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1-24王岚
王岚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70)
1 引言
随着二十大的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遵循领导指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所出现的“脱实向虚”、创新短板、金融乱象等问题,如何突破问题局限,从构建高效率金融市场角度出发思考优化对策已成为当下思考的重点。
2 制约高效率金融市场重构因素
2.1 “脱实向虚”制约经济品质循环
实体经济是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的关键节点,也是重要着力点。然而,通过梳理2011-2021 年的金融市场理财规模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出现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且金融组织出现循环空转的现象,严重制约经济高品质循环[1]。从2011-2021 年十年的理财规模而言,2011 年我国实体金融理财规模为15.53 万亿元,2021 年我国实体金融理财规模为29万亿元,增长速率可观。在此期间,银行等同业市场交易规模由701.1 万亿元上涨到4 290.2 万亿元,尤其是2015 年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呈跳跃式增长,由此可说明廉价的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金融投机与套利[2]。“脱实向虚”的金融运行现象导致货币资金在“金融-实体”循环出现梗阻,影响高效率金融市场结构打造。无效的空转无形之中增加了货币资金的使用成本,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而投机资金追逐房地产等等优质资产,威胁金融市场稳步运行。
2.2 创新短板影响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金融发展战略是实现高效率金融市场构造的内推动力,也是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创新精神主要依赖政府的制度循环和激励机制,然而现阶段受到国家政府行为干预,创新生态出现不健全的情况,尤其体现在缺乏友好的金融体系,导致难以实现对创新的激励和资源支撑。从2021 年金融规模数据而言,2021 年一级市场投融资规模为2 071.1 亿元,是社会融资规模的0.66%[3]。根据近年来我国政策导向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大力构筑以产业引导资金、政府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创新资助体系,但是其资助效果仍是学术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关注焦点。例如,部分学者认为政府所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难与金融创新体系的盈利效果实现捆绑,缺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激励,同时政府下发的金融决策流程也难以支撑中小型企业创新发展。
2.3 金融乱象影响市场长治久安
“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早于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被提出,然而近年来宏观经济杠杆率持续上行,微观金融乱象频发,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逐渐影响市场长治久安。从宏观金融风险角度而言,融资结构失衡、企业盲目投资极易引发经济高杠杆现象出现。2021 年全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共计下降6.3%,从结构上看非金融组织单位提升宏观杠杆率,而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影响,国内众多产业结构经济运行出现大幅度降低情况,这也是2021 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因素[4]。受到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微观金融风险也“萌发”出多种经济运行风险,例如出现金融组织监管作用有待提升等问题。在资本市场方面,债市违约数量和规模出现双增长,“黑天鹅”股市现象频频暴露,银行等实体金融基金层层嵌套,成为市场难以全面监管的“影子”。
3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效率金融市场重构策略
3.1 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金融主体的弱势地位和政府的强制干预是造成我国金融发展“外生困难”“内存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引发金融系统“作用失灵”的主要因素。根据上文所说的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当从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两方面优化改善。
3.1.1 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实体的资源被政府集中管控,例如信贷资源受到政策推动按照国家总效用目标进行分配,政府并未将“自身行为”和“市场可调节范围”进行匹配,所以出现政府限定金融业务范围,控制资源流向与流量,甚至干预机构设置、组织建设和人事安排等[5]。基于此,从以上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围绕“资源合理配置”第一明确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位置,第二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微观化转变为宏观化,第三则是由全方位投入计划统筹转变为调动社会市场力量。从第一点而言,政府部门应当明晰“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系,对“市场失灵”的金融市场,政府应当强制介入,并合理利用政府资源统筹优势对金融市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第二点而言,按照金融市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应当拓宽金融资源配置范围,从信贷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等重点转向经济环境建设、金融制度设计等方面;从第三点而言,政府部门应当将资源配置力量集中在基础金融服务和金融基础建设上,不再直接干预金融经营,致力于研究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以此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能。
3.1.2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税收支持,更需要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基于现阶段我国所出现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可从细化金融市场服务范畴、完善金融优惠政策两方面入手。从第一点而言,金融市场中大部分金融机构有着较强的正外部性,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面对此类业务,政府部门应当将其纳入“准公共产品目录”当中,管辖政策也应当由金融政策拓宽为公共财政管理政策,以此达到矫正金融产品自我调节不足,提高供给效能的目标[6];从第二点而言,中央银行应当扩大货币政策覆盖范围,降低金融法人的二次贷款以及贴现利率,增加市场投放量。同时,对金融法人的新建项目实施定向补贴和定额补贴,通过此类补贴手段能够加强金融机构对市场项目的优先考量,增强项目盈利能力。
3.2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适度竞争模式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促进金融市场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过渡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体现金融市场构建基础,加强子市场结合竞争的的必经之路。根据上文所说市场体系构建尚待完善等问题,可从激活信贷市场、拓展保险市场两方面优化改进。
3.2.1 激活信贷市场
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作用,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所出现的资本形成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金融市场携手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受到信贷市场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有效抵押物审核尚待完善等问题,金融市场应当推进利率市场化,创新担保模式,通过良性竞争激活信贷市场。基于此,金融市场可从放松利率管制、鼓励建设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入手。从第一点而言,金融市场放松利率管制能够引导资金流向市场,降低贷款风险溢价和成本,保证商业市场可持续运营;从第二点而言,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金融机构能够实现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机构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效能。
3.2.2 拓展保险市场
生产的脆弱性直接决定了保险市场的需求量,但是由于社会主体对保险意识的匮乏,导致参保积极性不足,尤其对比城镇化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参保能力、保费负担能力较弱,所以城镇与农村保险业务水平呈现两级分化状态。然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全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城镇化或是乡村对保险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因此为了降低因生产风险所带来的金融市场风险,应当大力拓展保险市场,例如可从加大主体培育力度、拓宽保险业务深广度出发。从第一点而言,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继续走“产业兴国”战略发展路线,调整国民收支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平衡物价,降低恩格尔系数,奠定参保经济基础。除此之外,针对不同金融市场应当强化保险宣传,提升全面参保意识,同时开发一批特色化、价格低、保额小、赔付率高的保险产品,引导不同居民体验保险产品;从第二点而言,由于我国保险起步较早,但是受到政府财政投入限制,出现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情况,所以为改善当下局面,我国保险市场应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保险公司为依托的商业化运作体系,例如,金融市场首先对保险机构、保险产品细化分层,创新政策性保险产品,扩大保险市场覆盖面。同时对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保险做出不同扶持,例如,对农业保险增加粮食、棉花、油品等特色化保险品种,或对养殖业增加鸡鸭养殖、蔬菜种植等保险品种[7]。
3.3 创新组织体系,壮大全体系金融模式
高效率金融市场对经济组织形式有着全新的要求和标准,而经济组织形式则需要与之匹配的金融组织形式。因此,针对现阶段金融市场中所出现的组织效能低下、组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从完善金融体系架构、稳健融资渠道两方面优化改善。
3.3.1 完善金融体系架构
受到经济发展的特性和脆弱性影响,金融市场需要长期、稳定、大额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所以由此出发可从设立专业金融管理机构、增设政策性保险等入手。从第一点而言,专业的金融管理机构是将金融机构的建立、发展、运营道路“专业化”发展,将专业人员与专业职能进行匹配。同时,金融机构的工作职能与国家各行政部门、各地区政策性金融活动所联系,以此促进地区化金融市场发展。从第二点而言,专业的、针对性的政策性保险能够细化分支,保证投资决策分工明确、相互补充,以此达到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金融机构的运营需求,同时平衡金融市场,避免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情况。
3.3.2 稳健融资渠道
稳定的金融市场的社会筹资、融资需求不断扩大,基于此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极为不现实,所以借鉴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可从增加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合理发放政策性债券等入手。从第一点而言,我国现行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备反哺弱势产业的条件,所以国家应当在“WTO 黄箱保护政策”的基础之上增加不同产业金融补贴,将部分资金直接用于政策性金融结构建设,充实资本实力,奠定扎实的金融资本基础[8];从第二点而言,面向国内的国际性金融组织机构,中央银行与政府行政部门应当联手,鼓励社会群体参与资金筹措,发放政策性金融债券,并且允许此类债券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同时降低债券对社会资金吸收的约束力度。
3.4 重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以市场效率为视角构建高质量的金融市场应当从市场环境和市场氛围出发,而此次研究所强调的生态环境指的是金融生态环境,泛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与其他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合作、工作中所形成的特定结构特征,且执行一定职能,发挥特定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从金融生态环境出发可从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完善金融制度环境两方面进行优化改善。
3.4.1 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实体经济作为维稳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的关键。基于此,可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改进。从第一点而言,稳健的金融市场需要遵循特色,例如,农村金融市场要遵循因地制宜的优势、特色化的农业优势以及农业产业群体。同时,金融市场要全面助力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从商贸、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做出技术研发与优化,对市场环境做出整体升级与全面改造。从第二点而言,金融市场要组建形式多样的基础投资,发挥科技的影响作用,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向集成化、组织化过渡转型。
3.4.2 完善金融制度环境
金融制度环境是完善金融主体,保障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根本。上文所说,金融市场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有效抵押审核效能低下等问题,导致金融市场交易出现管制“盲区”,所以金融市场应当针对此类问题通过有效的管控手段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市场监管两方面优化改进。从第一点而言,产权制度改革是否成功直接决定金融改革的效果,基于现行产权改革困难等问题,国家应当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秉持着“国家让利,法人保利”的原则通过拓宽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人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规范投资流程,明晰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多元共存的金融产权制度。除此之外,要积极赋予主体财产权、房地产所有权等资产的确权颁证,以此明确划分产权主体与所有人的关系。从第二点而言,为了推进市场化运营,金融市场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确定稳定与效率并重的双重监管目标。在监督机制上采取特色化金融监管方式,不仅要发挥基层政府的监管职能,更要发挥市场群体的监管作用。除此之外,要强化金融机构的监管意识和监管责任,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社等机构的融资功能和管理职责,通过“全民监管”的方式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4 结语
重构高效率金融市场的路径在于以金融市场现状出发,深化金融体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现代化资本市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多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打好降低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基于现阶段金融市场所出现的“脱实向虚”、创新短板、金融乱象等问题,以构建高效率金融市场为目标应当积极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市场体系、创新组织体系、重构生态环境四方面做出优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