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路

2023-01-24李翠亭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智库文化产业科普

李翠亭

(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实践生存论出发得出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统一的论断[1]。科普承载着科学的力量,科普的发展关乎国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富民强国的重中之重。文化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普与文化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及日常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语境下,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影响各领域各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借力于科普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围绕科普文化产业展开理路研究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理据

对科普的传统认知方式是,科普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精神、讲述科学方法,从而给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传统科普重视的是科学的实用价值,而轻视了文化手段的吸引作用和文化本身的重要性。新时代科普工作应把传授知识技能与培育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实现科普途径的文化转型。科普可以起到对文化进行理性改造的作用。科学知识、技能、精神、文化融为一体,科学的实用价值、符号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形成基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审美[2]。融入文化元素的科普不再是专门普及知识与技能的枯燥活动,而是生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科普文化产业与当今学界交叉学科的理念相契合。由于长期以来学科体系的细化、分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形成了清晰的边界。自然科学界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人文科学界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二者都脱离了完整的社会现实。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是教育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界的热门话题。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在于学科之间的重组重构、交叉融合。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的科学文化建设应是新时代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趋势。科普与人文的融合是实现互促发展的路径。因此,学界需要对科普理念进行更新,业界需要对科普工作的重心进行重新定位,学界和业界需要合力构建科普与文化并重的科学文化建设新机制。

科普不应仅包括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普事业,将科普融入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可以实现科普与文化产业的互促式发展。科普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关系。科普不应脱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不能让科普元素缺席。

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元素能为科普活动增添吸引力。科技知识和文化元素的互促并进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科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带动其他业态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科普、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互促共优。科普文化产业可以激活科普、文化和旅游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发展科普文化产业也是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世界,软实力正成为国际社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形成的科普文化产业可以彰显科普文化的巨大柔性力量。科普文化产业关乎政治文化、科技伦理、社会经济、教育科研、国民素质、民俗礼仪、乡村振兴等,其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对我国科学文化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

目前我国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满足不了人民对科普文化的需求,缺乏发展的整体布局、广远视野和人才储备。从宏观到微观,推动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是多元的。以下四个“强化”是助推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

3.1 强化党和政府的掌舵统领作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指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制度安排、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的问题。此《纲要》要求“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3]。

新时代科普文化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为指导,以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满足现实社会中人民对科普文化的需要为目标。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把好方向、谋求大局、定妥政策、促进改革的掌舵统领作用,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机制,用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科普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要处理好择优支持与整体提升的关系,加大对科普文化产业的整体扶持力度;支持科普文化企业孵化器发展,加快建设国企民企联合开发、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建立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科普企业、文化企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运营模式。政府要注重基于科普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着力建设学术研究基地,打造科普文创高地,开发乡村文化资源,筑牢科普宣教平台、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在项目审批和智库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科普文化项目的支持,激励科普工作者和文创工作者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从业特色申报软科学项目,鼓励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科普文化企业联合申报科普文化智库建设项目。

3.2 强化高校的引才育人培智作用

人才是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普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多措并举中的最重要举措。新时代对科普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科普人才需要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人文素质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研究水平和体现出来的内在素质以及人文精神,主要强调逻辑思维、语言文字、人际沟通、伦理认知等方面的能力[4]。

高校是引才育人培智的重地。新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科学知识和行业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数字技术熟练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就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而言,高校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二是学科交叉融合不深,三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因此,高校现有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调整,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深化政产学研用媒一体化建设。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校需要推动基于科普文化产业的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普文化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围绕科普文化课程体系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注重与业界联合培养和交叉培养科普文创人才和科普文化产业研究人才,努力培养科普、文化、产业、数字技术均通兼懂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加大科普专业和科普文创专业的建设力度,重视跨学科建设和科普文创成果研发。高校需要重视以科普文化产业为焦点的学科群建设。学科群建设要与服务社会需要相结合,注重知识、科研、文艺创作向科普文化产业的转化,不断提升用科普文化精品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学需要跨学科融合,师资需要跨业域调配。复合型师资团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优化高校师资结构,着力打造复合型师资团队。要引进高层次科普和高层次文创专门人才,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普文化发展水平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除此之外,高校要加强智库建设。强化高校智库建设是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依托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高校智库聚集着为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服务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高校智库要走社会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建立以科普文化为特色的数据库,推动科普文创成果的产业转化,培育有开发潜力的学术成果,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咨政建言报告。此外,高校智库应创办期刊、网站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化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学理阐释,增强科普文化产品的传播力。

3.3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不仅要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还要增强科普文化企业在技术和运营方面的创新主导地位。科普文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要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5],在协同发展、平台建设、生产传播中要起到应有的主体作用。科普文化企业要联合高校智库进行创新理论研究,并用理论指导产业运作的创新实践。

目前我国科普文化企业的创新主导能力还相对不足,需要在党政统领下进一步推进。企业承担着促进软形态科普文创成果向硬形态转化的任务,发挥着推动科普知识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众现代生活的作用。大中小科普文化企业要坚持发展科普与传承文化并重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向科普文化产业聚集,合理配置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助力实现产自高校、文联、作协、智库及社会个人的科普文创成果的产业化。

3.4 强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已经将其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6]。强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是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有助于促进政产学研用媒之间的紧密联通和深度融合,能够助推科普文化产业共同体的形成。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撑,共同体各方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互联互通和互动融合。

数字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7]。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党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党政引导机制,从网络技术研发、媒体融合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大众受益评估等方面着手,擘画科普文化传播和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数字技术不仅直接影响着科技科普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创业模式,而且直接推动着高校跨学科研究和新文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数字技术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变革。高校智库可以运用大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宏观调控和风险防控,助力科普文化企业在生产、传播、销售、服务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快速性、广泛性、多样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特点,可以用于高效研判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演化趋势。

对于企业而言,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组织形式、产业运营模式和生产管理范式。企业需要将数字赋能聚焦于科普文化建设,围绕科普文化产业链布局数字链,加快主营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广告宣传,着力推进基于数字技术的生产模式、研发模式、营销模式、推广模式、管控模式的创新,全方位推进科普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

4 结语

综上所述,科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时代之需。科普文化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精神需求中的必有内容。必须性决定了科普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广阔前景。融科普、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文化建设具有增智力、强能力、塑形象、铸魂根、聚民心的作用。发展科普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党政为统领、以高校为重地、以企业为主导、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原则。我国各地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激励创新创业创造,助推科普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要注重围绕科普文化产业进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强化智库建设。高校智库要着力挖掘科普文化产业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智力支撑。企业要发挥自身应有的主导作用,联合高校智库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快产学研用媒互促式发展的步伐。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可汇聚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合力,助力实现我国科普文化建设的新跨越,使科普文化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文化软实力建设。

猜你喜欢

智库文化产业科普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民居智库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科普漫画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