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见习就业的四点建议

2023-01-23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行政 2022年6期
关键词:性障碍毕业生文明

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同时,基层天地无限宽广,广大青年干部大有可为。国家先后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主要项目,出台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考学升学、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服务年限计算工龄等方面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程,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以来,大学生参与其中,是重要的志愿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是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据课题组调研发现,重庆市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面临人才和工作力量储备不足的现实困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见习就业存在需求性、渠道性、流动性、能力性等四方面障碍问题。为此,建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应届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积极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见习就业,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储备。

一、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见习就业的困难及问题

(一)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尚未制定,存在供需不明的问题

与当前主要的基层就业项目相比,中央乃至市级层面尚未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对各中心(所、站、点)中长期区间内的人力资源需求研判不够明晰,难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人员招录计划,存在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需求性障碍。

(二)相对稳定的人力输送机制尚未健全,存在渠道不畅的问题

当前,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乡镇(街道)干部职工、村(居)工作人员、聘用人员和热心市民等,规范、稳定、体系化的人才输送机制尚未健全,不能对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建设进行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存在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渠道性障碍。

(三)制度性人才流动渠道铺设尚未贯通,存在保障不足的问题

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人才流动通道尚未贯通,工作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并未建立,且由于各中心(所、站)的人才需求并不是一贯的、持续性的,部分高校毕业生担心进入该体系后自己的合理流动和成长通道受到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存在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流动性障碍。

(四)持续性人才技能培训开发尚未开展,存在人岗不适的问题

在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队伍中,缺乏持续性、体系化的人才技能培训与开发。现有高校专业设置难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和衔接,存在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能力性障碍。

二、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见习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共建政校联合培养平台,破除需求性障碍

一是进行需求规划。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开展相关人才队伍人力资源规划,明晰未来中长期人才队伍需求状况,对未来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专业结构进行前瞻性安排。

二是搭建实践平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阵地,与高校共同搭建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日常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平台,提升大学生对文明实践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是开发教学资源。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等部门牵头,鼓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高校共同开发公共教学资源,评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项目、课程,条件成熟时,支持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学科专业,保障人才持续供给。

(二)实现人才多路径供给,破除渠道性障碍

一是定向招录一批。设为实体事业单位或机构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按照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相关规定,面向高校公开招录一批应届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接受日常管理考核。被招录人员应优先派驻到各文明实践所、站、点,享受国家和当地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是吸纳实习见习一批。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高校共建相关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基地,吸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到中心(所、站、点)进行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缩短毕业生岗位认知和岗位适应的时间周期。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申报、认证为高校应届毕业生见习基地,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地开展1~12个月的就业见习。

三是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针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低保家庭毕业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这类毕业生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就业,发挥中心在服务困难群体就业兜底中的积极作用。

(三)构建志愿者培育体系,破除流动性障碍

一是突出实践育人。参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模式,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牵头,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从事为期1~2年志愿服务工作。

二是注重政策支撑。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享受工作和生活补贴,购买社会保险。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职称评定、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政策。中心出现岗位空缺时,优先招收具备专职志愿者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并依据实际服务年限计算工龄,视同基层工作经历。

三是助力灵活就业。为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因为考研、考公等多种原因存在的“有业不就”的“慢”就业现象,积极推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自食其力,由中心(所、站)组织本辖区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担任文明实践志愿者,按照志愿服务时长计发适当生活补贴,使其获得一定劳动报酬,以灵活就业方式暂时实现就业。同时,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积极求职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尽早稳定就业。

(四)强化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破除能力性障碍

一是注重系统培训。健全培训体系,依托各级党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等教研阵地,采取集中办班、座谈交流、考察调研等方式,分层分类对在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见习实习就业等应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文明实践工作人员统筹协调和谋划推动工作的能力,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策划项目和开展活动的能力,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

二是强化实践提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的作用,加强思政引领和实践锻炼,引导他们更加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怎样服务群众。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职业发展准备。鼓励条件成熟的中心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实习见习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升学、参军入伍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是开展创业孵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文明实践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定场地、资金和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创业者或创业项目,孵化一批新时代文明社会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以创业带动就业。(执笔人:黄坦、李金满、阙克俭、喻永均、郑添华)

猜你喜欢

性障碍毕业生文明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请文明演绎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漫说文明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转换性障碍:关注青少年转换性症状
对不文明说“不”
The prosp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 among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文明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