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发展的四点建议
2023-01-23王凤阁
王凤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2年10月,重庆市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229家,培育入库企业逐年增加,总体来看,企业规模和质效不断提升,未来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专精特新企业在提升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来看,在产业集聚、梯度培育、公共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亟需关注。
一、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效能不高
一是企业发展能级总体不高。以重庆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从数量来看,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重庆仅有255家,占比不足3%,与总量排名前三的省份浙江(1073家,占比11.6%)、广东(877家,占比9.5%)、山东(761家,占比8.2%)相比,总量偏少。从研发投入来看,重庆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6.18%,低于国家级平均水平10.3%,投入不足。从利润率指标来看,重庆专精特新企业利润率可达7.2%,与全国平均水平13.2%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培育上市率指标来看,重庆不足3%,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9%。
二是产业结构不完善。重庆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分别占比81%、11%、4%,2022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装备、电子、汽车、化工、软件等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占比24.5%、23%、18%、10%、7.9%、6.5%,合计近90%,产业分布较为集中。从结构上来看,现有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未能充分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和有效聚焦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弱项,对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尚需提升。
三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来看,重庆市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且受制约于基础研发能力和创新发展瓶颈,特色产业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同时,需要关注的一点是现阶段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大多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梯度培育体系不健全
一是中小企业资源库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资源库的覆盖面不足,入库企业大多是有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称号的中小企业,部分有培育潜力的企业尚未入库。企业信息不完善,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难以反映企业发展状况和阶段。企业入库和出库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二是孵化生成机制不健全。目前,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孵化生成平台主要由政府产业园区主导的两江新区“专精特新”产业园(企业联盟)、高校或者研究院主导的高新技术孵化园和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主导的第一创客(重庆)“专精特新”加速营三种类型构成。三类方式各有优势,但缺乏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难以发挥三者产学研用的合力优势。
(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重庆市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框架搭建不完善、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目前仅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下设“专精特新专区”,用于发布相关政策信息、服务信息、解决方案等。
二是专项服务资源整合不够。重庆市现有市统筹支持“小巨人”高质量发展17家平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包两批共计45个,但相对于规模逐渐增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这些资源还不够,未来需要更多满足专精特新企业诉求的专项服务资源和精准对接服务机制。
三是属地服务保障不力。企业能否安心安稳开展生产运营,属地服务保障尤为重要。但实践中,很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落地投产经营过程中,对于财税优惠、用地、开拓市场、数字基础设施等需求依然难以得到保障。
(四)扶持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现有配套政策不够。目前,在国家层面有关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顶层设计的指导下,重庆市级层面已有相关主导政策,各区县也在同步跟进,但在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挂牌上市梯度培育等领域缺少专门配套政策。例如,北京市在企业数字化赋能、上海市在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都出台配套工作方案。
二是已有政策衔接不畅。主要表现有:首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够系统、全面,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其次,政策出台后具体的工作落实方案还不够及时、务实;再次,政策激励还未充分考虑企业本身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创新驱动,对市场运行规律和企业运营模式把握还不够,从而难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三是惠企政策落地仍有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在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实践中组织统筹协调效力不足,难以调动政府各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相关市场主体等多方协同落实行动方案。主要是在融资信贷、用地需求、人才支持、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依然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加快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能
一是立足制造业产业基础,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和《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立足重庆市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材料、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加快增量与做优存量两方面着手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增量方面,大力培育本地企业,高效引进外地企业。做优存量方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二是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统筹规划“专精特新”产业园协同发展。由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科技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知识产权局,以及各区县政府等共同参与,统筹制定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培育和发展规划,科学布置、合理布局。重点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发展特色,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大力支持特色园区建设中试打样和共享制造等产业支撑平台,充分利用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共享平台。紧密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同步构建起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在内的“四个链条”,进而放大产业集聚效能,实现“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反应”。
三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突出企业核心优势。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方式,激励企业追求创新效率不断完善技术,解决企业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供需双向互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共建公共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研发平台,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打造中小企业发展高能级平台。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相互补位、共同做强的新格局,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聚焦优质中小企业,健全梯度培育体系
一是健全中小企业资源库。针对重庆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聚焦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优质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组成),本着“靠前发掘,向后拓展”的培育理念,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分级的企业资源库。由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统计局以及各区县政府等共同参与,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加快政务数据安全、有序共享,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开展中小企业分类运行的统计、监测、分析,建立“种苗库—优企库—领航库”三级企业资源库。完善企业资源库信息,实施动态更新,以便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需求,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二是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从企业孵化生成、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梯度培育体系。健全孵化生成机制。由重庆市科技局牵头整合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服务资源,充分利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孵化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孵化产业化、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全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化、智能化、一体化服务。健全发展提升机制。针对已入库企业,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健全发展提升机制,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家的获得感、归属感、使命感,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效应。
(三)聚焦公共服务资源,打造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三位一体”(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示范服务机构)、“三级联动”(市枢纽服务平台+市综合服务平台+区县窗口服务平台)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总体架构。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开放互动、共建共享,建立全市“涉企服务一张网”。着力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专项服务资源整合。坚持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共同发力。构建由政府主导的专项服务信息发布、资源整合运用、效用评价反馈组成的一体化专项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优势,在人才支持、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法律维权等方面建立健全专项服务资源平台。健全精准对接服务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制定专项服务、精准对接,加大服务力度。
三是加强属地服务保障。按照“分级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所在属地的财税优惠、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网等生产性服务保障。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在惠企政策速递、涉企诉求受理、助企资源对接、促企能力提升、护企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保障。
(四)聚焦政策配套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由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专精特新”企业工作组织统筹,协调市级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市、区县两级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反馈互动机制,发挥“垂直领导,横向联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优势。
二是完善现有配套政策。要从财税支持、信贷支持、直接融资支持、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数字化转型、人才智力支持、助力开拓市场、精准对接服务等方面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及实施方案,完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扶持—引导”递进式培育机制,使得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更为精准、到位。
三是提高已有政策衔接效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市、区县两级权责,市级主要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政策制定、引导培育方向,区县主要负责执行与落实,并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效率。市级与区县两级政府及各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共同保障政策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