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旨归
2023-01-23卢晓玲
卢晓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文化作为其中的理论支撑发挥的力量是最持久,最根本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成功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提供了源头活水,并吸收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与价值上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优势。本文将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两者的融合创新所发挥出来力量探求中国式现代化得以生成的文化基因。
一、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的科学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透彻地阐释了理论的力量,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近代以来,率先开启现代化征程的欧美国家凭借其先进的工业文明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西方各种思潮涌起,陷入迷茫徘徊中的中国有志之士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方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力量。
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恩格斯在1882年2月7日给卡尔·考茨基的信中指出:“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民族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地发展的基本条件”。[3]1921年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开启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现代化征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发动了新一轮强有力的民主革命,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贫穷弱小的悲惨命运,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的迫切要求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行动准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将人们的迫切崇高理想正式表达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不移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一以贯之。
三是国家制度与人民。在国家政治制度的设置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5]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明确了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管理者的身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由此开辟了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真理性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发展逻辑符合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科学论述。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6]马克思论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的不同形式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必然要符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创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同理人类生产关系催生的参加经济活动和政治思想活动的需求,形成了在社会发展中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各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态向更高级演变,人们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也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中国从经济文化落后到逐步实现工业化,再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步伐,每一步都验证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预设,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旧社会的胞胎中生成发展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围绕着人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难题,提出了中国方案,对于现代化的本质、结构、原则、发展方向等方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完整体系,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具体实践,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民族印记,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8]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中亦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内在逻辑相通的普世性价值和意义。
(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变化无不揭示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的民本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员们关注民生问题,官吏只有把发展民生作为第一要务才会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众的意志才真正体现出社会的善恶黑白,这也是行政的主要依据。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从传统儒家理论中汲取营养并提出了“三民主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亦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就是将人民纳入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二)“天下大同”理想信念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孙中山先生曾深刻阐释了家国、民族的世界大同理念,并为此付诸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想的提出,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对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度思考。中华文明中的“天下”意识包括其独有的包容性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独特的文明根底尤其是善待“他者”的恒常态度,使得中华文明超越了民族—国家,成为一个文明国家,也成为人类历史中唯一真实存在过的、最接近于各文明相处理想状态的“拟人类文明”[9]。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走一条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和合”外交思想
中华文明是绵延五千年的活的文明,贯穿其中的“和合”文化,也是不断生长的活的文化。从“君子和而不同”到“协和万邦”,和合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并以其独特的活力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基于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立足于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和合文化发展对外关系,这种做法对于协调国际关系,消除贸易壁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倡导“和合”文化,实际上也是在为世界难题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国式解题思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定不移地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耻辱与磨难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消除战争、保卫和平的渴望与坚持。在国际上中国向来是谋求和平发展的国家,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打破地缘政治和“零和博弈论”,推动重塑合理有序的世界新秩序。
三、中国式现代化生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实践,以长期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成效印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对于未来理想世界的描述具有很大的相通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互通互鉴
在基本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人类历史观、辩证法思想、人本观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相融互通的契合之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再表明世界和人民之间的和谐是国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争取人的解放,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礼记·礼运》中孔子对大同思想“天下为公”的描绘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几代以后被许多资产阶级维新派有识之士用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存在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大同的公有制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既反对剥削和压迫,又向往人人平等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大同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已经发表“天长地久,不为尧,不为桀”的饱含唯物主义原理的言论,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亦反映出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之一唯物思想,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相同之处。这些共通之处决定了二者互通互鉴的可能性,也孕育着二者相结合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无限潜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补互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在近代中华民族深陷灭亡危机,亟待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中国要走向何处去的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通过革命和武装斗争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藏着丰富独特、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早已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深入血液、刻入骨髓的民族基因,因此,只有不断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拓展空间,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提供丰厚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两者在融合与创新中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具体实践,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
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基因的灵魂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优势。
(一)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探索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重要目标和原则。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亡国危机,中华文明被西方中心主义者贬低为低等文明,视作没有进步的循环文明,并且以自由贸易为名不断侵蚀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如何洗刷近代文明被蒙上的厚厚尘土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走出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主题来进行的,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11]因此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实践证明,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中国要搞什么样的现代化,邓小平结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新目标,“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3]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二)革命文化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理论体系
回望历史百年,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为起点,以推翻军阀统治为最初目标,百年征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兴邦的坎坷历程,并孕育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14]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传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具体实践中逐步萌芽、发展和成熟的。革命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等各种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力量。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孕育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革命前辈以血肉之躯栽种革命大树,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党和国家事业勇于斗争,让革命精神激发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