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的体系化构建

2023-01-21赵丽帆

客家文博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系化策展策划

赵丽帆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在博物馆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展览数量也在急剧增加,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超3.6万个。博物馆展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提高人们知识、审美和文化品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公众持续学习的大学校。因此,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应该时刻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展览的体系化上做文章,从而将博物馆传播中华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功能发挥好。一些博物馆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例如,上海博物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临时展览分为四大系列并长期策划各个类型的展览,与其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十分契合。[1]广东省博物馆从2012年推出策展人制度,展览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国博物馆中迅速崛起。苏州博物馆从2012年起策划的系列学术展览,形成“文人特色,苏州韵味”的办展特色。1上述博物馆的做法在国内博物馆界很有影响力,也对各自策展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许多博物馆在临时展览的体系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导致展览辨识度低,展览内容驳杂和不成体系。有鉴于此,本文聚焦展览体系化建设,探讨展览体系化建构的原则和具体做法,为我国博物馆做好策展工作提供刍荛之见。

一、临时展览体系化建构的原则

目前,临时展览体系化构建尚未得到中国博物馆界的普遍重视,可能仅有少数博物馆意识到科学管理展览的重要性并着力构建展览体系。如果将视角转到欧美的头部博物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就对展览的体系化十分措意,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就以艺术展览作为策展对象,大英博物馆则“讲述世界范围内人文成就的故事”2。笔者认为,在明确的展览策划定位的指引下,博物馆展览体系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明确本馆展览定位是博物馆展览体系化建构的首要因素。同时,博物馆还应洞察展览发展趋势,寻找展览策划空间,打造具有深度、辨识度和特色化的展览体系。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展览主题的策划。

(一)明确本馆展览定位

展览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博物馆展览品质的好坏,准确的展览定位能让一个博物馆的展览脱颖而出并产生良好的“长尾效应”。从展览出发,展览的前置变量如展品,展览执行中的变量如策展思路和策展团队,以及展览制作完成后的公共开放阶段,都与展览定位有关。广东省博物馆在展览规划中牢牢抓住综合性博物馆的特点,策划历史、文物(工艺)、自然和革命四大类型的展览,并制定相应的策展流程,对临时展览进行全流程的指导,从而确保每个展品的品质。自2013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连续9年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终评环节,其中各个类型的展览都有出色的表现,这是业界对该馆临时展览水平的认可,也是展览定位带来的直接影响。

前有提及,苏州博物馆定位于“文人特色,苏州韵味”,策划出系列学术研究展和收藏展,其中“明四家”系列学术展,以及2016年以来以“清代苏州藏家”为主题策划系列展览,相继推出了“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该系列特展通过对清代苏州藏家藏品与文献的发掘与展示,在文物收藏的传承和历史变迁过程中,去还原清代中后期苏州的文人生活,以及揭示文人活动对苏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影响。从展览性质来看,“明四家”主题展览与“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展览是具有延续性和延展性的策划思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与其展览定位有关。

根据苏州博物馆官网显示,该馆藏品数量24729件,并不算多,但是策划的展览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大。除了突出的统筹协调和策展能力外,立足于自身的区位特色,策划有历史关联的展览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这些展览“很江南”也“很苏州”。除了学术研究展览和收藏展览,苏州博物馆还利用明清时期苏州工艺的辉煌历史,策划“苏艺天工系列”展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不仅结合历史文物,还助推当前的工艺美术传承,与工艺美术大师合作,展示工艺美术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现代性。

(二)寻找展览空间

展览毕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系统之下需要寻找构建体系和寻找空间。美国现代博物馆之父乔治·布朗·古德在担任史密森尼学会秘书时曾敏锐指出,美国当时“没有任何机构尝试就‘文明的自然历史’举办展览”3。实际上,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展览创新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了。许多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时总是抱怨创新难,其实创新并非无迹可寻,守正创新和温故知新是博物馆展览创新的两大法宝。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博物馆展览要建基于博物馆自身以及博物馆藏品,在此基础上创新策展思路和展示手法。[2]温故知新则是梳理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在熟悉藏品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将藏品的时代价值阐扬出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很巧妙地将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策展水平质的变化。其中,“女神的装备:博物馆@当代艺术”是该馆展览创新的首个成果。通过与当代艺术策展机构联合策展[3],该展览策划既面向过去——工艺美术的历史,又面向现在——与当代艺术融合,还面向未来——实验性策展手法,成功地将该馆展览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展览好评如潮。随后该馆又推出类似的主题展览“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Ⅱ”,从而巩固和奠定了此类展览的策展风格。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是在展览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找到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创新空间,发掘工艺美术悠久的历史、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传统的当代价值,策划出多个极具新意和延展性跨界展览,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为整个博物馆临时展览带来了不小的新鲜感。

(三)形成展览主题

博物馆临时展览主题的策划需要通盘考虑,将各个策展手法、选题、程序、实施等,都纳入临时展览管理之中,从而将常态化的临时展览工作提升至成熟的展览管理体系之中。

首先,顶层设计。展览是博物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更是博物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抓手。博物馆业务的好与坏,观众最直观的评价就是展览质量的高与低。近年来,全国博物馆策划的展览,整体水平是向前进步的,很多“爆红”甚至出圈的展览,引得观众大排长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现象。但是,此类展览很难持续,连续策划爆款展览的博物馆先例较少。为此,要提高博物馆展览的管理层次,即现在通称的“顶层设计”。博物馆的顶层设计,应该有协调机构来牵头,并由专责部门负责落实。从博物馆的五年规划,甚至中长期规划出发,立足博物馆展览策展的长期趋势,深入调查研究,拟定展览主题,并在馆的层面进行充分协商和研究。广东省博物馆在这方面拥有一定经验,该馆在制定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时,就将临时展览作为主要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予以明确,并制定“临时展览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这类专项规划对其中的主题进行梳理和明确,从而保持临时展览质量的稳步提升。[4]

其次,立足馆藏资源确定展览主题。按照展品来源方式的不同,博物馆临时展览主要有三类,一是立足本馆藏品自主策划的展览,二是统筹全国乃至全球藏品自主策划的展览,三是引进展览。立足馆情主要有四个方面:本馆藏品情况、所在城市和区域特征、临时展览经费情况,以及策展人才储备。因此,将上述影响临时展览主题策划的元素分析透彻后,可为策划具有较好可操作性的临时展览主题系统提供思路。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该馆策划的系列青瓷展览,立足于全球藏品资源,如“天下龙泉:龙泉窑青瓷特展”汇聚全球42家文博机构的513件(组)文物,系统反映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脉络。再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一家专题博物馆,“以纺织服饰类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传承、弘扬为宗旨”4,在聚焦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大量策划“丝绸之路”相关展览,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近年来在全国博物馆界的知名度直线上升。

此外,临时展览主题策划必须要考虑展览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问题。稳定性是一座博物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社会形象,而临时展览主题则是这一气质和形象产生的基础。临时展览主题的策划要建立在稳定性的基础之上,同时保持适度的弹性,在面对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时,保留临时展览调整的可能性。

博物馆还应该关注展览的发展趋势,树立预见性和前瞻性思维。目前,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展览展示手段丰富多元,博物馆展览中新兴元素不断加入,如信息化、虚拟化和元宇宙[5],它们是现阶段博物馆展览的有益补充,尚未对线下以实体方式呈现的展览构成实质性挑战。未来,博物馆展览展示的线上线下融合将逐渐增强,颠覆性的创新很可能会出现,尤其是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必然会加重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元宇宙带来的沉浸感,以及现实虚拟化和虚拟化现实的长足发展,几乎不可避免地介入人们包括文化体验在内的消费活动。

博物馆临时展览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思考的问题。展览体系建设带来的展览红利如上述,而博物馆展览体系建构的关键点在于创新,对很多博物馆来说,展览体系构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而其中一些博物馆展览体系的创新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6]当然,展览体系的创新是有方法的。

二、临时展览体系化建构的方法

博物馆作为一所大学校,在长期的公共开放过程中,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有计划地构建展览阵列和展览产品,这是展览内容策划体系化的两大落脚点。另外,还必须注意策展人制度,它是影响展览阵列和展品产品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制度。

(一)展览阵列

所谓展览阵列,是展览体系化的主轴,即展览内容的主要方向。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该馆紧紧抓住“工艺美术博物馆”这一本质,将工艺、人文和当代艺术进行融合策划一系列展览,形成原创特展体系,分别为“大匠之风”工艺美术大师个展系列、“当时只道是寻常”生活民俗系列、“凭阑观史”专题历史系列、“美美与共”艺术史系列以及跨界系列,不同系列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论构建契合博物馆藏品与主题内涵的展览叙事。[7]又如广东省博物馆,该馆将临时展览分为:考古中国系列、红色血脉系列、文学经典系列、区域文化系列、古代艺术系列、一带一路系列、自然科普系列、世界文明系列、数字交互等10个种类。其中,考古中国系列,从2010年“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0年成果展”到2019年“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考古系列展览内容逐渐细化,从而帮助观众从宏观层面到中观层面了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实际上,“考古学必须正确回答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诸问题。”5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新时代要勇于承担责任,突出展现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本地区的“中国化”进程和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贡献。广东省博物馆不但突出展示岭南的中国化进程和社会发展脉络,还将区位优势和海丝遗迹作为考古中国系列的重要内容,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考古等方面的展览。

因此,展览系列是展览内容生成的主干,众多主干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展览的“森林”,从而形成阵列。展览阵列之中,每个系列都具有成长性和延续性,以展览内容的形式作为“果实”,从而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

(二)展览产品

博物馆的展览是文化产品。[8]现代文化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的文化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文化商品;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并且依靠公共财政和社会力量等非市场化手段进行的公共文化生产,生产出来的是公共文化产品”6。

博物馆的展览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当代“秀场”,是在当代价值观和主流意识指导下的文化综合体,“传统博物馆提供得以呈现人类世界无可动摇的真理与真实之物证;透过其秩序化的展示,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成就得以一览无遗。”7因此,博物馆的展览应该具有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并且具有艺术、审美和人文气息。

从体系化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展览应该环环相扣,持续深入,形成不断延伸的产品和品牌。2016年起,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策划汉代诸侯王展览系列,连续推出“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滇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等,传播汉代文化和岭南文化,巩固并强化了该馆在岭南地区汉代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将汉代各地的诸侯王以体系化的文化产品展现出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故事性,而“博物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意识到故事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把碎片化的展品和信息编织成一张严密的意义之网,让展览呈现出完整的历史图景。”8博物馆临时展览通过这种方式来串联自身特点,做出相应的探索,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策展水平,并在相当程度上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对自身藏品、展览、人才、组织体系独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策展人制度

在展览体系化之中,策展人是临时展览内容策划的关键。策展人制度是现阶段博物馆学界的热点问题,既有成果包含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实践层面,国内不少博物馆都在探索符合自身馆情的策展人制度。其中,广东省博物馆自2012年推行策展人制度以来,临时展览策展水平实现质的跃升,连续9年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成为业内关注的典型。[9]可见,博物馆实行策展人制度是做好临时展览工作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参考借鉴。

博物馆实施策展人制度可以从策展人的遴选、展览叙事、展览综合体等方面着手,构建临时展览的体系化,确保临时展览稳定、持续、高效和高质量的输出。

一是策展人的遴选。策展人是展览的灵魂,目前全国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馆内专家。这是临时展览策展人的主要来源,一些博物馆还会与馆外专家或社会策展人合作,策划展览,如杭州工艺美术馆的“永远有多远”展览[10]。二是馆外专家。这是博物馆临时展览较少采取的方式,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11]。三是社会策展人。社会策展人在美术馆界和艺术界比较常见,博物馆领域更少采取,广东省博物馆2017年的“青花瓷:科技、文化、贸易”展览是该方面较为知名的案例。不管哪一种做法,临时展览策展人的遴选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关系到展览的具体实施、质量和效果。

二是展览叙事。[12]新中国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叙事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起初,展调,国宝展、精品展、主题展(如古代艺术展览、考古发现展)和历史展都强调展中的重要文物。进入21世纪,博物馆展览叙事转向明显,一大批基于观众视角的展览涌现出来,这也是博物馆学的转向,即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9。随着这种转向的确立,各种展览纷纷强调展览叙事,即使是以文物见长的展览如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也强调展览叙事,以长江为叙事中心,通过展览讲述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圈层关系。

其他各种类型的展览,如古代艺术展览,以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为例,从该展览标题就可以看出,它是从文明对话角度切入,以讲故事的方式策划两个文明的对比展。再如女性展览,这方面南京博物院的“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另辟蹊径,从极具故事性的主标题“温婉”开始,通过文物讲述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艺术空间”10。在考古展览方面,深圳博物馆“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从传主和他的时代入手,讲述汉代分封制、帝制、丧葬制度等十分宏大的历史内容。[13]

可以说,叙事性在现阶段是展览策展时十分强调的手法,几乎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展览类型之中。尤其是,广东省博物馆近年策划的展览如“文物动物园”“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虾兵·蟹将”等儿童类、科普类展览都以讲故事为切入点,增强展览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三是展览综合体。临时展览创制的重点就是面向观众的文化产品。前有述及,展览是文化产品,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策展人对展览的把握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展览内容、形式设计、教育活动、文创开发、经费预算与执行,等等,不一而足。临时展览是一个长链条的工作,从构思到实现,从实现到结束,对个人业务能力的锻炼是全方位的。而策展人制度的“长尾效应”[14]更是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展览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其集中、爆发性的收益和绵延不断的长期效果,对每个博物馆而言都是十分正面的回馈。因此,在临时展览策划过程中,以展览综合体的思路对待展览策划,将会是临时展览的完成度更高,也降低博物馆作为文化殿堂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

综上所述,博物馆临时展览内容策划的体系化属于技术的层面,它是在博物馆临时展览主题系统化的基础上的细化与实践。博物馆临时展览内容策划要有目的性,即立足资源禀赋,强化自身特色,赋能人员成长,协同事业发展,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归,将临时展览内容的策划做深做活做细致。例如广东省博物馆现已形成提前2—3年策划临时展览的机制,在主题系统化和内容体系化建设方面尝到了科学规划、高质量发展和效果可预期等带来的红利。不仅如此,广东省博物馆还在每年年末举办当年临时展览的分享、交流和检视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参与,成为广东省博物馆的品牌活动,在不断改进策展机制的同时,与行业和社会共享创新发展带来的临时展览蜕变。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临时展览更要提质增效,以更大的魄力,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最新的工作指南,增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结语

博物馆本身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坚定力量。展览是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也是博物馆去神秘化的主要途径。构建临时展览主题系统和展览内容体系是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道与器,前者规约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大方向,后者决定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现场感。博物馆临时展览是推动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博物馆工作中最具活态的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文化建设的抓手,做好临时展览工作需要全行业投入智识与精力,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注释:

1.谢晓婷.博物馆展览的个性化——以苏州博物馆“明四家”系列学术展览为例[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书店,2015:225-229.

2.(英)詹姆斯·汉密尔顿著,王兢译.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M].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172.

3.(美)史蒂芬·康恩著,王宇田译.博物馆与美国智识生活,1876—1926[M].上海三联书店,2012:79.

4.赵丰.全链条保护;中国丝绸博物馆应对全球挑战的工作模式[J].中国博物馆,2021(S2):19-26.

5.李岩,张强禄.考古百年视野下的岭南文明化进程[J].文博学刊,2021(2):4-16.

6.鲍金.文化的商品与公共文化特性一兼与王晓升教授商榷[J].哲学动态,2008(9):24-28.

7.张婉真.当代博物馆展览的敘事转向[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223-227.

8.许捷.震颤的意义之网——展览叙事中的机遇与陷阱[J].文博学刊,2021(2):56-64.

9.尹凯.试论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四种研究路径[J].东南文化,2022(1):152-158.

10.朱有仪.绝代有佳人:从“温·婉”大展一窥古代女性文物[J].收藏,2016(5):116-113.

猜你喜欢

体系化策展策划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关于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