强风险控制。将风险控制纳入到环境保护法中,体现出环境管理中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落实好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及处理等工作。依据环境制度中的问题,优化环境和健康监测及风险评估机制,体现出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合理地评估环境风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区、分级、分期管理及评价环境风险情况。加强风险防御,其应该具备决策性以及预警性,合理协调管理制度[8]。将环境风险管理控制理念渗透到管理制度中,深度研究和分析预警技术以及评价预测等。持续研究有关标准及体系,促进环境管理预防及管理控制工作的协调发展,体现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强化公众参与制度。首先,环境信息公开。积极扩展环境信息发布途径,确保公众环境方面的权益。定期发布城市及农村大气质量数据,公布各种类型的环境信息。实施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构建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针对上市企业,应该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报告;针对重点污染企业,可以在线监督控制,定期发布污染排放状况。其次,拓展公众参与途径。针对关系公众环境权益的项目以及发展规划,应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如论证、社会公示、听证会以及座谈会等等,大范围听取人们的建议与意见;针对重大建设项目,加强规划施工以及验收公示,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决策中。通过实施信访听证制度,遵循透明、公开及公正原则,接受社会层面的监督,促进环境信访问题的解决,提升公众的议事能力。加强公众监督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社会公示、环保义务监督员、绿色志愿者、市民检查团等,引导人民群众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监督生态环保工作的开展。定期组织环境圆桌对话,及时介入环境问题,结合人民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整合社会力量,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及时公布信息,及时解决问题。第三,推动民间环保组织发展。这种方式能够让公众参与到环保管理工作中,避免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民意,提升决策的合理性及公开性,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作用。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发展,构建政府和组织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可以规范组织发展,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外部环境,培养生态环保社团。

(五)环境税收制度

国家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制定了环境税制,主要涉及污染税以及产品税等。然而因为国内发展时间较短,使得有关制度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税收系统,导致税收覆盖面小,无法有效落实环境税制。现有的排污收费机制,能够增强企业环保意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然而在收费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征收范围较窄、收费标准模糊等,要想优化环境管理效果,有关部门就要及时纠正排污缴费问题,规范收费标准,强化收费管理工作,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

(六)构建激励机制

针对示范企业,应该及时提供奖励,并且实现制度化。采取绿色信贷方式,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向污水处理、水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水资源节约、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倾斜。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加强信贷支持。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业可以通过登录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了解违规企业名单,限制其贷款。

(七)构建权威的环境执法制度

有效地整合环境执法力量,清楚环境执法的重要地位,提升其权威性,构建有效的环境执法制度。健全环境监察制度。监督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对于国家环境法律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尤其要注意部分地方政府对环保不合理的干预。构建完善健全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整合相关的环境监测资源,构建一体化监测预警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管理的效果,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效果。当前在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及人员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环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工作的水平,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管理制度文明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请文明演绎
北京地铁环境质量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漫说文明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