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探析

2023-01-24王国宁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常态共同体

王国宁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常态化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这为做好教育引导民族地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持续发力的方向,提供了靶向施策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具有针对性的操作要点。要多学科视域下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主要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进路,在理论剖析中观照实践,进而将有形有感有效的积极实践探索总结为理论创新成果,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有效引导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实落深,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

一、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内涵

自2014 年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点的关键表述历经了“牢固树立”——“积极培养”——“大力培育”——“筑牢”——“铸牢”的政策话语递进过程。2022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2]可以看出,随着党和国家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演变,尤其是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党的重要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日益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通过多维梳理文献发现,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重点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具体内容等方面。其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概念解析,如王延中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 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认同[3]。其二,基于唯物论的内涵阐释,如孔亭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主观认知,表现为社会实践中的人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态度、主要评价和认同结果[4]。其三,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素的有机协调进行内涵界定,如陈瑛、郎维伟认为“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核心内容[5]。其四,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核构成的探析,如范君、詹小美认为命运与共意识、共有精神家园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理认同意识、团结互助意识等,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6]。其五,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关系的分析,如张淑娟、陈宪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文化自觉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正视、反思、重新叙述和划定边界,并将传统文化确立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的基本素材[7]。从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基于历时性梳理、横向结构比较及核心要素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不断孕育、生发和形成,是一个历史范畴。

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形成了众说纷纭的概念阐释。如焦立涛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共意识范畴,其宣传教育具有个体内化社会角色期待和教育个体尊崇社会价值的双重价值导向,重在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由“民族个体”向“中华民族”的转化,教育中要兼顾个体发展性与社会法治性[8]。周智生、李庚伦认为,“四个共同”理念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基础,应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整体性、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可分离性、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一体性等[9]。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可谓见仁见智。质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其内涵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的多维镜像,其宣传教育体现为以强化“四个共同”意识为历史基础,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源源不断的深层次动力,以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根本目标的人本性实践活动。

从核心概念的解读看,“宣传教育”指运用宣讲传播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通过榜样示范、寓教于乐、生活化教育等途径,使受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常态化”指通过遵循内部演进机理而形成持久平稳运行的状态。“机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的含义为:“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0]随着不同学科对“常态化”“机制”等术语研究的适用性拓展,其内涵日益丰富且呈现多样的实践样态。因此,从“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含义厘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内涵,可指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系统中长期有效的要素协作、流程再造、运行调适等,以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为抓手,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的“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以及“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等融入宣传教育实践全过程,并形成制度化的保障、稳定的机构设置、高效的运行系统等。

探索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应着重分析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中的集成要素、内在关系、运行机理、制度规范以及有序运演的过程等,这既体现于洞察其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内部运作机制,又表征为分析各部门有机协作的“齿轮化”衔接效应,相关宣传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统筹的状况,是否形成以评估激励提升铸牢成效的有机环节,并重点把握其以下特点:一是从目标上看,强调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运行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旨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和生活化规范纳入党和政府等具体工作的各层面、各方面;二是从构成上看,涉及组织领导、有序落实、协调保障、评估激励等运行机制,每一个子机制包括主体、客体、方式方法等基本要素,以及各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和互嵌状态;三是从运行上看,组织领导机制是前提,有序落实机制是关键,协调保障机制是条件,评估激励机制是动力;四是从功能上看,由组织领导机制统筹启动,由有序落实机制负责执行落实,由协调保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持,由评估激励机制负责检验成效、对标纠偏;五是从价值旨归上看,通过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有效运行的共同特性,结合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制度规范的合理制定、管理手段的有效调节和运行流程的适用再造,力求实现宣传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二、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时代价值

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对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的应然观照,也是对其实然图景的集中凝现,其构建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宣传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作为有机协作的综合性集成系统,其构建对于提升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性来看,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建的全面引领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1],进而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中搭建各方合力“共画同心圆”的大宣传教育体系,并明确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其他部门的具体落实要求,避免了单一机构或部门独自完成的局限性,真正实现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从系统性来看,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旨在通过各要素的有机构成、各子机制的无缝衔接等形成各层级良好互动的纵向工作机制,是对传统间歇性、“碎片化”宣传教育资源的有力整合、多维融入和实践延展,补齐以往过于刚性化的宣传教育“短板”,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往实里做、往深处走。

(二)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人本工程,是广泛凝聚共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中心环节,能够把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多方面力量和智慧汇聚起来,形成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发展合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重心在于以对各族群众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使各族群众对“四个共同”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能够有的放矢地从宏观层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宣传教育走向中观、微观层面的“润物细无声”实践阶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在做深做细做实中拓展教育范围。因此,通过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整合社会思想、激发精神动力、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地区做好凝聚人心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14]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从观念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在推动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5]。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建设也呈现为一种特殊的治理活动[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民族地区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规律和根据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际以及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其对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日益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从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效能[17]。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既以显性的方式对各族群众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又充分发挥隐性施教的潜在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延伸到制度、服务、文化、活动等具体化、形象化实践中,使各族群众在“有形”的直观认知、“有感”的潜移默化和“有效”的耳濡目染中自觉形成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善治”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崭新思维和健康人格,从而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夯实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根基。

(四)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落实落细

习近平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集中凝练,是创造民族地区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从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推进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面认识,系统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思想深邃、结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十二个必须”是其核心内容和集中性理论概括,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严密科学体系。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的具象化内容阐释,也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落实落细、落地生根的操作性定义表达,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发力点和重要抓手。

三、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逻辑进路

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持续开放、动态融入的过程,通过系统集成和高效协同呈现出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运行图式,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精细部署和微观的精准操作形成宣传教育合力。

(一)完善党委领导、队伍建设、依法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是根本保证,起着政策统筹、具体部署的导向功能。各级党委担负着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体责任。

1.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的宣传教育主体责任。习近平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1]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明确各级党委把准正确政治方向的领导责任,压实各级党员干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政治责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精准化水平,以“四个特别”标准建强党员干部队伍,即“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1],从而使各项重点工作和具体任务具有明确责任人、进度表和落实清单,形成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

2.以突出政治训练加强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政治训练,常态化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12]政治训练是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是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抓手,要在政治训练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做到理解特别透彻、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有力。一方面,要坚持紧紧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化底线思维,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良好的政治素养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深学一层、先行一步”的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形成宣传教育“头雁效应”。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深刻认识组织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坚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各项要求。

3.形成政府依法管理的大宣传教育格局。党的统一领导是构建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坚强保证。因此,需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当地政府依法管理该项工作,构建各级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常态化运行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应体现在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各环节之中,形成不同组织、部门、单位紧密联系、系统协调、有序开展的大宣传教育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嵌入各级政府依法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形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各领域的法治样态。一方面,要依法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充分体现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活动中,让各族群众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感,形成主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依法保障当地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涉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各类矛盾纠纷,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养成“解决问题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确保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建立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靶向推进的有序落实机制

有序落实机制,指在组织领导机制的牵引下,通过各部门有力协作、具体设计,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落实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方案,推进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运作流程无缝衔接,不断扩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部增量。

1.形成部门协同的宣传教育合力。一方面,统战部门应积极牵头协调。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由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安排,组织贯彻执行相关的方针、政策,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地(州、市)、县(市、区)等各级党委统战部门的阶段性宣传教育目标、落实要求和评价指标,及时掌握宣传教育的实践成效。同时,积极联系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等,通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情况,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宗教界人士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民族事务部门应履职尽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部门协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合力。

2.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保持党同各族群众血肉联系是有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人心工程。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性作用,有效动员各族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激发各族群众齐心协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伟力和奋斗动力,并主动从各族群众的实践创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既要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分众化、精细化方式方法,形成符合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讲好当地故事”的方案,也要采用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生活化形塑和实践性表征,以“接地气”的“群众演,演群众”方式培育各族群众的奉献互助精神、家国情怀,引导各族群众争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坚定践行者,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际实践成效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以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汇聚各族群众勠力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磅礴力量。

3.构建靶向推进的宣传教育体系。首先,充分融入民族地区各类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明确各类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积极推动各类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思政课程,将中华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环节。其次,加强民族地区城乡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城乡社区因其基本属性、独特功能、所处地位及人口结构变化,势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可在城乡社区进行符合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特点的大众化、生活化宣传教育,可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书法作品、手工艺品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推进良好家风文化建设。最后,推进网络空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充分依托网络空间整合民族地区各类宣传教育资源,推进民族地区各类官方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云平台”等现代融媒体资源优势互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融媒体话语符号建构;根据各族群众需求在微博、抖音等融媒体平台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热点议题等,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线上互动,增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促使各族群众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体悟和强烈认同。

(三)建立制度规约、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协调保障机制

协调保障机制指通过完善体系化的基本制度规范和价值准则,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1.加强制度建设。2018 年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体现出党和国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顶层制度设计的日臻完善。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出台一系列关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政策措施,为民族地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例如,近年来新疆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西藏出台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广西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办法》,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指导意见》《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测评指标》等。当前,深化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应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进一步细化相关操作性细则,制定针对不同场域、不同群体适用的落实方法和执行要求,可借鉴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攀枝花市的实践经验,搭建多层面、宽口径的宣传教育平台,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更加精准有效。

2.坚持问题导向。要根据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新特点、新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相结合,当好各族群众的领路人、知心人和贴心人,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重点问题,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将解决关键症结和核心问题作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契机和突破口,从而激发各族群众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夯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社会群众基础,全面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使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3.重视多维结合。多维结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重要手段,其重心在于实现根本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性目标的内在统一和有机契合。首先,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根本目标,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全面正确认识“四个共同”,植深“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工作目标确立行动导向。其次,形成阶段性的宣传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周期性阶段目标,使各阶段性目标相互衔接、梯次上升,并有效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系列活动中。最后,详细制定各层级、各领域的具体工作目标,形成详细计划、操作方案和评价标准等,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真正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根基。

(四)建立量化评估、典型带动、跟进压实的评估激励机制

评估激励机制指通过科学的考核方法、评价体系建立量化评估系统,多维测量宣传教育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及实现程度,从而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创新典型示范带动方式,从多维发展视域明确跟进举措,全面增强后续保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落地生根。

1.加强以“增进共同性”为主导的量化评估。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1]建立以“增进共同性”为主导的量化评估机制,需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制定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可参考国家民委于2022 年1 月印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测评指标(西部地区)》,制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细化测评项目、具体权重、测评内容、基本评价、测评方法等,并针对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社区、农村等不同场域制定符合群体特点的可控性指标体系,着力创新操作方式方法、深化操作指标内涵、丰富各类测评形式,多方位测量宣传教育的实际成效,摸清存在问题,找准症结所在,为后期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新的指向。同时,党政主管部门应牵头组建专业化的评估队伍,可邀请民族地区高校及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基层民众代表等参与评估,并对组建的专业化评估队伍定期进行系统性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和评估能力,确保通过专业化测评全面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成效,进而挖掘出一批具有重要示范教育价值的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有益经验,增强量化评估实效。

2.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根据前期量化测评情况,对于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的机构和部门进行通报表扬,选树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社区、农村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通过报纸、官方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的典型带动效应,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各领域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参照。同时,通过物质奖励和通讯报道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在实践中涌现的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和先进个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人人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先锋模范的浓厚氛围。此外,潜入生活细流形塑各族群众易习易得的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民族魂”的先锋模范形象,颂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的群众首创精神,赋予“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大众化意义,引导各族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内心、外化于行动。

3.细化跟进压实过程管理。根据前期评估结果,及时、客观、公正地向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动态反馈,对于工作成效不够理想的机构和部门,明确其党政负责人的主要责任,并与各级党委政府的专项工作方案、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相结合。同时,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相统一,根据量化测评结果明确具体责任机构对宣传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关键症结所在,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符合工作实际的整改要求和建议,建立健全跟进监测机制,完善后续监测的制度保障和流程规范,明确后期改进要点、监测重点和责任清单,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过程管理成为推进工作常态化、压实各级党政组织基本责任的有力抓手,从而建立健全以查促改、以评促改的常态化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宣传教育“层层有力、步步有声、件件有回音”的责任压实格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常态共同体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