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新知
2023-01-21
策展是一个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关于策展的理论和实践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本栏目节选16位发言人在“馆藏文物与原创展览策划”学术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片断,虽未能饱览全文,但亦能管中窥豹、发人深省。谨以此供文博同仁们共享。
主旨发言
不可或缺:策展中的前期调研
黄海妍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前期调研在策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包括展览思路的形成,故事能不能讲好等各方面都要依赖展览的前期调研。要想形成一个好的展览思路,把展览主题的脉络梳理出来离不开前期调研。
我们馆在2013年组织了一个展览,就是馆藏的海南黎族服饰的展览。通过四次调研基本形成了一个展览的思路,我们跟海南省的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举了一个展览叫做《逐渐远去的文明》,我们把几次调研的过程放到了前言,从清代开始梳理黎族服饰的历史脉络,希望每一个时期我们都可以告诉观众这一个时期的黎族文物是什么样的,通过调研、实地考察,告诉观众神像、神主牌位究竟是怎样抬出去的,有些什么活动。这些调研丰富了我们对这件展品的认识,也让观众能够了解到原来这件展品是这样来使用的,有这样的民俗活动和故事。在这个神诞活动里面还有很多剪纸供品花,我们馆收藏了很多这样的作品,之前不知道这些怎么用,也是在调研过程中才了解到它们的用途。
通过前期调研我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就是策展要做好相关的准备,这个准备包括资料和研究的准备,才可以形成我们的展览思路,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了解展品的材质、工艺和作用等细节。
原创展览策划的几点思考
蔡惠尧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第一,展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展览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发挥凝聚力引领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做一个好展览、做好一个展览最根本的原则。
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策划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展览。在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博物馆要举办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生产生活,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美好期盼,人民爱看、喜欢看、回头看、推荐看的展览。
第三,要涵养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视野,探索展览创新路径。这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与世界各民族交流互鉴很密切,培养全球化视野对展览业务高质量提升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学习吸收全球业界先进的办展理念、呈现技术、展示形式等,融合我们的特色元素,让更多文物更好地“活”起来。
第四,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历史和现实,书写湾区文博事业新篇章。广州、深圳作为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在文博事业发展新篇章中应有更大的担当作为。我们要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做好文章,做强文章,做大文章,促进大湾区文博事业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地位不断协调匹配。
第一场主题发言
“金木交辉”的策展缘起、策展逻辑及启迪
吴翠明 深圳博物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利用馆藏策划原创展的一些启发:一、盘活已有馆藏资源、进行整理和研究是基础(清楚我们有什么,哪方面比较强或者有特色)。二、馆藏资源有限或精品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会“讲故事”(策展理念和思路)显得尤为重要。三、撬动同行资源,寻找馆藏丰富、研究基础扎实且志同道合的合作方是关键。四、至少要提前一年半时间准备,其中一年时间做基础工作,半年时间执行实施。时间永远都不够用,永远都有遗憾,但遗憾会成为下一次策展的动力。五、策展团队非常重要,热情、敬业第一,专业第二,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成为通才,更需要归零心态和不断学习。
立足馆藏策划原创展——神楼的发现、修复和展览
刘佳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列部 助理馆员
第一,在国际博物馆界“由物到事”的思想影响下,策展逐渐被理解为讲述收藏品的故事。而我馆就是依托神楼这件展品发现到修复的过程不断从各个角度出发,向观众展示这段特别的历史。第二,田野调查与展览展示是一脉相承的,如何能将田野调查的内容向观众通俗的展示是我们这几次以神楼展示为基础的原创展的尝试。第三,构筑每一座建筑及器物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工艺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赋予情感的复杂心理过程,只有透过物质的层面,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才能沟通观众与历史对话,加深观众对这一地域文化的理解,透过神楼,观众更能理解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以及民间神诞活动。
我与金漆木雕对话
郭琳 深圳博物馆志愿者
我在探索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以“双重身份”来跟展览对话:
第一重身份是观众,我首先是一位观众与展览对话,能够在这个展览中有一种沉浸式观展的享受。第二重身份是作为志愿者讲解员对话展览,如何导览,讲解到位。作为观众,对话展览,首先会“以貌取人”,先被展厅的布置、展品外形的美观与精湛的工艺吸引来观展,再透过展品了解背后的历史民俗文化或者是一些经典故事、民间传说等等,再高雅一些的或者想了解更专业知识的“专业观众”,对展品的工艺发展、立意题材等方面会特别感兴趣。作为志愿者讲解员,对话展览,从如何满足观众们以上沉浸式观展各需求角度去做功课,我要成为展品,我要代表展品说话。如何让展品活起来,我们志愿者讲解员,在这里面起到穿针引线、桥梁的作用。
“金木交辉”展观众问卷分析——兼谈馆藏民俗文物策展的思考
田雁 深圳博物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部 副研究馆员
个人认为我馆民俗藏品不适合做大而全的展览,而更应该寻找比较小的切入点,或者比较独特的视角来策划一些小而精的展览。同时在展品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突破民俗藏品的局限,尽可能将藏品的选择范围扩大到本馆的其他部门甚至其他博物馆,以提高展览中展品的质量。如果仅考虑利用我馆自身的民俗类藏品,那么我们可以做类似“民俗百物”的展览。从这些器物上,我们能看到前人的生活智慧,了解他们的生活痕迹。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小物件,向观众展示人们曾经如何生活,如何劳作。
第二场主题发言
叙事、呈现与观众:深圳博物馆“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策展反思
蔡明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 副研究馆员
这一次观众调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认识:在叙事层面,第一是主线的设置应站在观众的立场,摒弃专家思维;第二是要强调聚焦,各层级的叙事应契合主题、围绕主线,不符合主旨内容的信息应予以舍弃,要做减法。在呈现层面,要重视说明牌作为信息载体的作用,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展板。说明牌不应该只是名称、时代、尺寸、来源等基本信息的简单罗列,契合主题、围绕主线的内容才是说明牌应该重点呈现的信息。展板,则是对展览主题和主旨的概括,多是展览前言、单元导言等;当然,也可用于补充、拓展受版面限制而不能呈现在说明牌上的知识。
浅谈外销扇展览策展体会——以《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展为例
谭倚云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列部 文博馆员
近年来,外销主题展览已成一大热点,有大量外销工艺品展、外销艺术展不断涌现,专门展示广州外销扇的展览亦有不少。在此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深入拓展展示成果,如何挖掘创新点,如何向观众提供更吸引人的内容,便成为策展的一大难题。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渐不再局限于广州外销成扇本身,而是把目光投向其背后更广阔的市场、风尚及影响,并与同时期欧洲成扇进行比较。与广州成扇外销历史发展脉络相关的是,欧洲也有不少国家生产制作打上了中国烙印的扇子,还有在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中国风”(Chinoiserie)影响下制作带有中国元素纹饰的扇子。基于这些整理和研究,我们萌生了利用带有鲜明中国烙印的欧洲成扇与广州为欧洲市场生产的外销成扇进行对比展示的想法。
不止于学问——浅谈商承祚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纪念展的策展心得
陈珊婉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 文博馆员
对于原创型展览项目的推进,策展人需要一个明确的展览计划。本计划是对大型展览策展时间规划的探索。这次展览拟展出商承祚先生研究及收藏相关展品330件(组),其中,在早期阶段的调研是展览策展内容的根基,有着比较长的时间需求,对于前期资料搜索与整理需预留3个月时间。作为策展人,负责项目各部分的统筹工作,对于展览内容、展陈设计、借展沟通、配套宣传、研讨会与图录等方面,及时沟通以保证展览项目的进展,为策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策展人保持项目各部分内容输送对等,工作进度基本一致连贯,才能将展览内容真正传达给观众。作为藏品品类综合性较强的展览,后期展品点交和布展阶段需有保证工作进度及文物安全的保障,提前规划方案体现其重要的作用。
方寸之间做腾挪——“红色货币见证光辉岁月”展览回顾与反思
李婷娴 深圳博物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部 文博馆员
首先,整个叙事是非常完整的,党史和红色货币发展史结合很紧密,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也没有出现任何叙事上的脱节。第二,把红色货币讲得比较清楚,形象比较立体丰满,主题突出,也没有多余的枝蔓。第三,从文本创作者角度来说,我们也提高了从一个小的历史切面上去把握大的历史脉络走向的能力。现在回头看,尤其是我们又做了新的展览以后,我觉得重新再来一次,有可能做的更好。第一,展览在新中国以后的部分是比较薄弱的,可能这跟展品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二,素材的取舍和运用能不能做得更好。第三,展览有没有可能突破旧的范式,现在有一些主旋律电影和电视剧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主旋律的展览是不是也可以有所突破。
论叙事学在改革开放主题展览中的运用——以“家在深圳:老物件里的光阴故事”展览为例
李雪 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部 文博馆员
大体来说,此次展览在叙事上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人物是虚拟的,事件是真实的,提及的事件都与深圳所发生的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从展览“人物”到生活“个人”,讲述深圳这座城市发展与个人的时代关联。其二,虚拟人物的所看所感是主观的,发生在不同“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是客观的。其三,展览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展览中的“画说人物”是展览故事的艺术性表达,但观众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展,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第三场主题发言
走近观众,重塑框架,传承历史记忆——“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下”策展分享
唐方圆 深圳博物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部 文博馆员
讲一下我们子部下的几点创新,这个创新是相对前几期古籍展而言。第一个就是打破了传统目录的分类体系,让展览至少每一个单元都有叙事线索,看起来是完整的,不是看一个个点,而是有一条完整的线索。第二个是将展品融入展线,之前几次古籍展览,古籍展示的都是卷一,今年大多数古籍展示里面的具体内容。可能有一些展品处理得不那么恰当,但至少是一个进步,或者有一个新的做法。第三个就是增加了其他类型的文物,古籍的形式非常单一,做成展览看起来也没有太多视觉上的冲击,所以我们增加一些馆藏其他类型的立体的文物。
从展品陈列到主题叙事——“传承之道”系列古籍展策展回顾
洪斌 深圳博物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部 文博馆员
首先,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找到合适的主题,比直接谈古籍本身或者目录学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次,古籍展品单一,确定好主题之后,还要建构完整的叙事,同时增加辅助展品,会让展览更为生动有趣;第三,对于普通收藏单位而言,基本都是较晚的明清古籍,不易策划出大而全的精品展。但一些较晚书籍并非没有故事,在合适的主题、叙事中出现,可以发挥每件文物的价值,也更容易让普通收藏单位去策划展览。
故事的力量
郑宇劼 深圳博物馆志愿者 “文博FUN”创办人
在建构意义的层面上,观众未必都是需要宏大叙事,对多数观众而言,个人化的、细微化的叙事,这种情感的普通化和普遍化,可能更能产生共鸣和反思。这是观众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种观众视角,策展人需要去关注。
另外,关于策展工作的两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高度关注互动数字技术在提升展览体验上的功能;第二,进一步加强观众研究工作,探索中国博物馆的观众研究理论体系,综合问卷调查、观众访谈、行为观察、后续跟踪等多种研究方式,甚至在策展之前就引入观众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观众的真实体验,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展览策划中去.
如何让展览有趣——馆藏床榻展的策展思路及难点
王昌武 深圳博物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部 文博馆员
谈一下策展难点:一是基础性研究薄弱,对床榻的形制结构、雕花纹饰、人物故事解读需要花时间;二是藏品大部分来源于江浙一带,地域风格明显,对江浙一带的地方戏曲、木雕工艺知识缺乏;三是反映江南女性的辅助展品不足。对此,我们有以下解决思路:一是购买相关床榻专著、查阅期刊论文,整理、完善木雕人物故事图片数据库;二是求教于高校戏曲研究专家、学者,申请资金支持,资源信息共享;三是加强馆际合作,如与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市博物馆、江南百床馆的交流沟通,并且希望能联系到当地制作古床木雕的艺人。
展览艺术论
李飞 深圳博物馆展览与文创部副主任 副研究馆员
我之所以尝试把展览定性成艺术,根本上是希望通过对展览本质的把握,可以达到借用别的学科成熟的理论模式,为和展览相关的行为,如展览生成、展览评估、策展人培养机制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分析运用框架。如果展览是门艺术,首要就得提升策展人的内功修养,内外兼修。内功就是知识积累,学问见识,外功就是剑术,就是如射灯使用规则、展台大小匹配规律这些硬的基础规则。知识可以传递,可以复制,而艺术品的内在气韵则需要艺术家用心灵和时间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