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孔子教育的哲学思想
——子夏的君子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3-01-20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叶润平齐晓琪

成才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子夏三变道德修养

■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叶润平 齐晓琪

《论语》中有关子夏的文字叙述共有二十三处,在《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子张篇》等篇章中均有记载,这些篇章可以窥见出子夏的性格特征,包括善学、好思、通达、博学等。其中能体现子夏君子观的记载在《颜渊篇》《子张篇》等,从中可以看出子夏所认为的君子不仅要做到终身学习,有自己的人格养成方法,而且还要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为人处世观及学术观等。子夏的君子观在当代具有一定价值。

1 子夏——孔子高徒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的生年大约是公元前507年,卒年大约是公元前400年,姓卜名商,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据《孔子家语》记载,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了四十四岁。他非常聪慧,学习过程中能举一反三,他最大的爱好是辩论,能从细微之处论证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四散,子夏在魏国的西河讲学,开宗立派,魏文侯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子夏在西河讲学长达六十七年之久,培养出了包括吴起、公羊高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人才。孔子曾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既包含了孔子对子夏在学术上的期待,也要求子夏要尽力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式的儒者。

2 《论语》中子夏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君子指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子夏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有着自己独到的君子观。

2.1 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的终身学习观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明确表示,君子需要终身学习,才能获得道。这里的“道”有两层涵义,一指道德修养,二指建功立业。其中道德修养是对内,建工立业是对外。其实无论是百工成事还是君子致道,都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子夏认为君子也要如同百工一样,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才能成事。无论何人做何事,想要有成就就必须得靠奋力学习才能达到目的。子夏认为,君子的核心任务就是致道,就是提高修养、道德,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围绕“致道”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而服务。如何致道,只有一个办法,即终身学习。人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道理,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理,而且学习时,要平心静气、踏踏实实地学,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在实践中践行君子之道。

2.2 君子有三变——君子的人格养成观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子夏从貌、色、辞三方面论君子,体现出对“仁”“礼”的理解和认识。这里的“三变”是指君子的人格是如何养成的,即通过威严、温和、坚定三种方式养成的,这也是君子优秀品德的表现。这“三变”其实是子夏从孔子身上总结出来的,《论语·述而篇》中对孔子的性格形态进行了评价,说孔子既有温和、威仪、安详的一面,又有严厉、庄严、随和的一面,孔子的这种性格形态就是子夏所说的君子身上所具有的“三变”。第一变“望之俨然”,就是刚和君子接触的时候,君子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让人看了之后心底油然生起崇敬之心,并愿意与其亲近学习;第二变“即之也温”,就是真正和君子亲近之时,在他身边会觉得他是一个温和、笑容可掬、和颜悦色的一个人,因此更加愿意呆在他的身边并成为他的学生;第三变“听其言也厉”,就是当你成为君子的学生之时,他就要对你严格要求了,因为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学生才会有长足进步。子夏所说的君子的“三变”,都不是君子故意而为之的,君子道德修养达到了一定境界,“三变”皆是君子内心之诚而成。

2.3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君子的信仰、信任观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子夏曰:‘君子信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即,君子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上会以为你在诽谤他。由此可见,子夏认为,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信即是信仰、信任。这是君子内在的诚信,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是以信为本。

2.4 君子静而无失,与人恭而无礼——君子的为人处世观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和子夏对话,前者无不感叹地说,“别人都有生死相依的好兄弟,而我却孤孤单单没有一个好兄弟。”子夏对他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两人的谈话实际上是讨论了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何才能为人处事?关键就在于敬与恭,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人尊重、敬重,是内心端庄姿态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秉承正直的态度,公平公正,大家才能尊重你。内心对他人表示一种恭敬,彬彬有礼,能让他人感受到来自你的尊重,他人内心也会受到感动,愿意反过来尊重你,恭敬实际上就是对于他人的尊重,你恭敬他人,他人才恭敬你。子夏对司马牛说,只要你敬重他人,普天下的人都会和你成为朋友。也就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周边往往会围绕着更多的君子,因为君子高尚的品德能对他人起到感染和号召作用,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会影响到他人。

2.5 君子之道,有始有终——君子的学术观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中详细地描写了子游和子夏的对话,子游对子夏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子夏的学生虽然非常勤快,每天都及时进行打扫,接待客人过程中表现得非常谦逊,进退有度,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建立在学术基础之上,没有知识,没有学问,依然不能称之为君子。子夏听了他的话,明确指出子游话中的错误,认为君子和学术同等重要,获得学术和成为君子并没有先后之分,就如同学术与草木,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点,不能扭曲君子和学术,由此可见,子夏所认为的君子的学术观即是教人有序,要根据人本身的情况来决定所学之深浅、生熟等,而不能一概以高、远之学问教人。

3 《论语》中子夏君子观的当代价值

子夏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他的君子观在今天依然有意义,为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借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进民族文化自信。

3.1 让终身学习思想一以贯之

古人做学问强调了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倡导我们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无论人年龄有多大,要持之以恒学习,学习伴随人成长的每个阶段,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智,学习也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能对客观世界有更理性判断,这也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学习经验,学习过程让人品格能更加美好,智力更加聪慧,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反复学习、不断探索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发明新技术不断推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世界的变化,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更充分的认识,所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让我们不断成长,去解决各种问题,也能让我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人类文明海洋中自由翱翔。

3.2 让自己道德人格完满

当今社会,人们更注重物质上的追求,在道德修养方面有所缺失。但其实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以及必要的,因为优秀、高尚的道德修养对人生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且有助于形成自己关于责任、义务的观念。拥有完满的道德人格,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3.3 职场、生活法则——以信为本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信任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场上,从领导的角度来讲,领导首先要取得员工的信任,才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领导、公司做事,不然的话,员工是不会真心支持领导,不会真心为领导、公司办事。领导要努力积累员工的信任,帮助员工提升智慧、收入,让员工时时刻刻都知道领导就是为了员工好,领导一切决定、行为,都是为了员工谋福利,员工就会真心支持自己的领导。从员工的角度来讲,在规劝上级之时,也要先取得领导的信任才能进谏,不然的话有些领导可能会觉得员工是在诽谤他。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需要信任的。只有这样,就会迎来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大同社会。

4 结语

子夏用他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和魅力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君子,该如何成为君子,也向我们传递了他的君子观,并且在他的言传身教中向我们展示了君子的风貌,这对当今社会具有价值。我们要培养重视国民的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君子以及争做君子的良好氛围,保持君子态度,培养君子胸怀。

猜你喜欢

子夏三变道德修养
《论语》知多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孔子借伞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孔子神算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注重“三变” 学会“三看”