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01-24福建省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程少杨
福建省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 程少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村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并达到较高水平。学校普遍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教学场所,配齐了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也搭建了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收集并提供了辅助教学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这些客观条件为信息化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利用率非常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练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教师课堂讲授,大量课余时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好;而且职校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学完容易遗忘。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会以不熟悉设备、设备损坏或者不会使用软件为由,拒绝采用信息化教学。因此,对于中职学校课堂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也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最终改变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
一、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动力
(一)建立信息化教学“课堂评价制度”
“课堂评价制度”既可以用来考评教师,也可以用来考评学生。学校可以在每个月的教师月考核中突出“信息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估中的“权重”,以此来推动教师不断加强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增强应用能力、形成研发能力,最终形成“职业学校教师对实施信息化教学产生浓厚兴趣”的良好局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课堂的“考评制度”,如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觉得评价过程应该强调的是真实性与准确性,要能较明确地反映出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学习表现,我们才能较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据此,笔者针对以往所采用的小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这一评价方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针对上课内容分为实践课和理论性进行区别对待,并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收集与整理,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上机课时,笔者同样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定了一个平均分,再根据其在实践课中的上课表现加分或扣分。目前笔者在实践课的教学采用的是练、讲、评的方法。每一堂实践课先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来完成笔者在学习通软件上下发的操作任务,笔者通过平台提问和巡视课堂来获取各个小组的表现情况,以及关注同学在机房内是否按要求进行操作,针对其是否做与操作内容无关的事实,实现对小组或个人在平均分上的加或扣。
其次,在多媒体上课时,笔者则是通过学习通平台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表现。如果学生出现在课堂睡觉、玩手机、不专心等行为,就对平均分进行一定的扣除。当然,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甚至能走到讲台上来分享对某个操作步骤的一些个人见解,就会进行加分。
最后,新课教学时,笔者采用的是先学后练的形式。在上半学期里的新课教学,笔者主要采用“知识学习—题目训练—课堂讨论—课后巩固”的形式。前两个环节及最后一个环节都是以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课后以手机识别二维码完成作业解答,笔者再通过后台实现数据的收集。这种方式极大地减少了传统作业在布置与整理上的困难。而在下半学期的复习阶段里,笔者根据选择题与操作题的特点,有效采用不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因为笔者从训练中发现学生对于选择题(理论性知识)的答题成绩极为不均衡,所以将书本的课后习题以及模拟考试软件中的选择题库进行收集整理,最终利用问卷星制作成问卷,及时从学生的答题情况里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作业完成情况,实现了评价的实效性。
(二)建立信息化教学“奖励制度”
激励措施有利于优秀者“脱颖而出”,由此聚集成一支优秀团队,成为引领他人前行的“排头兵”。为此,学校应该在教师中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信息化大赛”,奖励获奖教师,并在教师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实施“倾斜”政策,在激励的氛围中推动信息化教学沿纵深推进。同时,信息化教学不单要求教师有很好的信息化素养,学生的因素也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把一些利用率较高的信息化平台,如学习通、云课堂、微信公众号、钉钉等推送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合理利用,平时课堂上教学和课后作业布置及批改也应适当利用信息化平台。在学生中也可以多组织“学科竞赛”,对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切实把学生使用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建立信息化教学“学习交流平台”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的平台有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有交流,才会有新体验;有沟通,才能够知不足。由此,学校应经常性开展校内不同教研组之间、校际相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并选择几位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平台应用、课件制作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达成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共进”的目标。
(四)建立信息化教学“线上辅导制度”
近年来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线上教学时常发生,而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线上教学中不能及时地跟教师互动,很多不明白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给了笔者很大启发:学校应该安排教师开展线上教学辅导,提倡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微信、钉钉、学习通平台留言功能或者发邮件的形式说出自己的学习困惑。收到学生消息后,学习小组长可以先试着解答,小组长不会的,教师便会回复,解答学生疑问。这个学期初,笔者就通过学习通平台把所任教的几个班级组建成班级学习分享群,每个班级根据人数不同分为5—8个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选择班级中学习最好的几个同学担任小组长,再由各个组长组建小组学习交流群。小组成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每天的学习困惑发在组内,先由小组长解答,如果小组长也不懂再呼叫教师,由教师帮忙解答。比如在学习“表格数据计算”一课时,学生需学习自定义公式计算、常用函数计算、复杂函数应用等知识。但是,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就导致其出现了不同的学习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常用函数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在使用RANK函数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如果笔者无法在课堂上解答他们的疑问,那么学生便可在课后利用交流群进行讨论学习,先由小组长解决简单问题,比较难的问题就由笔者来解答,最终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五)着力解决平台与移动终端的融合问题
进行信息化教学最根本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的自由。目前平台的很多应用都需要在手机端上进行浏览互动,但是学校的制度要求所有学生上课时必须把手机上交到收纳袋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进程。更大的困难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约束力是极不乐观的,他们在上课过程中会趁教师不注意利用手机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也给我们进行信息化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果教学平台能开发一种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一样的电子教室(类似极域电子教室),这样教师就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控制学生的手机使用方式,在进行新课讲授的时候,锁住学生的手机界面,需要进行互动或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再打开。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校也就不需要让学生每节课都把手机上交,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灵活把握是否让学生使用手机。
(六)将移动终端引入课堂,全面推动微课在平时课堂中的使用,提高课堂生命力
将移动终端引入课堂,从教师方面来看,虽然课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资料的准备,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但是在课堂中,教师的感受是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针对性和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同时微课良好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有效的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课可以实现反复播放,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自我的学习与提高,所以微课不仅是优等生开展巩固性学习、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实现自我充实、自我进步的一个良好的教学补充。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一切网络媒介都是我们传播微课教学的良好介质,我们应该大力将它们应用起来,拓宽我们的课堂,将固定的课堂转变成移动式的课堂,提高微课的使用效率,使微课真正地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都能积极地录制本学科的各种学习微课视频,建立微信公众号,将各种知识点、微课知识乃至各种积极向上的美文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关注该公众号的基础上,随时接受知识的熏陶,成就个人的成长。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交流的方式也就更加丰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能充分利用微课的特点,将其融入微信、QQ、公众号,让学生的学习能真正脱离传统课堂的局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和高效的学习资源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得到了运用,它的出现不但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更应该在教师中全面推动微课在平时课堂中的使用,提高课堂生命力。
例如,笔者所任教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考核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在上“文档排版”这节课的过程中,笔者主要将其分为录—看—讲—练—评—测六个内容。根据实际教学处理,笔者在讲解案例的时候把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次,事先根据授课需要录制好微课教学视频,把文档排版的一些制作过程用微课记录下来,同时添加一些动画效果,以便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第二层次,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把录好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观看(这一步骤很重要,只有学生事先认真按要求学习,后面的课程才能很好地完成,要反复强调让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第三层次,先利用网络教室教学分发微课教学视频及文档制作素材,同时展示几份事先制作好的精美文档,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象一下,根据微课里面所讲授的内容,如何很好地来完成这几份文档的制作;第四层次,由学生按事先分工好的小组,通过教师所给的微课教学视频及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由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教师要求的作品并上台演示讲解,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碰到难点不会操作,可以再反复观看教师发的微课视频来进行理解和巩固;第五层次,教师在巡视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点评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第六层次,教师课后根据学生课堂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手机App学习端进行完成,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总结出学生学习“文档排版”这节课需要注意的事情并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好好学习,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二、优化信息化培训方式,推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序提升
(一)有计划地改变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的最大优点在于培训是以学校内教师为主体,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以解决当下主要问题为要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开放式培训活动。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剖析,能够达到“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灵动”培训效果,实现学用结合、事半功倍。
(二)实施“分学科、分年龄、分阶段”培训模式
不同学科对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学科要求掌握的软件较多、水平较高,有的学科则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应用就可以,而且不同年龄的教师学习信息化应用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学科要求,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学科信息化素养要求较低的教师及老年教师,应着重开展信息化设备操作、信息化资源获取等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对于学科信息化素养要求较高的教师及中年教师,应着重开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等综合设计能力提升培训;对于青年教师,则应着重开展信息化资源研发等创新能力提升培训。
三、打造优质研发团队,推进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
(一)根据本校专业特点、教学需求打造信息化教学研发团队,推动学校专业信息化成长
从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建设是以企业为主、学校购买的形式在进行,这样的信息化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化,也不能真正地推进和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因此,学校应选派并建立以专业信息化小组为主的研发团队,推进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并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其中老年教师主要承担总体谋划及宏观指导职责,中青年教师主要从事资源研发具体任务。
(二)本着“校企合作、攻克难点”的原则突破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瓶颈”
目前在农村中职学校中,很多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使用并不理想,其中既有资源的问题,也有平台在使用上的不足,还有或多或少的人为问题。如学校很多专业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还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只是听过学习通、云课堂等相关教学平台,实际上却不知道怎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质量可想而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滞后以及相关制度上的渲染不足,信息化的建设不只是数字化资源的堆积,人在信息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信息化的相关理念理解不到位,就不太可能会对信息化感兴趣。同时,信息化更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它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舞台,需要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对于在信息化教学中要重点使用的学习通、云课堂或者一些复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研发,学校教师使用和自主研发确有困难,此时可引入专业制作水平高的企业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突破资源建设中的“瓶颈”。
(三)组建信息化中心,并确立信息化中心指导地位
学校要选派几名校内技术骨干,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指导,组建专门的信息化中心。这样,教师在进行信息化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由信息化中心派技术员帮忙解决,不会出现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不会解决,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避免打击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学校也要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教师在资源上给予倾斜,鼓励所有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这样整个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师应该以现代通信技术的便捷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组织课堂信息化教学,为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