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起来,让多动症儿童融进来
——多动症儿童班级管理策略

2023-01-24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洪淑好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多动症班级儿童

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 洪淑好

“多动症”是教师熟悉的一个词,它是儿童由于头部前额叶发育不良或脑损伤和遗传因素等产生的一种行为异常疾病,具体表现为行为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并伴有认知障碍、学习困难、情绪和社交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问题。大约三分之一的多动症儿童症状会伴随其一生,其余的则可能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症状减弱或者自行消失。儿童多动症发病的高峰年龄集中在8—9岁,且大部分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使得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感到束手无策。

针对儿童多动症疾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物理的方法可以进行矫正,药物治疗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多动症病因复杂,加上儿童年纪小,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对此,儿童行为疾病专家认为,病症较轻的多动症患儿,如能加强教育、改善生活环境,有些可以不用药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之后活动过多可能会得到抑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孩童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多动症儿童。相信在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多动症儿童能不断缓解并克服行为障碍。

具体怎么做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集体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并以此为骄傲,那么这个集体里的孩子也会自觉地努力争取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班集体,让班级的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齐“动”起来,营造宽容和谐、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融合性班级文化氛围,让多动症儿童融进来。

一、师生真诚互动,让多动儿童拥有变好的力量

(一)真诚互动前奏— 了解多动症常识,接纳一切不足

每个儿童都是纯真可爱的,如果教师能对每一位儿童都倾注关爱,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儿童们就会在慈母般的“园丁”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多动症儿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但也一样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教师要增强对这类儿童行为干预的针对性,才能缓解并改善儿童的症状。多动症儿童常有冲动、任性的表现,其行为问题还具有反复性,教师如果对多动症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很难真正接纳儿童的各种不足,在教育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受挫心理,影响儿童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保持与多动症儿童的良性互动,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就要做到平心静气。而平心静气的底气从哪来?这就来源于教师对儿童多动症病因、症状、照料方式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唯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儿童多动症,才能理解并接纳儿童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不仅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利,也对班级良好道德风尚的树立有利。

如,在多动症儿童常见的学习困难问题上,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就理解有的儿童学习不专心,并不是自己不想学习,而是由于体内分泌的激素偏高,他(她)状态太过兴奋,所以无法安静下来,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儿童学习成绩上不去,可能是儿童的多动症病状中存在共患病——认知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理解和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等。教师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并找出真正困难的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进行科学干预,提高多动症儿童的适应性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真诚互动主曲—亲近儿童,建立积极情感联结

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会成为多动症儿童克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推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扰,让他们得到更多同学的理解;要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让他们赢得更多同学的称赞。

1.正视不足

多动症儿童除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之外,多数还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在班集体中极不受欢迎,为此儿童时常感到很孤独。针对儿童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关爱他人 快乐自己”的主题班会课,课上引导学生理解“关爱”的含义,并回顾自己曾经获得他人关爱或主动关爱他人的往事,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深刻认识到:在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且每个人成长的步调也是不大一样的,所以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快乐。以此,增进班级学生对于多动症儿童行为问题的理解。

接着在处理多动症儿童与同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要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耐心交流,让双方在问题解决中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除了这种方法外,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还可以让当事双方自己试着找出矛盾冲突发生时自身的问题,并找当事人和解;发现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双方互相协调,再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愉快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同伴间的矛盾,还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这样的锻炼机会。

最后针对多动症儿童上课爱做小动作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将多动症儿童的座位安排在离教师讲台最近的第一排,以此增强儿童的自我约束力;要求学生不带容易引起分心的物品到校;让学生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习惯。同时结合以下策略,改善儿童分心行为。

一是课前与儿童展开沟通,提醒他们注意自己言行,认真听讲。

二是根据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分层教学,突出重点。上课形式尽量生动形象,比如配合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给儿童发言的表现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尽可能在教室里多走动,走近所有学生,适当提醒儿童注意听讲,并给儿童提供定时的个性化支持,如一个微笑、一声呼唤、一个眼神等,使儿童可以继续集中精力在任务上。如有时运用指令时,内容要短暂而清晰。对全班同学发出的指令,多动儿童很难接收到,一般需要单独给其指令或让其重复一遍,帮助儿童理解。

三是课后鼓励儿童参与音乐社团,使其通过乐器的演奏或舞蹈训练,释放多余精力;或鼓励儿童参与体育社团,进而锻炼毅力,提高坚持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儿童安排一些具有特殊责任的事情,如整理讲台桌、收发作业等小助手工作,增强儿童被人认可的感觉,让他们以教师的关注为荣,并努力做得更好,争取得到更多的关注。

当然,如果经过耐心帮助,多动症儿童还是不守班级纪律,教师还是要为儿童提供自我控制四步骤的方法,即:一停,停止所有的冲动;二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几种;三量,衡量方法的利弊;四做,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最后再把方法概括成简单易理解的口令——一停二想三量四做,以此方便儿童记忆和熟练运用。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告诫,或是进行心灵的沟通。惩罚前要给儿童清晰的警告,并传达开始和结束的清晰信号,惩罚措施让儿童心服口服。值得注意的是,惩罚措施运用时需要三思而后行,不小题大做、不翻旧账、不搞态度挂帅、不羞辱或取笑多动症儿童,也不要当众批评、惩罚儿童的不良行为,以免别的同学疏远、嘲笑儿童,还要尽可能减少惩罚的次数。

对于多动症儿童容易反复出现的插嘴或插队行为,教师大可不必用惩罚、扣分的方式告诫儿童,而是可以在其行为发生之后,创设相同的情境,用模仿儿童行为的方式让儿童直接体验。这样儿童内心对自己不适宜的行为理解会更为深刻,更能减少相同错误发生的概率。

2.发现闪光点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赞美和期望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充满期望的赞美,能够使人更加自信。对多动症儿童来说亦是如此,教师和同伴的赞许与肯定是他们前行的动力,也是他们改善多动现象的润滑剂。所以,当看到多动症儿童的闪光点时,教师一定要不吝啬地表扬或奖赏,又或是多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增进儿童的自信心。

晓达(化名)是一名多动症儿童,他在班级虽然经常爱惹是生非,但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特别尊敬教师,经常主动向教师问好。利用晓达的这个闪光点,教师就经常在班级学生或办公室的教师面前,表扬其优秀表现,并提醒他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克制自己之前的不文明行为,让教师有更多表扬他的机会。在教师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之下,晓达获得被欣赏的喜悦,更积极改进自身的不足,他也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称赞。

当然,多动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和注意力相对较差,教师要降低对多动症儿童的要求,还要尽可能为儿童创造一个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掘儿童潜能,如创作、运动、表达等方面的才能,让儿童在不断的肯定声中,心灵的力量得以唤醒,生命的潜能获得释放。

二、生生积极互动,让多动儿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融合性班级就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缩影,既可以让多动症儿童和家长提早面对要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让普通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融合性班级里,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融合目标之一,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教师要设计学生喜欢且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际关系的美好,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伴支持是教师重点推动的一项活动,这个活动能促进班级互帮互助氛围的形成。

多动症儿童最亲近的同伴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其所在的四人小组。四人小组成员尽可能是有爱心、习惯好、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其中多动症儿童的同桌尽可能具备性格安静、抗干扰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且有耐心的特点,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才能不被多动症儿童影响,并能包容其各种不良行为,在学习和习惯上给予多动症儿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小组成员组成成长共同体,通过组内捆绑评价和组间竞评的方式,使小组成员形成“荣辱与共,互帮互助”的意识,并主动为小组的荣誉付出积极的努力。

二是儿童的好朋友。如果一开始儿童没有交到合适的朋友,教师可以先和他交朋友,课间和他一起玩耍,并手把手教授儿童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鼓励儿童用语言去表达一些情绪,或去商量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防止其过多地使用肢体动作去解决问题。然后在班级为儿童匹配相对固定、自我管理能力强、脾气好的小伙伴(如果小伙伴具有较强号召力,且与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更佳),由小伙伴课间邀请儿童一起参与游戏,并适时根据其表现进行示范和指导,带动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

结合以上同伴互助活动的开展,教师再根据儿童的进步表现,定期对多动症儿童及同伴进行表扬或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关心和帮助多动症儿童,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中推广团队游戏,组织学习社交技能活动,引导班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对同学的不足多包容和关心,并把关心照顾建立在对方的需要上。

三、家校密切互动,增加多动儿童的亲和力

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所以通过调整养育方式可以达到对儿童多动症的预防和治疗。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通力合作是共同助推融合教育落地不可或缺的因素,家校合作中相互信任、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共事,都需建立在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之上。

在合作方式上,教师要理解家长的苦楚,通过家访、电话、QQ、微信等形式积极进行家校互动,关注多动症儿童家庭的亲子状态,必要时及时进行疏导。结合儿童在校偶尔的极端行为,适时向家长进行善意提醒,不给家长造成心理压力,携手家长一起关注儿童行为,耐心配合沟通。除此之外,班级还可以利用QQ或微信,向家长推送多动症家庭教育的优质信息,内容包括多动症的基本认识和养育技能,以及多动症儿童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能。比如,设立家庭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用奖赏和惩戒达到具体化目标;设立家庭教育“代币制”,记录儿童的良好言行,表扬儿童的优点和成就等。教师要定期向家长了解学用结合的成效,助力提升家庭育儿的能力。

如多动症儿童存在喜欢攻击他人的行为,教师可以动员儿童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通过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在校外活动结交朋友、维持友谊等方式,亲自给儿童做示范,告诉儿童如何结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如果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学来的,家长就要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例如有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影视作品中学来的,家长就应禁止孩子看与暴力有关的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看些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学习优秀人物的积极行为;也可以培养孩子主动阅读的习惯,通过“小故事大道理”等相关主题书籍阅读,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兼顾普通学生家长的感受。针对普通学生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担心,教师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加强对融合教育的宣传,让家长看到融合教育在自己孩子身上和多数学生身上的积极影响,使其能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定期利用家长会或班级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看到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各种进步,感受到优良的班风和每个学生的精神面貌,用直观的形式消除家长的顾虑,并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带动多动症儿童家庭一起参与周末的家庭亲子活动,在实际接触中更加接纳和尊重儿童的差异性,提升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多方联动发力,打造多动儿童友好成长空间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干预和管理,对于家长、教师和医生都是巨大的挑战。在非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儿童行为偶尔具有反复性,教师、家长要和多动症儿童一起战胜这个可能伴随终身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急不躁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细心,还需要运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方式对多动症儿童进行帮扶,即联合儿童所在班级和年级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多动症儿童的帮扶队伍中,对儿童多点理解和包容,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想办法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并适时与班主任交流信息,协同育人;联合前任教师,不定期录段小视频,给予儿童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同时鼓励儿童利用电话或小视频形式,向教师捎去节日问候。通过这种多方联动发力的方式,助力多动症儿童发展,让儿童真正融入温馨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

史铁生曾说,人人都是残缺的,有些人是身体的残疾,有些人是心灵的残缺。如果教师能够接受这个现实,就会知道,残缺是每个人的本性。“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所以,面对多动症儿童时,小学教师要多引导,并给予适当鼓励和肯定。家长既要耐心教导,也要严格要求,同时积极地和学校教师保持日常联络,互相反馈情况,共同推动儿童情况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上初中一年级时,儿童将面临教学方法的改变、功课难度增加、青春期的躁动,这一年更需要儿童具备足够的自控能力。如果在教师和家长的干预下,儿童仍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行为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这时家长还是要和医生一起配合,适时对儿童进行药物治疗。多动症儿童的教育过程复杂,任务艰巨,只有多人、多方、全过程的联动,才能为多动症儿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真正让他们融入班级、家庭和社会。

猜你喜欢

多动症班级儿童
班级“四小怪”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不称心的新班级
留守儿童
房子犯了多动症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