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外阅读实践 助推思维品质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为例
2023-01-21钟秋倩
钟秋倩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5)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以一带三”,语言文字的建构和运用是基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思维训练、审美培养、文化自信都融汇带起,彼此不分。[1]为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发展思维品质,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思维生长的教学内容场和对话场,不能仅依靠教科书,更要借助广泛深入而持久的阅读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统编版教材将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系中,构成全新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使课外阅读具有自身独立的定位和价值,即作为课内教读、自读的延伸。因此,教师应从教材编排的整体性出发,不可将课外阅读指导虚化,而应时刻将课文和课外阅读指导有效整合起来,创建课内外相互关联的阅读模式,以统整的视角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不断扩容阅读面,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水平。
课标还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指导为例,探索如何助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主题关联,建立思维的系统性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把阅读文本当作一个整体加以思考,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复归到更高阶段的新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即系统性思维。针对第二学段,课标提出“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为此,三年级开始,教师更要善于从教材中捕捉资源、提炼话题、结合课外阅读开辟空间,引导学生以整本书为载体,展开学习互动,在整体领悟后深入研读,并能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评判创造文本信息,逐步学习自主阅读,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技能,建立思维的系统性。
教师要整合同类文本资源,建构主题关联学习,形成比课文范围更大的知识结构。同时,与该文本的知识相连,引导学生围绕相关联的主题,展开多层次对话,梳理各部分文本的联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在学习系统性思维中把握整体的思维方式。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童话”“真善美”的主题,组合呈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课文,这属于同内容的主题式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及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认识后,再结合“快乐读书吧”拓展阅读《安徒生童话》,将自己对童话原有的感知经验和阅读课外童话的文本信息进行比较整合,从而领会同类文本的阅读方式,培养思维的系统性。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听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有着自己的阅读感受,此时可以让部分学生引领阅读,争做“阅读小达人”。在全班共读《安徒生童话》时,教师可以示范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导读单”(见表1),根据导读单积极提问,和语言文字对话,展开自己的思考。再让“小达人”展示导读单,和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对学生刚学习完阅读整本书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验,能让课外阅读真实地发生,使阅读智慧在学生之间实时迸发。
表1 《安徒生童话》导读单
让学生阅读一组具有同质性的文本,感悟类似文本的阅读方式,更容易指引其走进广阔的童话世界,继续翻阅叶圣陶的《稻草人》以及《格林童话》等。这种主题关联内容的整合教学,能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自由想象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先综合后分析,多维度地看待文本的思维方式,使思维的系统性得以建立,收获真正能带得走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法。
二、多元动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现今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阅读时代,即群体性、互动式的阅读时代。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群体性和生成性,促进阅读的有效性、提升阅读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多元统整。[2]为此,学生要在多元动态融合的阅读学习互动中,既掌握语文知识,还将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策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并能交流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多元统整的阅读实践中,激活思维的灵活性,即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根据文本变化而实时切换视角、改变思路,借助自身储备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从而推动阅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寓言”这一文体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课上,应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学习语言,先读懂故事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体悟富含深刻哲理的寓意,接着运用课上所习得的学习寓言的方法策略去阅读这一类课外读物,将作者的“言下之意”转化为自己的“心领意会”。教师介绍学生了解“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寓言集,并借助思维导图(见图1)的方式,罗列各国的寓言故事,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搭建支架。要求学生课下阅读后,在思维导图上补充感兴趣的寓言,并尝试说寓意,体验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他们的意图。然后,将自己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在班级“展示栏”上张贴,并和同学交流讨论、相互补充。最后,由教师勾连起课文和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分小组比较分析,哪些寓言所表达的寓意是类似的,尝试归类,并说明理由。
图1 “读寓言明道理”思维导图
借助恰当的课外阅读任务,把学生导入作品,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获得课外阅读的新体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多角度思考,理解应用、分析比较、判断整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也参与其中,最终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即学会自己体悟寓意,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提升。
三、问题引领,锤炼思维的深刻性
心理学家把思维的深刻性定义为能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是要让其阅读各种语言文本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分析,掌握阅读方法,能提炼概括深刻的思想,发现本质规律,最终获得阅读能力。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与课外文本阅读的可对接点,深入挖掘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创造等阅读实践活动,锤炼思维的深刻性。例如,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索阅读课外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从而推动深度阅读。“借助关键词、关键句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这一训练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蜜蜂》课文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通过寻找、提取、整合关键句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这一能力。[3]但“学习”并非“习得”,还需要经过其他阅读训练,积极尝试迁移,从而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推动阅读能力的发展。
《蜜蜂》是法布尔所著《昆虫记》中被改编后的一篇课文,表达方法与书中其他篇目很相似。教学后,教师可相机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这本科普类书籍,选取书中的《螳螂》《黄蜂》等文章,和《蜜蜂》形成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和整合重构。阅读时,学生结合教师设计的“问题思考单”深入文本。在具有挑战性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将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语言情境中,不断分析比较、反思提炼,无形中助推思维向深处延展。
(附上部分问题思考单):
同学们,请带着以下问题来阅读《螳螂》一文吧:
1.从外表看,螳螂相当美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在原文中圈画标注出来)
2.你同意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吗?请说明理由,并想想你会称呼它为什么?
3.通过课文《蜜蜂》,我们学习了借助关键词、关键句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请你用学到的方法,概括《螳螂》第4、5 自然段的意思,并尝试写出来。
4.你愿意成为“小法布尔”,向大家介绍这种奇特的昆虫吗?可以采用制作昆虫名片、手绘昆虫小报或者录制视频片段介绍等形式。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对提取和整合信息概括段意的方法理解越来越深刻,能通过周密的思考分析,发现阅读这类书籍的规律,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锤炼。
四、着眼留白,开拓思维的独创性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三年级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言语生命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教师关注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链接和融通。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文本,进一步丰富其头脑中的表象,感知不同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这正是开拓学生思维独创性的良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善于想象出新形象,能以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的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习“预测”的策略单元,其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典型的童话,故事情节反复,作者最后并没有交代这座老屋是否倒下,这为学生进行拓展创新的思维训练提供了空间。教师要巧妙地将作者设置的课文“留白”融入教学环节中,重视指导思考的方法,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想象预测老屋的结局,并注意展现不同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从而推动全体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不断生长。在学生完成交流分享后,出示作者所写老屋的最终结局,就此对比讨论、畅谈见解,再次推进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白“预测的关键在于要有依据”。
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基础上,及时推荐共读《夏洛的网》《宝葫芦的秘密》等整本书,继续搭建预测阅读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辨析思考,再用自己独特的见解预测补写情节,使其思维的独创性得以发展。此时,教师作为阅读引领者,要不动声色地借助多种阅读互动来推动阅读,可以是比较阅读、预测阅读、质疑阅读、改编表演阅读等;再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阅读计划,不定期组织展示反馈,评选出“阅读之星”,为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分享课堂。有了教师精心的陪伴,学生通过不间断的课外阅读实践,掌握默读、猜读、改编读等阅读方法,思维的独创性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得到开拓。
总之,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持续推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践去主动积累和运用语言。通过层层进阶的阅读任务,推动学生的阅读认知逐步深入,反复打磨学生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能力,助推其思维品质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