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辈照料下留守儿童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调查研究

2023-01-24邝圣杰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祖父母隔代祖辈

李 瑞 刘 颖 邝圣杰 翟 超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隔代照料是祖辈对孙辈承担主要抚养和照料责任的统称。一些年轻父母或因工作繁忙,或因婚姻破裂而把孩子的主要抚养责任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此种状况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外)祖父母照料的占儿童总数的60%~70%,其中30%的儿童是直接放在(外)祖父母家里接受照料。照护方式的不同对儿童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表现。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高,高质量的早期抚育投资远大于后期干预的作用,并能提高儿童未来的教育结果和收入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本文写作主旨在于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相比于父母照料的儿童,(外)祖父母隔代照料是否对儿童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存在不良影响,这一不良影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在不改变现有照料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隔代照料儿童的能力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提供启示。

本文基于对河北省涉县五所中小学校开展的一项调研,受访者包括中小学生、主要监护人(包括父母或祖父母)以及部分教师,访谈时间为2020年夏天。课题组成员先后走访了上述五所学校的师生、家长共160余人次,走访过程中发现隔代照料的儿童在能力表现方面略低于父母照料者,尤其是非认知能力方面(情绪稳定性、自信心等)表现较为明显。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如语言、数学、逻辑、推理、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0世纪70年代,Herrnstein首次提出认知能力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在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收入上的差异都归因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并且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是先天造成的。遗传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不可控的,表现在对脑功能、机体素质及神经活动类型等方面的影响。遗传对儿童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方面,遗传影响儿童的智力,智力是提升儿童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一个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也有利于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非认知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依赖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感觉和行为。非认知能力包含的具体内容相较于认知能力更为复杂,一般认为非认知能力应该包括性格(personality)、态度(attitudes)和积极性(motivation)三个方面的因素,而大五人格理论,即经验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是目前最常用的非认知能力测评体系。Bowles与Gintis在对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中,最早提出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是通过家庭内部的非认知能力传递,而不是认知能力的继承。自此以后,非认知能力成为主流劳动经济学在新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政策讨论里的焦点话题。

影响儿童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儿童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载体,是儿童构建健全人格开始的地方。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性格气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儿童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调查研究表明,两代同住的家庭比三代同住的家庭更加有利于儿童的适应能力形成。三代人同住,家庭成员较多、关系复杂,教育观念容易产生冲突,加之部分祖父母的溺爱,不利于儿童能力的形成。

(二)隔代照料

在家庭照料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照料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照料,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照料。隔代照料相对于亲子照料而存在,二者共同构成家庭照料的主体。正缘于此,隔代照料的状况、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照顾蕴含着丰富的福利效应,对缓解年轻父母的育儿压力、实现劳动时间的代际转移、提高人口生育率和社会再生产水平方面发挥着正向功能。然而由于照料双方的特殊性以及照料方式的复杂性,在研究隔代照料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隔代照料会影响儿童的自控能力、道德品行问题;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隔代照料造成父母角色的缺失,对亲子关系带来一定挑战。

本文认为研究隔代照料对儿童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是有现实意义的,通过剖析隔代照料与儿童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帮助相关家庭进行正确的儿童照料方式选择,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二、隔代照料背景下儿童能力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隔代照料下儿童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落后性

调研组在河北省涉县开展的调查显示,处于隔代照料下的儿童智力水平与同龄人持平,但其学习成绩大多处于班级中等偏下水平。隔代照料儿童求知欲较弱,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某位受访的初中教师表示:“由爷爷奶奶照看的孩子在班里的成绩确实都不是很理想,他们的智商不算差,但学习的动力、能力方面都低于班级平均水平。而且在小学形成的这种学习习惯或者这种知识的积累,会影响他们中学的学习和发展,很少有爷爷奶奶照顾的学生,小学成绩落后,初高中会名列前茅的。”通过对这位教师的访谈,不难发现隔代照料对儿童认知能力形成的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对其后续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隔代照料下儿童缺乏自信或者盲目自信,专注力低

处于隔代照料下的儿童自信心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过于自信。受访的一些隔代照料下的儿童有些缺乏自信,表现出不善言谈,过于羞赧;也有些儿童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能解决好大部分问题。但经过详细访谈后,调查者发现这种盲目的自信其实是内心自卑的表现,他们急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显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这种盲目自信往往会导致失败。受访的某位孩子的奶奶说:“他好奇心很重,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拆一下,可是做什么事都不专心,什么都做不好。他的专注好像永远也用不到正处,拆了之后就放那了,也不想着怎么装起来,反正就是干什么什么不行。”经过调查走访,调查组发现处于隔代照料下的儿童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却又不太肯钻研。这与祖父母一辈的知识欠缺,以及缺乏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开发有关。孩子很少能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不自信,也不爱动手去探索。

(三)隔代照料下儿童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影响其能力发展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处于隔代照料下的儿童普遍内向,他们更倾向于独处,朋友比较少。这些孩子习惯独来独往,遇见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紧张的状态。他们平时的活动地点比较单一,接触的人比较少。另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少与社会的广泛互动。例如某位孩子的爷爷表示:“孩子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也怪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的机会比较少。孩子不太懂礼貌,见到认识的人都很少说话,每次见到他姑姑都不主动去说话,更别说见到生人了。孩子在学校应该有一些朋友吧,这些我们不是很了解,一般周末或者放假的话都跟我在家,也不出门。”祖辈平时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有一定影响,若老人喜欢独居,与外界交流少,孩子也会因此减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祖辈们对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培养不太重视,缺少让孩子自主活动的意识,而且过多地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利于儿童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四)隔代照料下儿童的情绪稳定性所表现的非认知能力较低

隔代照料下的儿童多数会产生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情绪源于儿童内心由于不同照料方式带来的自身与同龄人间的比较。这些孩子在各种活动面前表现得并不积极,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也微乎其微,而且他们经常展现出情绪异常。某位受访的孩子表示:“我想爸爸妈妈啊,就是有时候心里会觉得少一些什么。班里的活动都是让那些好学生参加吧,上课有时候老师讲的我不会的问题,就尽量自己搞懂吧,我其实很少去问老师。”由于隔代照料的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在遇到困难时首先得到父母的帮助,渴望与同龄人一样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隔代照料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性反映的非认知能力较低,值得社会广泛关注。

三、隔代照料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祖辈受教育水平偏低,很难对孙辈提供有效教育帮扶

隔代照料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外)祖父母成为其主要监护人,课堂外孩子学习功课方面的辅导也主要依赖他们。由于(外)祖父母成长年代的特殊性,他们的知识储备比较少、受教育水平偏低,更有很多祖辈的人表示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甚至没有上过学。随着孙辈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难度的不断加大、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即便是小学知识,大多数祖辈由于自身学识有限也很难对孙辈做出有效的课程辅导,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复杂的学科问题更是难以应对。

某位受访的孩子奶奶表示:“我们也重视孩子的学习,他爸爸妈妈文凭就不高,所以在外打工,咱们自然希望孩子多学点,以后少受些苦。我和他爷爷就是个小学水平,一辈子农民,有时候孩子们问个题,咱也不会呀!在假期的时候我们也会和孩子爸爸妈妈商量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别耽误了孩子。”

相比之下,父母一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高于(外)祖父母一辈,而且他们对于新的教辅技术掌握熟练,可以解答孩子知识方面的疑惑,能够对孩子的日常学习进行有效辅导。调查中发现,父母与祖父母两辈之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学习成绩。

(二)祖辈的身体素质低下,照料精力投入有限

由于祖辈年龄比较大,身体素质和精力大大下降,对于孩子的看管和学习方面的辅导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很多(外)祖父母表示想管孩子,但是精力有限。儿童学习自觉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不高,而(外)祖父母一辈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欠佳,对孩子的管理也有一定的欠缺。调查显示,在隔代照料环境下,(外)祖父母对孩子功课的辅导频率大多数为每周一到两天,甚至没有。相比之下,父母对孩子功课的辅导大多数为每周三到四天甚至是几乎每天。

某位受访者表示:“现在老了,身体大不如前了。孩子问咱个东西,咱一个老花眼还看不清。我这不是还经营着个饺子店,身体更是跟不上。没办法呀,谁不想休息,家里孩子多,他们的爸爸妈妈又在外打工,我们也是想着给孩子分担一下。有时候看着孩子淘气,也想管管,就是慢慢地年纪越来越大,感觉到力不从心了。”相比于祖辈,父辈身体素质好、精力旺盛,对子女的管理方法更为先进,管理更加严格,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有利于子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祖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无法适应儿童教育的现代化需要

(外)祖父母一辈的思想相对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故步自封。他们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对孩子的教育多数只局限于学习,对其他兴趣方面的关注不够,培养比较少,这与现代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相冲突。甚至多数祖辈仍只采用“打”和“训”的方式,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懂得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而父母一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相对来说更为先进,更为多元化,他们注重孩子自身潜能和天赋的挖掘,对孩子的培养更加多元化,也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某位受访的孩子奶奶表示:“我们这村里的孩子们,顶多就上个辅导班,村里的一些大学生办的。我没有太关注孩子的兴趣,我觉得这孩子就对手机有兴趣,天天抱着个手机,要不就是自己捣鼓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候也会打呀,那么小的孩子你跟他讲道理,没什么用,他也听不进去,不如训他更见效些。”

(外)祖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甚至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他们对孩子的照料更多地局限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关注较少。

(四)隔辈亲下的溺爱造成祖辈对孙辈的监管力度不够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掺杂着一些隔辈因素。他们对孩子存在着“隔辈亲”的溺爱,这些溺爱在不同家庭有着不同表现。由于溺爱,隔代照料环境下祖辈对学生有管理但不严,甚至没有管理。加之部分(外)祖父母觉得孩子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容易对孩子产生补偿心理,导致对孙辈的溺爱行为。“孩子总归有不听话的时候,但是我也是舍不得去打骂孩子的,孩子有时候考得不好了,咱其实也不太好意思去训。感觉小孩儿也挺可怜的,常年不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跟我们一起生活,肯定很想他们爸爸妈妈。再者说,都是我们的亲孙子,我们也舍不得过多地去训斥他们。”儿童正处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期,隔代溺爱极易使得儿童形成任性、自私等不良行为特征,不利于其自身能力的提高。

(五)照料资源在多个孙辈间分配,单个儿童所得到的照料不足

在农村地区,由于年轻一代父母工作压力增加,(外)祖父母一辈往往需要照顾多个子孙。他们精力有限,对于每个需要照料的子孙的关注度和精力投入必然下降,很多(外)祖父母更是放弃了对子孙能力的培养,对子孙的照料只局限于基本的吃饱穿暖层次。“老大和老二两口子都出去打工了,我这不和他爷爷一个人照看着三个孩子,肯定顾不过来啊。每天得接俩小的,最大的孩子一般都是自己走。我们其实也就负责他们吃饭上学什么的,孩子们也挺不容易,跟着我们也受了不少罪。”这种多子孙照料环境下的隔代照料重物质轻能力、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建设,缺乏对儿童学习能力、心理建设、人际交往能力的关注,不利于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由于在早期阶段对儿童人力资本投入有限,隔代照料造成儿童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表现为较低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调研组通过在河北省涉县的走访发现,隔代照料下的儿童认知能力表现即学习成绩和思维逻辑能力低于同龄人;在非认知能力方面,隔代照料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与专注度、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表现不佳,低于父母直接照看的儿童。祖辈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差、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落后、隔代溺爱、照料精力需在多个子孙间分配等是造成隔代照料儿童能力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儿童的能力培养,祖辈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孙辈无法从祖辈处获得能力方面的有效指导,造成隔代照料儿童的能力普遍偏低。

解决隔代照料下儿童能力不足的问题需多方发力。首先,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加大社会照料的供给力度。积极改善农村托幼机构服务质量,提供充裕的儿童看护和教育服务。将社会照料与隔代照料有机结合,既满足儿童对于亲情的需要,也可使儿童获得全面的教育指导,提升其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其次,学校和教师应重视隔代照料环境成长下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初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层面,应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儿童能力的全面培养。对隔代照料儿童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其心理建设,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在认知和非认识能力两个层面给予同等关注。最后,父母应在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子女教育回报间进行理性抉择,协调好工作与子女教育间的精力分配。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把子女带到务工城市,以便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不缺位。尽量不要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祖辈,父母应重视对子女能力的长期投资。

猜你喜欢

祖父母隔代祖辈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